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易娱乐独家报道(文/柴鱼)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香港影坛,实际便是邵氏与嘉禾彼此争斗的缩影,十年对峙期间,不仅将做大了香港本土,海外的票房蛋糕,也催生出了一批经典的影人及作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新派武侠片、功夫片、鬼马喜剧、风月片。张彻和他旗下的“张家班”,第一个华人功夫巨星李小龙,“冷面笑匠”许冠文亦深深唤起了港人的认同,乃至后来的麦嘉、洪金宝、成龙等人另辟蹊径,独创“功夫喜剧”这一独特电影类型……借用如今的知音体来概括,便是:没有嘉禾,邵氏会很寂寞。而谈起嘉禾的发家,还要从李小龙的一声怒吼娓娓道来。([回顾]http://ent.163.com/09/0414/22/56T4667L00031NJO.html|http://ent.163.com/09/0414/10/56RRGQVL00031NJO.html)

1970-1973年 李小龙单打邵氏,邵氏总体占优

邵氏兄弟公司在1970年代伊始达到了自己的巅峰期,但接下来的故事便验证了“盛极必衰”的道理,首先重臣邹文怀选择叛变另组嘉禾,这一下远比李翰祥叛逃、胡金铨远走来的更刺痛,况且邹文怀原本在邵氏地位颇高(仅次于邵逸夫和邵仁玫),登高一呼,便拉走了宣传部的何冠昌、蔡永昌。邹文怀以40万港元组建“嘉禾”,又进一步挖角邵氏的罗维、徐增宏、王羽、吴家骧等武侠片创作主力,抢拍《盲侠大战独臂刀》,终于引得邵氏反目将其告上法庭,邵氏与嘉禾从此势同水火。

嘉禾公司在1971年的《唐山大兄》中首次采用了邹文怀倡导的“分红制”,影片在香港创下320万的票房记录,嘉禾赚到铜满钵盆。可以说,李小龙靠自己一人之力,便为处于完全劣势的嘉禾公司打开了局面,也为嘉禾公司后来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在《唐山大兄》之后,邹文怀逐渐发展分红制的经营方式,最终形成和大厂体制完全不同的“卫星制”制片体系(这亦是嘉禾异军突起的重要因素)——简单来说,就是嘉禾允许明星自组公司制片,嘉禾提供资金,明星的创作力得到空前发挥,这与邵氏习惯控制明星的专制化管理不同,李小龙原本属意邵氏,后来正因邵逸夫态度蛮横而转投竞争对手。面对嘉禾的咄咄逼人,邵氏仍然秉承着长期以来的大片场制度,只是因为旗下猛将如云,张彻、刘家良、午马等编导及一帮明星阵容仍然是邵氏电影卖座的基本支柱,而且邵氏产量丰富,所以总体收益仍然盖过嘉禾。

[代表性事件]

李小龙不满邵氏“歧视”签约嘉禾 (1971年7月)

李小龙早在1948年就出演过粤语电影《细路祥》,13岁跟从一代宗师叶问学习咏春拳,并自创盖世奇功截拳道。1970年初在美国影视圈发展不得志的李小龙决定回港发展,多家香港制片公司向其伸出了橄榄枝,李小龙却提出自己参演的电影投资不得低于60万致使中小制片公司纷纷望而却步。李小龙本欲签约邵氏,但邵逸夫不满李小龙耍大牌的脾气坚持让其赴港签约,心高气傲的李小龙便打消了签约邵氏的念头另寻他家,而嘉禾公司此时赴美国签约结婚息影的郑佩佩遭到拒绝,却无意间得到了签约李小龙的机会,嘉禾为李小龙开除了每片7500美元的片酬,李小龙也答应为嘉禾拍摄两部电影。1971年7月,李小龙正式赶赴泰国拍摄嘉禾投资的动作片《唐山大兄》,三个月之后上映创下320万的票房纪录,引发了香港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轰动,李小龙在电影中展现的打斗,震撼而有力,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动作电影,引得观众如痴如醉。邹文怀也在这部电影里实现了其创业之始梦想的分红制度,并在经营方面充分放手,《唐山大兄》的成功让嘉禾摆脱了长期官司之后的困境,走向了快速发展之路。

李翰祥重回邵氏拍风云片 (1972年)

李翰祥在台湾开办“国联”创业8年,但因不善经营而最终破产,李翰祥在1971年偷偷回港发展,落魄度日。邵逸夫在此时面对嘉禾“李小龙”系列片的咄咄逼人而苦思不得对策,于是不记李翰祥“反叛”的旧账,重新将其招致麾下。李翰祥不负众望,头炮就以风月喜剧《大军阀》创下了400万的票房成绩,虽然依旧未敌李小龙的《精武门》,却同样大受欢迎。《大军阀》取材于民国时期的奇闻异事,结构采用折子戏的格局,情节则以风流艳事铺陈,整体丰富多彩且谐趣十足,李翰祥更因此成为了风月片的鼻祖,在随后拍摄了《风月奇谭》、《风流韵事》等五部电影,以总体票房1500万打败了李小龙同期三部电影《猛龙过江》(1972)《龙争虎斗》(1973)、《死亡游戏》(1973)共1300万的成绩,为邵氏公司在争斗格局中扳回一程。李翰祥的成功来源于他对市民文化的津津乐道和深刻把握,他把民间故事、古典名著、野史趣闻、香艳笑话共冶一炉,炮制出雅俗共赏、趣味十足、生动流畅的风月喜剧,同时也兼顾了精致的艺术效果。

[代表性电影]

《大军阀》 1972年

若论香港风月电影的开端,那一定绕不过1972年李翰祥导演的《大军阀》,本片是李翰祥结束台湾“国联”而转回邵氏的首部作品,这部当头炮居然大获成功。故事讲述了北方军阀唐大虎目不识丁却自命不凡,常以“正义”自居却不断害人害己,最后因卖国被吹唢呐的女杀手行刺的故事,其内容诙谐,兼有风月香艳之事,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影片采取了集锦段子的形式,内含三个短篇,以大军阀的琐事相串联,其中“叔嫂对簿公堂”和“姨太太偷情”两个段落均是香艳十足的风月故事。出演嫂嫂的胡锦极尽其扭捏和媚态,在和小叔子的公堂戏里格外出色;扮演军阀太太的狄娜则是褪尽了衣衫全裸出镜,呈现了香港影坛前所未有的香艳画卷。影片虽以风月故事取胜,但绝非粗制滥造之作,除了导演李翰祥对布景、道具、服装极具考究,影片故事铺陈也颇为精致,李翰祥借这部作品东山再起,也决定了继续拍风月片的决心。

导演:李翰祥

主演:许冠文、狄娜、宗华

《猛龙过江》 1972年

试想嘉禾公司创业之初若无李小龙鼎力相助,那么他们也不可能打败邵氏脱颖而出,1972年李小龙的《精武门》便打败了李翰祥的《大军阀》成为年度票房冠军,一年之后李小龙的《猛龙过江》再次以530万港元的成绩刷新历史数字。《猛龙过江》也是李小龙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他在片中展现了自创的绝世武功截拳道,并从此风靡全球。

拍摄本片之际,邹文怀对李小龙充分放任,影片的编、导、演都由李小龙一手完成,高潮打斗部分安排在罗马斗兽场,李小龙拒绝任何剪辑,全程用中长镜头连续拍摄,其争斗之残酷、场面之惨烈让人惊魂动魄,该场景也被誉为功夫史上最具观赏性的打斗之一。李小龙为增强本片的含金量,特别邀请了两位曾获国际空手道冠军的罗礼士、罗伯华尔作为对手,更丰富了影片的打斗效果。除了影片精彩的打斗之外,李小龙也展现了华人武术的核心价值——武德,这点也令他的外国对手心悦诚服。

导演:李小龙

主演:李小龙、苗可秀、安德鲁•摩根

[代表性影人]

邹文怀 1927-

邹文怀是香港电影历史上著名的实业家,他出生于广东,原为上海申报记者,后转投美国新闻署在“美国之音”电台工作,1957年担任邵氏公司宣传经理,后担任制片经理。邵氏公司的制片、管理体制皆是由邹文怀协助邵逸夫建立,而邹文怀在邵氏十年余间力斗电懋、请回凌波、创黄梅风潮、掀武侠风波,无不尽心尽力,堪称邵氏第一能臣,其个人在公司的地位也仅次于邵逸夫与邵仁枚。

邹文怀与邵逸夫因经营理念不同而南辕北辙,另组嘉禾与邵氏对抗,邹文怀在嘉禾30余年,将李小龙、许冠文、成龙、洪金宝等人打造成香港或国际巨星,嘉禾公司也成为世界制片业的知名企业。邹文怀高瞻远瞩,知人善任,采取分红制,创立卫星体系,让嘉禾公司在20余年之间成为了香港电影的龙头,并获取了大量利润。鉴于他在制片界的成功,美国全国电影院联合会於1979年推许他为最杰出国际影人,而香港金像奖则在2008年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李小龙 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

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自幼为粤语片童星,参演过《细路祥》等粤语片,7岁开始习武,跟从著名咏春拳宗师叶问为弟子。除了学习咏春拳,李小龙也练习洪拳、鹤拳道、谭腿、少林拳、戳脚、等拳种,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小龙在美国读完大学并留下开设武馆,弘扬中华武术,主演过《青蜂侠》等几部好莱坞作品,但反响一般。

李小龙在1971年加盟香港嘉禾制片公司,并以《唐山大兄》成为超级巨星,李小龙的功夫讲究狠、准、有力,以真实震撼而取胜,李小龙也因此打入欧美院线,将其与嘉禾公司一起推向国际市场。李小龙在《猛龙过江》中全面展示了自创的“截拳道”格斗技艺,并展示了与对手惺惺相惜的武德,堪称李小龙的代表作品。李小龙在1973年死在向华强前妻丁佩的床上,成为影坛一大悬案,不过这引发的更多是悲哀,全世界报刊杂志集体登载了相关介绍,来怀念这位传奇的功夫巨星。

http://ent.163.com/09/0415/21/56VLD6GO00031NJO.html

http://ent.163.com/09/0415/21/56VLD6GO00031NJO_2.html

http://ent.163.com/09/0415/21/56VLD6GO00031NJO_3.html

1973-1977年 许冠文喜剧扭转乾坤 双方陷入僵持

正当嘉禾慢慢发力之时,李小龙却于1973年7月20日在女明星丁佩家中离奇猝死,成为影坛一大悬案。当时全世界报刊杂志均集体登载相关介绍,来怀念这位传奇的功夫巨星,而嘉禾的事业也因此告一段落,这时,被称为“冷门笑匠”的许冠文加盟令嘉禾再次焕发生机。1974年10月17日,许冠文为嘉禾拍摄的喜剧片《鬼马双星》(许冠文、许冠杰主演)与邵氏风月片《声色犬马》(李翰祥导演,许冠文主演)的打对台,该片针对香港居民普遍好赌的心理,很好的揣摩了观众口味,富于批判意识,并以密集化的笑料取胜。影片在香港上映取得了惊人的625万票房成绩,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李小龙的530万的原记录,更掀起了许氏鬼马喜剧风靡港城的开端,之后许冠文为嘉禾拍摄的《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等作品纷纷取得年度票房冠军,《半斤八两》更是突破800万大关,许氏兄弟的风头一时无人匹敌。

反观邵氏,邵逸夫则授意张彻远走台湾开办“长弓”,拍摄了一批新派武侠片及功夫片,张彻的电影讲究“以阳刚破阴柔”,很大程度上扫除了李翰祥黄梅调电影带来的那种萎靡气息,而其悲情美学也成为张彻电影里一个独特的现象。除此之外,中国武侠小说泰斗古龙的作品也被频繁搬上银幕。古龙文艺气息很重,正投了邵氏的楚原之所好,二人惺惺相惜,开始了长期的合作,楚原一共拍摄了20多部古龙小说改编的武侠电影,并把尔冬升(原邵氏演员,如今是香港名导)捧红成为明星,而“邵氏出品,古龙原著,楚原导演”便成为观众买票入场的金漆招牌。这次电影和文学的联姻扩大了古龙在文化界的影响力,同时影片部部卖座让楚原得到了“楚千万”的名号。

[代表性事件]

张彻开办“长弓”亏损拍片还债 (1973年)

邵逸夫很早就开始在意邵氏电影在台湾的市场,除了影片输出,邵逸夫还欲把台湾当做自己的电影创作基地。邵氏公司曾经在台湾设立分公司,开展电影制片以及发行业务,积累了大量资金,但因为台湾有关法令规定这些资金不能带出台湾,为了消化这些资金,邵逸夫于1973年秘密授意导演张彻偕一干弟子成立“长弓”公司赴台拍片,而长弓用这批资金拍摄电影交与邵氏发行并为邵氏赚钱。由于“长弓电影”只是邵氏在背后支持,并未公开,不了解内情的武术指导唐佳以为张彻脱离邵氏,自己不愿离开雇主,便没跟张彻去台湾发展,和手下一批武师留在了香港,决定跟去台湾的刘家良,又是一个“有权谋的人”(张彻语)。一年多后,刘家良带手下武师回到香港,并成功获得邵氏信任升格做了导演,这对“长弓”发展不顺焦头烂额的张彻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打击。张彻组“长弓电影”前后,招了一批新的弟子,如傅声、戚冠军、梁家仁、王龙威等,尤其是傅声在张家班的受宠程度盖过了一哥姜大卫,期间李翰祥借狄龙、姜大卫拍摄《倾国倾城》,最终化解了两人的矛盾(影片庆功宴上李翰祥给张彻敬酒,双方一笑泯恩仇,传为一时佳话)。不过捧明星拍功夫片,张彻有一手,但经营一个公司,张彻和李翰祥同样不拿手,他很快就发现事与愿违,他那些在台湾制作的电影在各地市场上并不甚好,坚持了两年后,“长弓”无奈倒闭。长弓的倒闭令张彻欠下邵氏巨额债务,张彻守信用,不久便从台湾班师回香港,回到邵氏拍电影还债。

[代表性电影]

《鬼马双星》 1974

如果香港电影的粤语化发展源头是《七十二家房客》,那么《鬼马双星》和后期许氏喜剧则扮演了从推动到成熟的角色。《鬼马双星》是许冠文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也是许氏喜剧的开端,它讲述了两个地地道道的香港小人物的故事,深刻的讥讽了他们身上的人性弱点,并以此产生批判性的喜剧效果,影片在上映当年就刷新了票房纪录。

拍摄《鬼马双星》之时恰逢李小龙病逝,嘉禾公司一时无以为继,然幸亏本片扭转格局,嘉禾才真正战胜邵氏得以称霸影坛。影片基本上遵循了传统的粤语喜剧路线,不过它立足香港平民,展现本土风貌,因而唤起了当下港人的深深认同,况且许冠文的剧本颇为丰富,许冠文、许冠杰的搭档演出也异常诙谐搞笑,其密集化的笑料模式无疑是影片胜出的根本因素之一,《鬼马双星》也从此奠定了日后香港喜剧片的创作道路。

导演:许冠文

主演:许冠文、许冠杰

[代表性影人]

狄龙 1946年8月19日-

狄龙原名谭富荣,与李小龙、梁小龙、成龙并称“四小龙”,自幼学习咏春拳,为武术高手。1968年考入邵氏培训班,主演了多部楚原导演的古龙电影,用时也是张家班的支柱之一。狄龙与姜大卫搭档的“双角”是70年代香港武侠片最具影响的组合,张彻认为,以京戏武生来比喻,姜大卫是“短打”,狄龙是“长靠”,一叛逆,一正派;一活一稳,可谓相得益彰。

狄龙与姜大卫不仅是银幕上的搭档,更是生活中的好兄弟,两人平日关系甚密以致被传出有“断背”的倾向,而两人之后的反目成仇又是香港影坛的一大疑案,旁人道听途说,究竟是也说不清楚。直到1986年狄龙出演吴宇森的《英雄本色》获得台湾金马奖影帝,姜大卫才与狄龙冰释前嫌,传为一时佳话。今日的狄龙宝刀未老,仍然活跃在电影圈,张艾嘉的《一个好爸爸》以及李仁港的《三国之见龙卸甲》中都有他的身影。

姜大卫 1947年06月29日-

姜大卫原名姜伟年,出身演艺世家,父亲是上海著名演员严化,母亲是红薇。除了父亲母亲之外姜大卫的兄弟也在娱乐圈享有盛名,他的哥哥便是钻石配角秦沛,弟弟则是大导演尔冬升,三人虽不同姓,但确实是亲兄弟,秦沛是李翰祥所起的艺名,尔冬升则是红薇改嫁尔光之后所生的同母异父的兄弟。

姜大卫4岁登台,至今影坛沉浮58年,参演和出演的电影超过160部。姜大卫自幼便是童星,后来蒙大导演张彻厚爱,收为弟子,姜大卫也是张家班第二代里张彻的干儿子,此后一直在张彻电影里担任主演,受宠程度绝不亚于第四代的傅声。著名影星狄龙则是姜大卫电影里的亲密搭档,两人一共合作过20多部电影,堪称香港影坛最佳兄弟搭档。姜大卫重情义、重孝道,早年便合同李修贤(张彻最不宠的弟子)拍摄了纪念张家班25年的《义胆群英》,之后张彻病逝,亦是他带头上香,尊师爱父真心可见一斑。姜大卫目前仍然活跃,最近的一次露面的作品便是刘伟强的《游龙戏凤》。

许冠文 1942年9月3日-

许冠文号称“冷面笑匠”,早年加盟邵逸夫的无线电视台做主持,1972年拍摄李翰祥的风月喜剧《大军阀》一炮走红。许冠文不但在表演上有喜剧天赋,在编导方面也异常成功,他于1974年开拍的电影《鬼马双星》便刷新了历史票房纪录,并以此晋身成为香港喜剧界的头号男性,同时开辟了许氏喜剧路线。

许冠文兄弟众多,其三个弟弟许冠武、许冠英、许冠杰都在娱乐圈有着不俗的成绩,自然也离不开老大哥的提携与照料。许冠文的喜剧片立足于小人物的刻画,富有市井气和人情味,敢于拿自身揶揄,来讽刺社会上的人性弱点,深深受到本土市民的喜爱,而他的电影业一再刷新港产片的票房纪录。许冠文在香港影坛取得这么多成就,估计是邵逸夫最眼红,因为正是六叔一时气愤放走了这位日后呼风唤雨的摇钱树。

狄娜 1945-

狄娜原名梁帼馨,生于1945年,为人大胆激进,中学期间便接拍性感电影,1962年进入电影圈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艳星了。狄娜在1970年接拍了杨权的《七擒七纵七色狼》,便靠大胆出位的衣着暴露闹得满城疯狂,之后的《大军阀》更是引得女人自卑、男人痴狂,狄娜褪尽衣衫上阵,留下了那个永恒的香艳画面。

狄娜一生之中不乏追求者,拜倒在裙下之臣,除前夫游泳教练马益彰、为她自杀的李允中、有妇之夫刘家杰,甚至还有泰国总理的弟弟,狄娜则一直不为所动、特立独行。1966年文革爆发让她憧憬不已,并萌生了“回祖国当螺丝钉”的打算,狄娜在1973年自动宣布破产当起了“无产阶级”,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她本人却不为内地所接纳,饶是如此狄娜仍然在美国默默的为中美建交做贡献。今日的狄娜已经在金融界大有名气,事业横跨两岸三地,自己也颇为得意。

http://ent.163.com/09/0415/21/56VLD6GO00031NJO.html

http://ent.163.com/09/0415/21/56VLD6GO00031NJO_2.html

http://ent.163.com/09/0415/21/56VLD6GO00031NJO_3.html

1976-1977年 邵氏电影业务收缩 嘉禾壮大成新王者

嘉禾公司在以李小龙功夫片、许氏喜剧片打出名堂之后,又积极开拓院线,邹文怀先是租下了关志坚的“文华”和“宝生”,后通过不断兼并扩张,到1979年加盟嘉禾公司院线的戏院数量已经有24家之多,从硬件上看齐了邵氏公司。与此同时嘉禾公司致力于进一步网罗人才,把洪金宝、成龙、吴宇森等人一一收于麾下,并发挥他们的演艺才能,拍摄了多部在香港本土乃至日本、美国都卖座的电影,开始显示出作为大制片公司的气魄。功夫喜剧则成为这一时段的主流,1977年洪金宝导演了《三德和尚和舂米六》,成龙则在次年推出了《蛇形刁手》与《醉拳》,影片中加入杂技、舞蹈等,进一步完善了功夫喜剧。成龙也因此成为卖座明星,嘉禾接连为其定做《老虎田鸡》、《师弟出马》、《笑拳怪招》等都大获成功,其中《师弟出马》票房首次过千万,刷新了历史记录。所以说双方争斗的后期令嘉禾跻身国际知名电影公司行列的,正是洪金宝和成龙这对师兄弟。

制片策略上,邵氏公司在方逸华的建议下开始推行小成本战略,这些电影在竞争之中难以匹敌嘉禾公司“大导演、大明星、大投资”打造的大制作,因而在争斗中处于守势。于此同时邵氏公司的资本开始向电视业转移,“无线”于1976年推出的100集连续剧《狂潮》在港收视人数超过190万,更坚定了邵逸夫进军电视的决心,而为邵氏打下江山基业的大片场也因此而衰落,公司不但已经造不出明星,连既有的演员和技术人员都欲选择跳槽。邵逸夫不但不为此担心,反而慷慨拿出6000万港币拍摄国际制作《大班》,甚至投资哈里森1福特的《银翼杀手》,最后都票房平平,这几次进军国际失败也让邵氏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双方争斗的后期,邵氏公司已经只能靠刘家良的一批硬桥硬马的功夫片撑场面;而此时的嘉禾,却已经开始开始有计划的包装新一代巨星成龙,并将他推向世界。

[代表性事件]

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开始 (1978年)

严浩拍摄于1978年的《茄咖喱》被认为是新浪潮电影的开端,这是一部喜剧片,表现一个电影龙套演员如何误打误撞成为大明星,又如何娶得美人归的故事,影片在轻松背后融入了淡淡哀愁,对小人物的自卑感予以了深度刻画和同情,充满人情味,同时影片流畅、精致、叙事别出心裁,显示出青年导演的一种清新和敏锐。从此开始,新浪潮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些作品大都在内容上立足本土化的观念,真正反映出当下港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并产生出极为丰富的电影类型,它们在新浪潮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流商业片。新浪潮成员名单包括严浩、谭家明、徐克、许鞍华、章国明、方育平、蔡继光、冼杞然、刘成汉、余允抗、黄志强、张坚庭、翁维铨、单慧珠、唐基明、于仁泰、卓伯棠、李沛权、黄志和吴小云。他们大约生在1950年前后,大都远赴欧美攻读电影专业,又在电视台经历了几年的磨练,属于具备了理论与实践的专业电影人。他们初出茅庐却满怀热情,用自己敏锐的触觉结合新派的影响风格打造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类型,为香港影坛注入一种现代化的表达观念。当时的新闻媒体把他们称为香港的“新浪潮”,新浪潮也从此成为香港电影的转折点,令香港电影真正本土化,成为真正意义的“港人电影”。

[代表性电影]

《醉拳》1978年

“功夫喜剧”是70年代中期以后才诞生的一种武术形式,而真正标志着此类风格形成的作品正是《醉拳》。影片脱胎于广东十虎之一黄飞鸿的故事,用一个年轻气盛、贪玩好动、争强好胜的混小子形象颠覆了黄飞鸿的一代宗师色彩。影片颇具励志色彩,也带有浓重的说教意义,但其风格新奇,打斗与喜剧的结合颇为圆整,倒也非常耐看。

扮演苏花子的袁小田早年就致力于《黄飞鸿传》的拍摄,那时的搭档还是关德兴,关德兴退出历史舞台后便是成龙拿过了接力棒。《醉拳》是成龙的成名作,它开创了成龙杂耍小子的形象,这种形象也贯穿到之后《龙少爷》、《师弟出马》等多部电影之间。《醉拳》的出现让功夫片甩脱了那种冷、狠、准的传统套路,而代之一种亲民性的俏皮和喧闹,并走出了一条与李小龙电影完全不同的动作片之路。

导演:袁和平

主演:成龙、黄正利、袁小田

[代表性影人]

萧芳芳 1947-

萧芳芳原是童星,七岁出道,红了整整50年,她于60年代主演了《冬恋》 、《窗》等影片,与陈宝珠是最住拍挡,红极一时,时人称陈宝珠是影迷公主,萧芳芳是玫瑰公主。萧芳芳六十年代是粤语武侠片代言人,七十年代又领到了香港青春歌舞片的潮流,也和当时的粤语片小生,谢霆锋之父谢贤有过短暂的恋情。

萧芳芳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转型,在喜剧片领域打破了女性属于附属角色的格局,用极富生活化的表演方式为后来的喜剧片明星树立了典范,并直接影响了吴君如、杨千嬅、郑秀文等后辈女星。1987年主演的影片《不是冤家不聚头》为她赢得了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最为辉煌还是1995年,她主演许鞍华电影《女人四十》,用炉火纯青的生活化表演将一个无力改变现状而又即将步入晚年的女性情怀演绎的淋漓尽致,并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成为继张曼玉之后又一位摘取这一桂冠的华人演员。

http://ent.163.com/09/0415/21/56VLD6GO00031NJO.html

http://ent.163.com/09/0415/21/56VLD6GO00031NJO_2.html

http://ent.163.com/09/0415/21/56VLD6GO00031NJO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