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海报

点击查看金爵奖参赛影片介绍

网易娱乐独家报道(文/第五铁峰)关于心灵救赎的主题,已经不知道被多少导演拍过,而且总是有人不厌其烦地尝试,不知道是不是太把自己内心的那点事当回事,还是真的因为我们越来越脆弱的内心需要被一次次的“救赎”才能享得片刻的安宁。

这样的影片总是会在大部分时间里让观影者处于一种情绪纠结的氛围中,主人公因为内心深处无法获得安宁与平静,而不得不通过某种或偏执或奇怪的手段来一次次拯救自己的内心,影片的结局也终究会让一切归于平静,一种释然的情绪在最后一刻通过主人公嘴角的一抹微笑传达给观众。这类题材的影片被重复的太多,以至于在我们的观影经验里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程式,某种程度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类影片也归入所谓“类型片”的一种,虽然这类影片往往是艺术气质更加浓厚的非商业片。

我说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无论再好的题材,假如没有创新,那么还是请导演慎重选择,否则无论你花了多大的力气去拍摄,终究换来的只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平庸之作。该片的导演马里斯·马丁松斯据说是一位在立陶宛国内非常资深的电视导演和制作人,但是对于大银幕则是一个彻底的新人,但没想到新人选择的主题却没有太多的新意,故事也显得很常规。

诺拉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肚子里的孩子,并且永久地失去了拥有自己孩子的机会,她将这一切都怪罪给造成这场车祸的男友本,没法面对过去的诺拉选择了和本分手,虽然本一直解释说当时是为了拯救一个迎面疾驰来的骑着自行车的少年,但这一切并没有得到诺拉的丝毫谅解。一直希望能够有个漂亮女儿的诺拉去孤儿院领养孩子,却被一个叫保罗的男孩所吸引,于是她收养了他。本的另外一个相好拉伊娜因为对诺拉心怀仇恨,当她无意间得知保罗是本和另外一个叫薇尔达的女人所生的孩子后,她就一直挑唆本和一个自称是保罗生母薇尔达的年轻女子找诺拉要回自己的孩子,企图破坏诺拉的希望。

本不但不承认保罗是他的孩子也不愿意去无故抚养一个孩子,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压力,而那个叫薇尔达的女人虽然一直坚称自己是保罗的生母,并希望要回孩子的抚养权,但是在最终却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就在她从都柏林返回立陶宛的时候,她接到了那个曾经将她从河中救起并送往医院的牧师的信。在信中这位牧师说,1981年11月3日,当时十岁的他骑自行车去外婆家,因为一时兴起就把车骑得飞快,结果在一个转弯处和一辆汽车相遇,汽车的司机为了不伤害到他,所以大力左转掉进了路边的山坡下,事后他为自己的过失造成的事故一直无法得到心灵的平静,他为车里的人祈祷希望得到上帝的拯救,当他从报纸上知道车里的女人虽然得救却失去一条腿后,他心里的负罪感就一日也没有消失过,选择做牧师也是希望可以用一生为自己的过错忏悔。当他在将薇尔达送进医院的时候,他无意中从她的护照上看到了她的出生日期是1981年11月3日,而随后的接触中他发现了薇尔达竟然和多年前那场车祸中的女人有关系,这让他觉得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他希望通过她完成自己心灵的救赎。

薇尔达再次来到孤儿院,看到了和诺拉在一起的保罗十分快乐,影片的最后她站在孤儿院二楼向下望去,看见了正拉着诺拉手和她一起走出孤儿院大门的保罗,就在此刻保罗回眸对着她露出了嘴角的微笑,薇尔达终于释然了,她默念道:“保罗找到了他真正的妈妈,他是快乐的。”

整个影片当中无论是为童年过失而自责多年的牧师,还是一直想要回保罗的薇尔达;无论是无法面对过去而不断忍受着车祸噩梦侵扰的诺拉,还是在愧疚和委屈中变得嗜酒如命的本,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渴望着一份无法实现的平静,他们需要力量来救赎自己,这就是这个影片在试图完成的主题,虽然有些常规和陈旧,但是从导演的完成状况来看还是分数比较高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叙事手法,大量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让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交错呈现给观众,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线性叙事带来的沉闷感,而影片的音乐也构成了为影片加分的因素。

网易娱乐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