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部主旋律影片取得了当年上座人次冠军和票房冠军,这部就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离开雷锋的日子》,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中国最早的老七家电影制片厂,可以说中国建国初期的十七年电影,是见证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辉煌,《刘三姐》、《五朵金花》、《上甘岭》、《平原游击队》举不胜举,并且也为中国输送了大批电影人才,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电影制片厂都面临改组改制的困境,一部《离开雷锋的日子》足以证明,新时期的长影厂还是大有可为的。

电影讲述的是有关雷锋的战友乔安山的一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平凡经历。乔安山是同雷锋一起入伍的,他们同在一个班,同驾一辆车。1962年8月15日,两人执行任务回来,乔安山在倒车时,无意中撞倒一根木杆,正巧打在指挥倒车的雷锋的头上,经抢救无效,雷锋牺牲了。乔安山心里很内疚,他想过以死来补偿自己的过失。乔安山转业到地方,三十多年来,他坚持学雷锋,做好事,尝尽了甜酸苦辣。比如乔安山所驾驶的长途汽车上坐了七、八个陈站长的亲戚,他们都不买票,乔安山坚决抵制,将这些人轰下了车,为此得罪了陈站长。汽车行驶途中,被一哑巴拦下,哑巴的女人难产,要赶快送医院,乔安山及时地将产妇送到医院。在运输途中,乔安山和儿子乔兵驾驶的汽车坏了,父子俩向途中的车辆求助,有的视而不见,有的伸手要钱。直到晚上有辆车相助,但由于车小无法帮助乔家父子。可是,第二天早上,那辆车的一位中年女士带领一群头戴小红帽的人们前来帮忙,原来那位女士是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一天深夜,乔安山驾车救起一位被车撞伤的老人,并将老人送到医院抢救。不想,老人在家人的压力下,违心的指认是乔安山撞了他。最终,撞伤老人的司机找到了,老人的良心也受到谴责,认了错。三十多年来,乔安山只要遇上困难,总要到班长雷锋的墓前坐坐,什么困难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1997年的第十七届金鸡奖颁奖典礼上,《离开雷锋的日子》与当年的热门影片《鸦片战争》同台竞技,两个都很出色,最终,《离开雷锋的日子》的编剧王兴东获得了最佳剧本奖,而演员刘佩琦责获得了最佳男主角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编剧王兴东,1975年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任助理编辑 ,1979年起与王浙滨等人合作编写电影文学剧本《白桦林中的哨所》、《飞来的仙鹤》、《狼犬历险记》 、 《我只流三次泪》、《陆军见习官》、《蒋筑英》、《天国逆子》、《留村察看》、《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影片。王兴东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方法,每一部原创剧本都经过无数次的实地调查,采访撰写而成,在剧作上更是注重叙事结构的均整安排,叙事节奏张驰有致,在人物塑造方面突出生活化的小细节,显得真实可信。影片中塑造的乔安山就是这样一个有生活细节的小人物,可以说因为编剧笔下的人物刻画的好,加上了演员本身的努力,才让我们看了这样经典的银幕形象。而摄影张黎更是中国第五代的领军人物,最近热播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就是他担任总导演的作品,并且冯小刚导演的多部作品都是他作为摄影作品拍摄的。

影片在当年上映的时候一度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下,全国都在改革开放的当口,全国掀起了关于雷锋精神和雷锋故事的讨论,电影通过对优秀历史人物雷锋的战友乔安山一直不忘学习雷锋的事迹,把雷锋的精神进行了再次光大。而电影也不是简单的重复描写好人好事,影片想说的是今天的雷锋已经不同于历史上的雷锋,在今天做好人好事,不但要有奋不顾身的精神,要有吃苦的精神,要有被人误解也仍旧把学雷锋进行到底的精神。主旋律的影片都是为了颂扬时代,颂扬人民,颂扬先进生产力,写人情、人道、人性,让我们普通的观众,都能通过电影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可以说没有主旋律就没有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