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独家报道 (文/小樱)随着周杰伦和陈珊妮最终的封王封后,本届金曲奖尘埃落定,而金曲奖这个既年轻又古老的奖项走完了它的20个年头。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20年绝对是不会冷冷清清的。但本届金曲奖上,随着周杰伦、王力宏等众多大牌歌手的缺席,颁奖礼上星光黯淡。虽然各届都在呼吁,希望大家都能出席,不少人还提到了“金曲奖能否继续地办下去”的担忧。曾经风光无限的华语乐坛第一奖项,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一,权威性流失,歌手失去积极性

如前面所述,金曲奖作为一个没有标准且非数据化的奖项,评委的个人口味和感情倾向决定了最终的归属,这实际上已经确定了它是一个过于感性的奖项,在宏观和客观上必然存在缺失。而随着2000年起台湾独立音乐厂牌的崛起,更多独立音乐人参与到金曲奖的评审当中,这一硬伤更为明显。甚至连金曲奖本身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一个艺术类奖项,还是一个商业性的奖项。而标准的缺乏也让这个奖项失去了激励的作用,得奖是运气,没拿奖很正常,这样便很难调动起歌手参与的积极性。

金曲奖年年在搞,而随机化的评审团导致了每一届的奖项也越发让人摸不着头脑。且不说周杰伦在音乐水准最高峰时从未获得“最佳国语男歌手奖”,这本身对于金曲奖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了。而在周杰伦的音乐水准已经度过了自己的巅峰期、更多地是以一个超级巨星而非歌手的身份存在的时候,金曲奖又再给予他八项提名入围,这本身也是自己刮自己嘴巴。最后把最佳男歌手也颁发给他,反之连续两年保持一流水准的方大同却再度颗粒无收,这是继07年蔡依林获得歌后封号后金曲奖最大的自毁门面。

二,影响力下降,歌手失去关注度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歌迷有了更多获得音乐的途径。尤其是网络的普及,Web2.0对音乐市场的大范围介入,使得金曲奖在传播和推广音乐的作用越发地下降。或许在过往,我们只有通过金曲奖才能听到陈建年和交工乐队这样的好音乐,但是现在,随便一个台湾新生乐团出来,整个华语歌迷圈马上就能听到了,而卢广仲正是这么一个代表。对于歌手们来说,金曲奖不再是传播自己音乐作品的最佳平台,那它自然也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

三,商业性不足,歌手不稀罕

对于流行乐坛的歌手们来说,赚钱是硬道理。虽然说金曲奖会给获奖者颁发一定额度的奖金,但这数额实在有限。作为一个传统的、不带有商业背景奖项,没有冠名等赞助,金曲奖在歌手出场费上的捉襟见肘确实是无法避免的。虽然说还是会有一些厂商会赞助一些歌手在星光大道上的衣服和首饰,比如梁静茹就很受珠宝商青睐,但这样的选择还是少数。

对于任何一个文艺类的奖项来说,它的地面活动,也就是颁奖礼,都是最为重要的。但做一台好的颁奖礼,钱、资金、预算又是最重要的。没有强有力的商业背景,只靠着新闻局的筹划,在当前社会还能办好事吗?

四,内地市场更大,歌手宁愿去淘金

最后,歌手接二连三地缺席金曲奖,一个直接的因素便是他们得来内地淘金。近年来,台湾歌手来内地办巡回演唱会是越来越频繁了,尤其是08年直航之后。如果你担心周杰伦频繁地造访北京、上海、广州,会掏空歌迷的腰包导致票房下降,没问题,我们还可以去一些二级城市。再或者我们可以增加演唱会的形式,各种走穴以及拼盘演唱会比个唱成本低风险低,也更好操作。台湾的市场就这么一点,但内地有着无限的商机,你说歌手怎么会为一个类似“公益性”的节目腾出档期赶回台湾参加呢?

如上所述,在信息化和商业化统领的时代,金曲奖作为一个传统的奖项,它依然在夹缝中努力求得生存,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尊敬的事情。它和金马奖、金钟奖一样存在着请嘉宾难的问题,但它也一步一步地在对自己进行调整和改革,在有限的资源里面尽力地做的更好。相信对于许多乐迷来说,金曲奖都陪伴着大家成长,且带给了我们很多难忘的回忆。我们衷心地希望金曲奖能在保证自己的独立性的同时,引入更多商业的元素,增强奖项本身对歌手的吸引力,并在评审过程中修改和弥补自有的漏洞。我们期待着金曲奖的下一个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