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大户人家的女儿祝英台向往世间真情,女扮男装离开家庭前往杭州求学,路上遇到同去求学的贫穷书生梁山伯。二人遂同窗共读三年时间。祝英台对梁山伯心生爱慕,以为家中九妹做媒为名暗许终身。而梁山伯一直未觉察这个结拜兄弟是个女儿身。学成以后,梁山伯来祝家求亲,但祝员外早已将女儿许配给了知府的儿子马文才。梁山伯求亲不成一病不起,祝英台到他的墓前哭祭,电闪雷鸣中坟墓忽然裂开,英台纵身跃入,坟墓合上。雨过天晴后,坟墓中飞出一对翩翩起舞的蝴蝶。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因近乎完美的用电影这一现代视听媒介再现了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表演艺术而为新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声誉。1954年周恩来总理携该片出席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招待各国代表和记者。影片1954年获得了第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1955年获得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梁山伯与祝英台》曾轰动整个巴黎,外国人的反映是:“故事好,表演好,音乐好,色彩好。”喜剧大师卓别林看过后说:“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一部非凡的影片,”“这样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

由曾经拍摄出《不了情》、《太太万岁》、《哀乐中年》等脍炙人口电影的大导演桑弧于1954年完成的这部舞台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建立后所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之后他又陆续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越剧”和“彩色”成为影片最终成功的两大核心要素。导演桑弧深知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在舞台视觉表现层面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将其有机移植到“彩色”电影这一当时对中国来说尚属于新技术的视听媒介表现中,在视觉上充分反映出中国戏曲化妆和服装的艳丽,取得了较好的银幕效果,为新中国彩色电影的诞生打响了头炮!另外,《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的经典剧目之一,越剧本身柔美清丽的表演和缠绵动人的唱腔音乐富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早已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其全女性演员出演角色,擅长演绎青春爱情题材的特点显得尤为细腻,相对而言,它与现实生活距离较小,电影形式化比较容易。而酷爱戏曲艺术的桑弧导演显然深悉此道,他在拍摄本片时格外仔细,比较研究了《梁祝》的几个不同戏曲版本,然后把越剧版和川剧版的优点组合起来,通过越剧名演员袁雪芬和范瑞娟的表演将之电影化。影片故事情节来自民间传说,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情感的悲剧。电影充分利用了这个故事的“原初性”和“传奇性”:“原初性”在于它具有中国大众认知的传统戏剧的神话叙事模型—通过悲剧去表现人物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并且在不能达成自己的爱情圆满后不惜以身殉情,最后回归一个“化蝶”神话色彩的象征和意境;“传奇性”在于它具有许多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戏剧情节—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求婚、化蝶等。导演对其的合理化电影表现使得影片富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和强烈的感染力,显得画面优美而有韵味。影片还用实景和绘景相间,既保留了越剧本身的魅力,更利用了电影空间表现的特质,使其脱离了传统戏曲舞台片单纯“纪录”的羁绊,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准。同时,越剧十姐妹之中的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了这部影片,一个婉转,一个高亢,她们的完美出演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之后也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大戏曲明星。

《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值得一书的不仅仅在于它当时的巨大成功,更在于它之后对于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华语电影人及观众的持续热潮影响力。经过在香港的左翼电影机构于全港上映后,立刻风靡整个香江乃至整个东南亚!著名电影人邵逸夫及大导演李翰祥看准其中所蕴含的巨大电影商业题材资源,尽力挖掘并将其改编和本地化类型化后,拉开了后面在香港电影史上轰轰烈烈的黄梅调电影热潮—邵逸夫借此的类型化片种上映成功一举开创彪炳中国电影史的邵氏影视帝国;李翰祥遂走上大导演之路;与之的一代香港女明星乐蒂、林黛、凌波、何莉莉等通过这个片种开始为广大观众所熟知……这一切的一切,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拍摄上映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