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以长坂坡之战开场,曹操在击溃刘备后,认为对他称霸天下有威胁的是东吴,再加上曹操钟爱的小乔誓死不从,令他大发雷霆,执意攻打东吴。孙权派鲁肃以吊唁刘表之名与刘备会面,商讨联合抗曹的事情。刘备在同意了与东吴联合抗曹的建议之后,派诸葛亮前往东吴。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与鲁肃用激将法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并且把周瑜召回,主持抗曹。两军最终在赤壁相遇,在黄盖的诈降计策之下,曹操大败,沿华容道退回江陵。

吴宇森导演作为华语电影界中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商业电影奇才,其标志性的暴力美学色彩、舞蹈化惨烈的枪战场面处理和男性英雄之间抛开阶级和身份的惺惺相惜等影片特点早已独步电影艺术之林。他在香港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远赴美国好莱坞,同样在动作片、枪战片等多个类型片种取得票房佳绩,成为目前极少在好莱坞取得真正商业成功的亚洲导演,也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好的商业类型片作者。在闯荡好莱坞多年之后,他决定回归华语影坛。这时的中国电影界已经迈入了所谓“大片时代”,自《英雄》始,国内的电影票房开始逐年递增,呈现一派商业红火的迹象。“票房”指标也终于成为上至领导下至各电影人的共同考量。当然,“大片”在大量吸引观众购票的同时也因各种创作原因引发了观众笑场和苛刻批评,看大片“挑刺笑场”已经成了中国观众对大片多年来培养起来的观影习惯。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电影仍需要拍摄大片来炒热市场。吴宇森08年将中国人最熟知的三国故事中最经典的“赤壁之战”搬上银幕延续甚至于超越了之前的一切大片特征和观影现象,成为目前为止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商业大片的“极致”之大,也呼应了2008年各“大”社会事件对中国这一年的铭刻:《赤壁》囊括了中国大片的最多明星、最多的编剧、拍摄期间出现了包括换角风波在内的最多新闻事件和意外、最大和复杂的置景和影片环境、最多人数的武戏场面、最大型的“史诗片类型”和最多的高达5亿多的制作成本……影片同时开创了中国大片由官方投资机构中影集团主导融资制作+国际级商业大导演+好莱坞式特技团队的拍摄模式,《赤壁》分上、下两集主要也是为了最“大”的回收资金可能性方式。《赤壁上》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正式公映,依然引来观众的笑场和批评,但其在全中国共取得了3﹒2亿人民币的票房佳绩,创造了中国大片历史上的最高纪录。该片随后也日韩也创出中国商业大片的高票房,特别是其在拥有广泛三国文化群众基础的日本545家电影院同时上映时,引起日本的全国轰动。

毫无疑问,吴宇森导演拍摄三国历史中最为观众所熟知的赤壁之战其野心、勇气和作为一个电影人的热情都是不容置疑的。因为三国中每一位重要历史人物都已经被时代和文化所赋予了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而后两种形象在中国大众心中已经具有根深蒂固的印象。他之所以敢于拍摄电影《赤壁》,一方面是所谓这个题材本身所彰显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核心命题所打动;另一方面我想更多来自他对这个故事本身文戏上有复杂微妙的人物关系和智与勇的权力转换、武戏上有个人的单骑闯关和两军混战的宏大场面,两者的结合构筑的史诗电影在东方、西方均能大卖的自信。而在投资如此之大的国际性大片下,也必须依赖国际发行才能收回成本,吴宇森动用了中港台三地先后九个编剧,力图将赤壁打造成“中西合璧”的国际性故事。在这部重在铺陈“群英会”式的众多人物关系的《赤壁》(上)里,从导演渴望的构思向度上看,其实是达到了“合璧中西”的要求。

影片的确在渴望还原历史人物本貌的同时打造了一个吴宇森式注重情义的世界,在适合西方人观影认知的范畴内赋予人物“奇怪”的现代意识和幽默感,对林志玲饰演的小乔一角和赵薇饰演的孙尚香一角的极力塑造显然也是源自好莱坞电影规则里对两性力量对哪怕男性世界中的务必平衡。但所有的这些却都与国内普通观众心目中对这些人物和事件(尤其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位主角形象及相互关系的塑造)的既定认知发生了严重的冲突,那种根深蒂固的印象被基本解构,当与这些集体的认知不对等时,在获得巨额票房自然难逃被集体观影笑场的命运。《赤壁》(上)作为极致之大的中国大片,可以说较好满足了“中西合璧”的国际性大片要求,但在真实还原历史并且结合世界观影角度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与中国观众的形象定位发生偏离,最终“退回”到吴宇森个人化的三国世界、赤壁之战呈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对吴宇森擅长的动作场面处理来说,上集的四场主要战事:长坂坡赵子龙乱军救幼主;新野之战的刘备之败;张飞摆下的回光阵和诸葛孔明巧排八卦阵,结合好莱坞的先进拍摄器材后,表现得圆浑成熟、大气又不失写实现场感,自是得心应手。而且吴导演也没有忘记展现自己成名的标志,本片到片末出现一个长达数分钟的特技长镜头,吴氏暴力美学符号象征的一只白鸽,在空中俯瞰低飞,直插曹军水军舰群,侦察敌情,为半年后将上映的下集重头“火烧赤壁”的战争戏留下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