据瑞典媒体报道,著名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于今日(7月30日)在瑞典法罗岛家中病逝,享年89岁。

英格玛·伯格曼生于1918年,1937年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1944年开始撰写剧本并从此投入电影行业直至1981年拍毕《芬妮与亚历山大》后宣布退休(2003年,伯格曼破例出山拍下 《萨拉邦德》 ,并与旧情人、著名老牌影星丽芙·厄尔曼再度携手合作)。他一生拍下50余部作品,用他的镜头关注着故乡瑞典人与事的生存与挣扎,代表作有《野草莓》、《第七封印》、《夏夜的微笑》等等。因为多变、创新的艺术变现手法和宽宏悲悯的人文情怀,被视作20世纪影坛的影坛大师,他的诸多作品也成为北欧甚至世界艺术电影发展的重要代表和启蒙。美国导演伍迪·艾伦曾在他70岁寿辰时赞颂伯格曼为“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退休后,伯格曼一直呆在法罗群岛独自安享晚年直至逝世。

【恩斯特·英格玛·伯格曼生平】

1918年7月14日,恩斯特·英格玛·伯格曼诞生在瑞典的乌普萨拉。父亲埃里克是斯德哥尔摩一个教堂的副牧师,他的母亲名叫卡琳。

1920年,3岁,全家迁往斯德哥尔摩。

1922年,5岁,妹妹玛格丽特诞生。

1924年,7岁,父亲埃里克被任命为索非亚皇家医院牧师。

1934年,17岁,上高中。暑假期间以交换学生身份来到德国图林根市。游览柏林。

1937年,20岁,通过大学入学考试。

1938年,21岁,服兵役,接受短期军训。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5月,第一次排演舞台剧《远航》(文恩);《幸福的佩尔的旅行》和《奥洛夫老师》(斯特林堡)等。

1939年,22岁,请求进入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工作,未被接受。

1940年,23岁,离开斯德哥尔摩大学。。

1942年,25岁,9月,他创作的舞台剧《潘趣之死》上演。进入电影公司。

1943年,26岁,在瑞典电影公司编剧部门工作。3月,同艾丝·费希尔结婚。

1944年,27岁,根据自己高中生活写成的电影剧本处女作《苦恼》由阿尔夫·斯约伯格拍成影片。

1945年,28岁,7月,独立执导第一部电影作品《危机》。与第一任妻子离婚。随后与爱伦·林德斯特洛姆结婚。女儿爱娃出生。

1946年,夏天,执导电影《雨中情》(又名《男人与一把雨伞》)。11月,导演加缪的舞台剧《卡利固拉》,获得成功。儿子扬出生。

1947年,导演3部舞台剧。导演广播剧《玩火》和《荷兰人》(斯特林堡作品)。编导电影《欲望岛》;导演电影《黑暗中的音乐》。

1948年,编导电影《港口的呼唤》和《监狱》。

1949年,导演电影《三种奇怪的爱情》;编导电影《喜悦》。

1950年,编导影片《夏日插曲》;导演影片《不该在此发生》。与第二任妻子离婚。

1951年,编电影剧本《离婚》。与甘·哈格堡结婚。儿子小英格玛诞生。

1953年,《小丑的夜晚》、《爱的一课》

1954年,《秋日之旅》

1955年,《夏夜的微笑》

1956年,35天完成《第七封印》

1957年,首次执导电视剧。编导电影《野草莓》、《生命的门槛》

1958年,《面孔》(美国上映时改名《魔术师》)

1959年,《处女泉》。

1960年,43岁。《魔鬼的眼睛》、《犹在镜中》(直译为《穿过昏暗的玻璃》,是圣经典故)。同钢琴家谢比·拉雷特结婚,谢比是他的第四任妻子。

1961年,《冬日之光》

1962年,《沉默》

1963年,《这些女人们》

1965年,《假面》

1966年,《狼的时刻》

1967年,《羞耻》

1968年,《仪式》、《激情》

1969年,拍了一部纪录片。

1970年,《接触》。

1971年,54岁。《喊叫与耳语》(《呼喊和细语》);第五次结婚。

1972年,《婚姻场景》。

1974年,《魔笛》。

1975年,《面对面》。

1976年,4月,离开瑞典,过自我放逐式的生活。在慕尼黑编导《蛇蛋》。

1977年,在挪威编导《秋天奏鸣曲》。

1978年,60岁。与8个子女欢聚一堂。

1979年,《木偶生命》。

1981年,《芬尼和亚历山大》。

1982年,宣布退出影坛。

1983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排练之后》;拍摄纪录片《卡琳的面孔》以纪念母亲。

1984年,导演莎剧《李尔王》。

1985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受祝福的人》

1986年,写完自传《魔灯》;导演莎剧《哈姆雷特》 。

1997年,自编自导自演影片《空虚和无法呼吸》。

2003年,拍摄 《萨拉邦德》 ,也是与丽芙·厄尔曼最后一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