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云飞扬)从电懋、邵氏到新艺城、嘉禾、德宝、银都,再到永盛-中国星、寰亚、英皇、骄阳等,其中又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独立制作公司,其中绝大多数已经结束营业。看回香港电影近60年的起伏,让人不禁感叹。从电懋与邵氏的电影工厂制度,到1970年代开始盛行的卫星公司,再到1990年代面对盗版和其他娱乐方式的冲击,最终在2000年代走到历史的节点。

目前还在积极有序运行的电影制作公司已经是少之又少,估计2007年的产量将不足50部,去除DV拍摄的电影,香港电影的基本盘面竟然只有30部电影,其中绝大多数是两种模式的制作:一是与内地合拍,这是目前的主流操作;二是明星和导演本人出资拍摄,比如成龙、杜琪峰、周星驰、刘德华、李连杰、彭浩翔、杜汶泽等人,这部分也与第一种有所交叉。第三种才是传统香港电影的制作方式,诸如今年邱礼涛拍摄的《降头》、《性工作者十日谈》,从剧本创作阶段就明确知道不可能进入内地市场,而前两种模式的目标市场便是内地。

香港电影目前的形势岌岌可危,人才已经空洞化,电影制作公司泡沫化,具有传统特色的电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电影从业人员要么北上内地或者远征海外,否则困守香港很难有工作机会。香港政府近年来扶持香港电影的计划不少,但实践起来弊病多多,看不出有多少转机。内地的改革开放进入丰收期、当代流行文化的多元发展、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使得香港电影失去其独占性。海外华人不再像已往那样凭借观看香港电影,完成对中华文化的乡愁。很难指望新一代能够达到曾经的那个高度。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的香港电影上升期、黄金年代已经彻底的一去不复返了,正视这个现状,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橙天以及更多的内地公司进入香港电影界,或许可以刺激以至于产生新的商业电影模式。

说到底,香港电影本身就是外来者的创造。从邵逸夫、陆运涛、邹文怀到张彻、李翰祥、胡金铨,再到李小龙、成龙、徐克、李连杰,都是如此。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十年,风雨兼程,香港电影业努力奋斗,在好莱坞大片和韩国电影的夹击之下,顽强的生存下去。香港只是一个城市,向来香港娱乐业的市场都需要本港之外的支持,在新的历史环境之下,十年过渡,十年生息。绝大多数电影人,已经在在北上神州中,得到一些慰藉。南北和一家亲,谋求最大利益。

当历史的天幕已经排到公元2007年的时候,香港和内地的紧密关系不再需要确认,因为这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事实。香港人是务实的,香港电影业更加务实。1997-2007年,不仅仅是跨越了千年,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娱乐手段的多样化,使得香港和内地都要接受新的变化,市场的力量是最大的,关键之处的新方向,必须接受资本的指示。意气用事毫无意义,接受现实,开创未来吧。

除了嘉禾影业,下面这六家电影公司,在历史上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北斗七星”有的早已经被历史尘封,有的神采早被风吹雨打,有的还在勉力维持,但电影泰斗公司的命运,注定被橙天、华谊、中影、上影等内地公司所超越。这是不争的事实,唯有希望具有香港特色的中小成本电影还有一席之地。只有参差百态的墒情,才有姹紫嫣红的花朵。

电懋影业:意外罹难

抗战胜利后,李祖永成立了一家最大的电影公司。1950年代初期的香港影坛风云激荡,由李祖永一人独撑的“永华公司”却无力摆脱解决财政危机,于是将将片厂抵押给新加坡的“国泰”机构。1956年,素有雄心的国泰大亨陆运涛全面接收了永华创立“国际电影懋业公司”(简称电懋),开始拍摄大量高水准的国语电影,《曼波女郎》、《四千金》等具有中产阶级情调的电影深受观众欢迎。电懋通过新加坡国泰机构的强大发行网,将本公司的影片打入东南亚及欧美华人地区,利润回报相当可观,电懋很快便成为当时国语制片界的霸主,张爱玲、王天林、林黛、尤敏、葛兰、雷震、陈厚等都在其中工作。电懋重视剧本凌越一切,剧本编审委员会成员有宋淇、张爱玲、姚克、秦亦孚、易文、陶秦等,此后与邵氏兄弟展开了高素质的竞争。1963年,电懋支持李翰祥脱离邵氏到台湾成立“国联”,注入大量资金并积极推广,促进了台湾电影业的崛起。但是在1964年,陆运涛及部分高层人士参加金马奖时在台湾坠机罹难,电懋顿受重创,不久改组,易名“国泰”,从此人事更迭变动影响营运,声势急剧下降,终至1971年结束营业,正式走入历史。

邵氏影业:几代沧桑

2007年邵逸夫庆祝了100周岁生日,让人喟叹其生命力的坚韧。1964年的金马奖,邵逸夫也获邀参与,他与陆运涛同行但不同机,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邵氏兄弟此后还有20年大运。1920年代就进入电影业的邵逸夫,在抗战时也转战东南亚,并且在电懋之后成立邵氏兄弟来对抗。双方从类型电影、明星、导演都进行着贴身缠斗,一如当年在上海滩的电影之战。陆运涛罹难之后,邵氏在很长的时间内再无敌手,尤其是李翰祥、张彻的出现,掀起黄梅调电影和暴力美学的狂潮,后者扭转香港电影以女明星为卖座保障的格局,香港电影从此进入男星时代。邵氏制作了上千部不同类型和风格的电影,在1980年代之后也曾经以大都会等名义拍摄少量电影,并最终将全部片库以数亿元卖与天映娱乐,后者将邵氏电影进行数码修复后推出dvd。

银都影业:无力争上游

1982年,银都成立。由香港三家左派电影公司(长城、凤凰、新联)合并为“银都机构有限公司”。在文革之前,这三家公司都有着强劲的制作能力,但是文革的冲击下,无力应对时局发展,到1980年代已经不能跟上香港电影激流猛进的速度。25年来,创作规模始终做不到大展宏图。最近几年,出品了一些尔冬升等人的电影。

新艺城影业:辉煌十年

新艺城的存在仅有十年,但却是无比辉煌的十年。1980年,麦嘉、石天、黄百鸣成立“新艺城电影公司”,后来徐克、施南生、曾志伟、泰迪罗宾也加入。新艺城拍摄的电影由雷觉坤的“金公主”电影院线支持资金并发行,此外陈勋奇的“永佳”也同属“金公主”。新艺城以全部人马投入拍摄的《最佳拍档》一举打破票房记录,便以华丽、摩登、时尚的现代感强烈的电影为号召,迅速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电影公司。此后又招揽更多人才,通过不同方式出品电影,《最佳拍档》、《开心鬼》、《监狱风云》、《英雄本色》等系列电影,都有着出色的票房和口碑。新艺城的贺岁电影、青春片甚至黄百鸣编剧的三部悲剧电影,都引起了无数喝彩。但是好景不长,在合作的过程中,对于电影的导向各位大佬有着不同的理解,最终分道扬镳。分裂前后,以徐克的电影工作室和黄百鸣的东方电影最具活力。

德宝影业:刹那精彩

1983年,洪金宝、岑建勋创办“德宝电影公司”。邵氏结束电影拍摄业务之后,将院线卖与商人潘迪生。潘迪生即展开大规模电影产业建设,德宝的电影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时装动作电影,二是中产情调的雅皮电影,但其中重要一项目是全力捧红杨紫琼。在张彻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杨紫琼最终被他捧红成“德宝”的“当家花旦”,是继郑佩佩之后最出色的武打女星,和他结了婚,退出影坛了。最后的结果是,德宝只拍摄了39部电影,而潘迪生和杨紫琼也离婚收场。

中国星:曾经灿烂

中国星的前身是永盛,成立于1985年,是著名的向华胜、向华强兄弟的产业,此后又以中国星、一百年、思维等厂牌生产电影。20年以来,中国星几乎和香港绝大多数明星和导演有过合作,特别是长期与周润发、周星驰、王晶、刘德华、陈嘉上、李连杰、杜琪峰等人的出色、密切的合作,《赌神》、《追女仔》、《逃学威龙》、《鹿鼎记》、《唐伯虎点秋香》?《黑侠》、《黑社会》等电影,都成为华人的集体记忆。非常可惜的是,中国星目前也无更积极的计划,处于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