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发表于1958年《儿童音乐》创刊号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因为其流畅动听的旋律与优美柔和的意境,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如今,这首歌曲已成为许多少年合唱团校内校际演出活动必选曲之一,但实际上它当年问世的背景却仍然和政治大环境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文艺政策下的命题作品。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主题讲述的是经历过旧时代的妈妈,于和平年代到来时,对下一代的孩子,回忆起自己遭受地主迫害,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并借此来让自己的孩子知道新中国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以此来灌输一种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作品的目的显然是忆苦思甜,而它的创作手法,则和许多强调事物鲜明对照的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歌曲由管桦作词。管桦原名鲍化普,曾用笔名愚公后人,1922年1月9日,出生在河北省丰润县三女河乡女过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鲍子菁曾参加过1938年冀东二十万工家抗日大暴动,1944年与日寇作战时不幸壮烈牺牲。而管桦则是以文学的形式子承父业,以笔作枪投入到抗日战争和革命战争中去,并以此为背景创作了大量小说和话剧作品,用艺术来揭露敌人丑陋和鼓舞解放军战士的斗志。管桦不是一个专业词人,所以他创作《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更主要的还是靠文学各种艺术间一通百通的应变力,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首歌曲的歌词,才有了与众不同的一种散文韵律和意境。

不过,由于这首歌词在创作上散文化的倾向太过浓重,尤其是第二段的遣词造句,更是无比接爱纯粹的口语,所以这首词作在交给当时的作曲家瞿希贤手上时,这位出生于上海的音乐家却并不愿意为其谱曲。但由于这是政治任务,贯于创作大合唱类声乐作品的瞿希贤,最终还是在经过反复的研读歌词、寻找灵感后,为这首歌词谱写了被传唱至今的旋律。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更显现出瞿希贤作为一个音乐创作者所拥有深厚作曲功底,以及触类旁通的领悟力。

瞿希贤生于上海,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曾师从弗兰克尔和谭小麟等教授。在已故的音乐家瞿希贤家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铁板黄钟连山靠海花瓣飞来片片”,下联是“广陵爽籁亮月穿云牧歌飘去声声”,横批“大音希贤”,她的代表作精华就被浓缩在这些文字里,而其中“亮月穿云”指的正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1958年,三大改造已于两年前完成,公有制制度也宣告建立,中国进入了大跃进开始的年份,整个国家的重心已经逐步开始投入到工业的建设上去。对于当时那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讲,许多人都沉浸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景下,而对发生在1950年时的土地改革,依稀有了一种陌生感。而土地改革,却正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能够顺利走入现代工业社会的最重要过程,正是因为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问题,才让千千万万农民在拥有土地自主权后,能够更积极的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而农业生产的有序发展,也成为整个工业建设的基础。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儿童音乐》的创刊号中,才会出现这么一首通过妈妈的视角来讲述旧社会地主迫害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歌曲。因为创作这首作品的初衷,正是要让未来将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的儿童,能够在一种新旧的对照间,了解民族的历史,了解新中国、新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因为是首先出于政治任务完成的创作,因此这首作品的歌词,也同时容纳了抽象和具象、浪漫和艺术两种完全不同的内容。歌曲至今留传至今的第一段歌词,以“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开始,至“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结束。这一段歌词营造的完全是一种平和、静美的意境,就像童话里的世界一样。而歌词第二段,却又迅速用“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这样的控诉式词句,将人们的视野带入了万恶的旧社会。而作者管桦的笔触,也因为必须满足作品的表述功能,而将创作风格无限散文化,甚至杂文话,从而失去了第一段歌词那种抽象的意境。

不过,随着地主这样的形象,渐次退出我们的生活,这首歌曲在流传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被删减掉了第二段歌词,仅仅保留了最前面的一段歌词。而一句“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之后,没有下文只有乐音缭绕作为让人联想的意境,反而在更大程度上扩充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让它因此传唱至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过于刻意的用概念去套用音乐本身的自由度,往往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音乐创作,有时候除了需要创作者具有一定的技巧之外,更需要用技巧来营造一种想像的空间,这样才能让音乐的表现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