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洲数码录像竞赛

八部由亚洲导演制作之数码影片。评审委员由三位世界级电影界知名人士出任。

亚洲数码录像竞赛评审团

伊丽嘉格雷戈尔 先后在哥廷根、伦敦、慕尼黑及柏林修读德国及英国文学、正史及哲学。1963年合力创办「德国电影中心之友」,Arsenal艺术电影院自1970年成立开始当节目组织及策划至今。1971至2004年出任柏林影展新电影国际论坛选片委员会成员,此外也当电影节的组织及统筹人、电影节评审及电影基金会成员,也出版书籍和刊物,包括和乌力克格雷戈尔合编的《Kinemathek》丛书。

谢飞 1942年陜西延安出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任校,先后任导演系主任及副院长,并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常务副会长。1978年开始与人合导影片,1983年摄制首部个人导演作品《我们的田野》。其后作品:《湘女萧萧》(1986) 、《本命年》(1989)及《世界屋脊的太阳》(1991)、《香魂女》(1992)、《黑骏马》(1995),《益西卓玛》(2000);《香魂女》更获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

陈果 香港导演,1997年凭作品《香港制造》国际知名,更获颁罗加诺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其后拍出《去年烟花特别多》(1998)、《细路祥》(99),后者获颁罗加诺电影节银豹奖,之后的「妓女三部曲」前两部《榴莲飘飘》(2000)及 《香港有个荷里活》(2001)皆在威尼斯影展参展。近作有 《人民公厕》(02)及《饺子》(04)。

参赛作品:《黑夜行路》、《一千零一杯》、《二冬》、《旱/没》、《明媚时光》、《天地明沟》、《无防备孕记》、《完美生活》。

(二) 人道奖纪录片竞赛

八部有关人权议题的纪录片。评审员由三位电影界知名人士出任。

纪录片人道奖竞赛评审团

乌力克格雷戈尔 生于德国汉堡,1955年开始在报章、杂志、电台及电视发表电影评论。1963年合力创办「德国电影中心之友」,历任主席至今。1966至72年及2006年至今,在德国影视学院出任电影史讲师。1970年合力创办Arsenal艺术影院,1971至2001年出任柏林影展新电影国际论坛总监。此外也策划电影回顾展,出版电影刊物,包括与伊丽嘉格雷戈尔合力编着《Kinemathek》电影丛书。

易思成 1976年生于云南。毕业于云南大学,取得中国语言文学学士,影视人类学硕士,并在德国基尔大学取得博士(中国研究)学位。2003年开始从事云之南纪录影像展的协调工作,目前担任该影展的策展人。拍摄过两部纪录影片,其中《卖报人》曾获2000年哥廷根国际人类学电影节最佳学生作品特别表扬。

张虹 上海出生,香港长大,分别在香港及加拿大修读社会学和电影。1999年开始拍摄纪录片,作品包括《看不见的女人》(1999)、《中学》(2002)、《平安米》(2002)、《搬屋》 (2003)、《七月》(2004)、《问》(2005)、《农村初中》(2006)及《问-大陆小学》(07)、《选举》(08)等,大部分作品皆采用直接电影的手法拍摄。

参赛作品:《淹没2-龚滩》、《缅甸起义-看不到的真相》、《完全精神手册》、《折翼天使坦白白》、《起来!不愿过劳死的人们》、《波波熊姨姨》、《小李子》、《冬月》。

(三)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自第23届开始设立颁发奖项予一位亚洲新进导演的杰出作品。附FIPRESCI标志的影片为候选影片。

国际影评人联盟奖评审团

谢勒皮里 当了影评人三十年,长期为《波士顿凤凰报》撰写影评,同时任职波士顿塞福大学电影系教授。他出版过八部着作,包括访问尊福和塔伦天奴的专书。又是前南斯拉夫的富尔伯莱奖学金学者,曾出任哈佛电影资料馆署理策展人,现任波士顿大学电影中心电影策划。他自编自导的电影首作《因为爱电影:美国影评史话》会在今届电影节的免费交流活动中放映。

添美福 澳洲影评人,现居布里斯班,在报刊、网上、电台及电视上皆发表电影评论。现于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工业学系教授电影理论及创意写作,正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是把十八世纪爱尔兰回忆录改写成历史小说。此外也为流行文化评论网站当编辑,为《Rave Magazine》及布里斯班《独立报》撰写评论文章。

冯嘉琪 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修比较文学及中国语言文学,现职香港电影资料馆,并为资料馆编辑部及节目部撰写文章,现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及现届理事,影评见于《信报财经新闻》。

参赛作品:《人间乐土》、《一千零一杯》、《无语之冬》、《明媚时光》、《家有白事》、《东北,东北》、《一席之地》、《带我去远方》、《无声风铃》、《走着瞧》、 《性躯干》、《白色时光》。

(四)天主教文化奖

由香港公教广播影视协会协办,旨在鼓励及表彰电影工作者发扬积极的人性价值。十二部候选影片均附有SIGNIS标志。

天主教文化奖评审团

保罗马素邦奴 祖籍西班牙,于西班牙纳瓦拉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大众传播中的流言蜚语。目前担任电影、电视及公司网络电视顾问,精于市场策划及视听制作牌照事宜,过去十年曾任职不同的国际基金协会,协助制作文化及教育节目。

杜丽莎东妮 菲律宾资深记者,采访及报道国际新闻,足迹遍布四十四个国家,包括访问油轮海员,随油轮横越大洋洲;追访及探讨东盟国家的童工问题。目前是媒体顾问及菲律宾主要报章《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专栏作家,并担任菲律宾主教团电影办事处委员、影评人及编辑。

曾淑仪 传媒人、注册社工、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文学硕士,论文研究电影中家庭凝聚力的迷思。她担任电台节目主持十多年,曾主持节目包括《晨光第一线》、《万王之王》及《周末新戏流》等,亦曾任《苹果日报》及《都市日报》专栏作家,将传媒概念与社会工作结合。现职教区视听中心项目研究主任,同时于香港城市大学兼任教职。

参赛作品:《青之鸟》、《谷中暮色》、《德黑兰伤心街角》、《四个阿妈一个佬》、《不能没有你》、《爱在里约热内卢》、《在安静漩涡沉沦到底》、《天虹战队小学》、《带我去远方》、《茉莉花之恋味》、《储不满的钱罂》、《低空飞行的天使》。

(五)鲜浪潮短片竞赛

香港艺术发展局与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再次携手合办「第四届鲜浪潮短片竞赛」。作品先由电影节遴选入围,再由国际评审团于每组选出「最佳电影奖」及「最佳创意奖」。

鲜浪潮短片竞赛评审团

克丽史超活 悉尼电影节总监,2008年第二年任总监时增设国际竞赛环节。曾出任澳洲活动影像中心电影节目部的第一任总监,又担任电影策划:在澳洲电影学院做了五年;在墨尔本电影中心做了七年。此外于RMIT大学教受电影,主持电台及电视节目及当影评人。她是澳洲杰出青年奖的得奖人。

李添兴 1973年在马来西亚怡保出生。本是剧场人,后来无师自通,转为拍摄实验录像短片,1997年进入电视圈,2001年拍出首部数码录像剧情长片《狙击手》。2002年正式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制作独立电影及录像。作品有《有房出租》(02)、《再见》(03,短片)、《美丽的洗衣机》(04)、《念你如昔》(06)及《当我们同在一起》 (06)、《校园鬼降疯》(08)、《黑夜行路》(09)。

邝珮诗 多年来担任艺术行政、策划及监制的工作。自1997年起于香港艺术中心工作,并成为「亚洲电影推广网络」的成员。现为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总监,多次为海外的文化机构策划亚洲短片的专题放映,曾担任釜山电影节、鹿特丹电影节、首尔女性影展等的评委。最近参与电影监制工作。2007年获发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到美国的电影及媒体艺术机构考察和实习交流。

参赛作品:

学生组 –《游》、《真‧浪漫》、《宿命》、《手机》、《下次》、《殇顾》、《Ennui》、《Merry Christmas》、《显影》。

公开组 –《然后怎样》、《六虎》、《无情雨》、《过客》、《妈妈抱》、《一封情书》、《遗》、《篮子》、《丑人》。

作者: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