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音乐年终专稿 (文/哈利·波菜)12月10日,“年度巨片”《阿凡达》举办了全球首映礼,这个号称影史上最贵的影片不但视觉效果令人叫绝,音乐也独具特色。由Leona Lewis演唱的主题歌更是被认为将再现《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依旧》的辉煌。不只是《阿凡达》,今年的电影里,《变形金刚》、《飞屋环游记》、《暮光之城》、《海盗电台》等影片的音乐也为大家津津乐道。音乐作为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电影添加了无穷的魅力。
2009年的好莱坞电影配乐可以用“平淡如水”四个字来形容,其整体质量仅仅与去年相比就逊色不少,尤其是一些商业大片,它们多数以视觉效果和剧情作为噱头,极大限制了电影原声所能发挥的空间;倒是动画片与其电影配乐形成了难得的双赢局面;在小制作成本电影中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早期好莱坞那种需要音乐来弥补影片情感、烘托气氛的电影配乐;欧洲作曲家在好莱坞的集体绽放、电影配乐大师们的重磅回归乃至电影配乐宗师的仙逝,都为这2009年划下了浓重而又华丽的一笔。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当代电影配乐和它所扮演的新角色,回眸这一年的电影原声业所带给我们的一分感动。
欧洲作曲家群星璀璨
当主流商业片配乐不再独占原声市场鳌头的情况下,偏向于文艺片风格和走新路线的个性化风格配乐反而成为了2009年好莱坞电影配乐的新宠。这样一来,那些擅长这种类型音乐的欧洲作曲家就逐渐在美国西海岸的那一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在这样一群人中,亚历山卓·迪斯普拉特(Alexandre Desplat)在今年成为了最勤奋的一个,一年七部的高产也让很多人望尘莫及。除了欧洲电影配乐外,他还接手了大量好莱坞电影配乐。其中由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的担任配音的动画片作品《了不起的狐狸爸爸》(The Fantastic Mr. Fox)凭借带有戏剧性的多元化音乐风格给好莱坞带来了一股新风,而年末的《暮光之城2:新月》(The Twilight Saga: New Moon)更是引来了无数乐评人的赞扬。今年十月份,在比利时根特举行的世界电影原声学会奖(World Soundtrack Awards)上,评委把年度配乐家的最高荣誉颁发给了这位来自法国的作曲家,这也是人们对他今年辛勤工作的肯定。
而其他欧洲配乐家相比较显得有些低调含蓄,布鲁诺·库列斯(Bruno Coulais)在为《鬼妈妈》(Coraline)创作了目前为止他唯一的一部好莱坞电影配乐并获得一致好评后,却出人意料地回归欧洲电影界;来自波兰的作曲家杨·卡兹马瑞克(Jan A. P. Kaczmarek)除了一部翻拍片《忠犬八公的故事》(Hachiko A Dog's Story)在日本发行了原声唱片外,其他的电影配乐却依旧“待字闺中”,引得众多原声迷翘首企盼;好不容易出了一个达里奥·马里安奈利(Dario Marianelli),却又遭到了配乐作品上映延期(《独奏者》(The Soloist)和《城市广场》(Agora))而无缘明年奥斯卡评选,让人不得不为之嗟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欧洲作曲家们都用自己独到的音乐理解和细腻的诠释为影片带来了不可多得的精美乐章。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欧洲配乐家的作品大体上都是新学院派风格,影片题材上的选择基本都是偏文艺和喜剧类型为主,像《鬼妈妈》这种另类作品并不多见,因此在影片题材的发掘上带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相信他们未来的成功需要拓展更广泛的市场来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
既然有从欧洲来好莱坞闯荡的作曲家,那么就一定有人会从好莱坞跑到欧洲开拓市场。克劳斯·巴德特(Klaus Badelt)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这位配乐人从《海神号》(Poseidon)以后就基本没有在美国的电影市场露面,他今年为法国片《小淘气尼古拉》(Le petit Nicolas)创作的配乐因为充满灵气的神韵而被很多人叫好。本土配乐人菲力浦·宏比(Philippe Rombi)的《男人与狗》(Un homme et son chien),《瑞奇》(Ricky)还有福瑞德利克·塔尔贡(Frédéric Talgorn)的《如此接近》(Tellement proches)都保持了欧洲配乐的传统魅力。如果有一天好莱坞没有优秀的电影配乐了,那么欧洲电影配乐一定不会让人们失望。
动画片配乐异军突起
好莱坞本土动画片配乐在今年的异军突起是很多人没有意料到的,大量的精品电影配乐在动画片领域抛头露面,原因一部分来自明年奥斯卡的扩招外,当然还有动画片配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既然是动画片,其幻想程度要比真人剧情片多得多,因此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的自由度很大,常常会有让人惊喜的灵感迸发,音乐也更具弹性。所以除了刚才提到的《鬼妈妈》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外,还出现了诸如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冰河世纪3》(Ice Age: Dawn of the Dinosaurs)这样的极具层次动感的乐章、迈克·吉亚奇诺(Michael Giacchino)《飞屋环游记》(Up)里充满温馨怀旧气息的爵士交响,当然也还少不了兰迪·纽曼(Randy Newman)与迪士尼传统手绘2D动画《公主与青蛙》(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的强势归来…… 网易娱乐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商业片原声有心无力
现在,除了以上那些让人充满儿时记忆的动画作品外,我们已经很难再在大制作中找到那份属于成年人所应该享有的音乐乐趣了。今年上映的主流商业片仍然被汉斯·季默(Hans Zimmer)为首的商业片配乐人所垄断,比如《X战警:金刚狼》(X-Men Origins: Wolverine),《变形金刚2》(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天使与魔鬼》(Angels & Demons),《地铁惊魂》(The Taking of Pelham 123),《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等等。而这类音乐除了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外,基本没有太多具体内容可言,但对于那些喜欢营造浓烈音乐气氛的朋友们来说却又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而这些处于产业灰色地带的作品在每个人心中一定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因此便不再赘述。此外,像《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终结者2018》(Terminator Salvation)、《死神来了4》(The Final Destination)、《速度与激情4》(Fast & Furious 4)、《星际迷航11》(Star Star Trek)这样的续作配乐也是有心无力,更不谈《机器人9》和《第九区》(District 9)这样满是汉斯·季默曲风的作品了。如今好莱坞配乐的中流砥柱所拿出手的作品居然如此平庸,这也不免让人对未来的好莱坞配乐感到担忧。
中低成本片音乐惊喜不断
不过,商业片配乐的倒下却给了那些好莱坞中低成本影片更多的展示空间。这些影片更重视的是音乐的听觉体验和影片的人文关怀,因此配乐可以有着更深层次的挖掘空间。以亚伦·齐格曼(Aaron Zigman)作为温情派的代表首当其冲,他所创作的《姐姐的守护者》(My Sister's Keeper)的电影配乐充满了浓浓的爱意;而马克·艾沙姆(Mark Isham)的《穿越国境》(Crossing Over)则带来的那种悲情的萧瑟之美;马塞罗·札佛斯(Marcelo Zarvos)的《护送钱斯》(Taking Chance)确像是非美式英雄主义的礼赞;加拿大作曲家克里斯托弗·贝克(Christophe Beck)的《菲比的幻想世界》(Phoebe in Wonderland)则吸收了欧洲作曲家细腻,婉约的特点。当然,科恩兄弟(Coen Brothers)的合作伙伴卡特·布尔维尔(Carter Burwell)也不能少,今年除了《严肃的男人》(A Serious Man)外,他的另一部《野兽国》(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也凭借奇幻温情路线的配乐也成为了年末颁奖季上的常客。由此观之,随着视觉效果等技术活的重心向商业片的转移,逐渐失去其地位的影片配乐的重心则开始慢慢向下偏移,那些活跃在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配乐大师们也开始远离商业,逐渐在这种类型的影片中寻找自我。
惊悚片方面,今年的市场除了一部分交给汉斯·季默旗下的配乐人外,老牌惊悚片配乐大师们也保住了自己最后的地盘,首当其冲的是克里斯托弗·杨(Christopher Young)的《坠入地狱》(Drag Me to Hell)和《不请自来》(The Uninvited);当然也少不了马可·贝尔崔米(Marco Beltrami)在《先知》(Knowing)里打造的那几个极度不和谐音所带来的音乐主题。笔者认为,惊悚片大多数是玩心理战,影片基本是依据事实基础来打造,因此配乐不仅需要有超现实感的乐章还需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寻找不脱离现实的音乐套路,前者是很多人擅长的,而后者则是那些真正的大师才会把握住的。
配乐大师们宝刀未老
今年配乐家参差不齐的表现大体上可以用“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更比后浪强”来形容。在今年的“前浪”里,马文·哈姆利奇(Marvin Hamlisch)十三年后在剧情长片的回归(去年他有一部纪录片配乐作品《舞台上的每一步》(Every Little Step))让人吃惊不已,这位获得过三次奥斯卡奖和九次奥斯卡奖提名的作曲家带着复古的颇具黑色幽默的轻爵士用马特·达蒙(Matt Damon)的《告密者》(The Informant!)为下半年的电影音乐打开了一片天。其他的大师也当然不能闲着: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与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两强联手的《阿凡达》(Avatar)作为压轴大戏在年末登场,成为了奥斯卡最佳原著配乐的大热门。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与老搭档朱塞佩·托纳多雷(Giuseppe Tornatore)在《巴阿里亚》(Baarìa)的再次携手又给我们带来了浓浓的意大利风情,八十一岁高龄的莫里康内至今还活跃在电影配乐领域简直就是我们乐迷的一大荣幸,以至《巴阿里亚》的原声唱片都将莫老照片放在唱片封面的醒目位置以向他致敬。此外,在年末还有很多冲奥得影片也逐渐涌现,包括像最佳原著歌曲的有力竞争者《九》(Nine),托马斯·纽曼(Thomas Newman)的《兄弟》(Brothers)等等,详细的介绍待奥斯卡颁奖前夕有机会再一一道来。
产业升级与大师陨落
原声产业方面,老牌原声发行公司瓦雷兹·萨拉班德(Varèse Sarabande)在今年推出了自己的数字下载系列,在这个系列中所对应的实体唱片只限量发行1000张。同样,迪士尼唱片也在今年推出了这一举动:纯配乐版本不再发行实体唱片。所以今年的《飞屋环游记》,《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等片都不幸中招。随着iTunes和亚马逊(Amazon)MP3下载业务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唱片公司尤其是像专门发原声这种偏门音乐类型的厂牌因为发行量的不景气开始逐渐转向数字市场,这也是市场的一个必然趋势。而配乐大师莫里斯•贾尔(Maurice Jarre)、电影音乐指挥大师埃里克•孔泽尔(Erich Kunzel),及维克•米兹(Vic Mizzy)、泊瑞玛斯利•荷马德萨(Premasiri Khemadasa)另外两位配乐大师的辞世也给今年本来就不景气的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有人说,一个音乐家的凋零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些为我们带来了《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人鬼情未了》(Ghost)配乐以及《七侠荡寇志》(Magnificent Seven)经典演绎的作曲家、指挥家也成为了这个时代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网易娱乐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告密者(The Informant!)》马文·哈姆利奇
复古的爵士曲风让《告密者》配乐成为了今年电影音乐领域的一支独秀,也让马文·哈姆利奇(Marvin Hamlisch)十三年后的再度出山成为了乐迷们津津乐道的事情。
《鬼妈妈(Coraline)》布鲁诺·库列斯
布鲁诺·库列斯(Bruno Coulais)将自己的特有创作思路和音乐风格融入到这部充斥着哥特色彩的动画片里,为《鬼妈妈》打造了一道另类风景线。
《红帆布(The Red Canvas )》詹姆斯·皮特森(James Peterson)
如果你还想在当今电影配乐里听到诸如马克思·斯坦纳(Max Steiner),米柯罗斯·罗萨(Miklós Rózsa)那样的好莱坞黄金年代的遗风,那么《红帆布》一定是不容错过的选择。
《阿凡达(Avatar)》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 )
作为近几年鲜见的备受期待和关注的作品,《阿凡达》的配乐带有显著的新音乐与世界音乐的风情,成为了今年奥斯卡最有力的竞争者。
《男人与狗(Un Homme Et Son Chien)》菲力浦·宏比
身为欧洲学院派作曲家,菲力浦·宏比(Philippe Rombi)在音乐的情感和旋律走向上一直有着自己独到的风格,这次的《男人与狗》也不例外。
《城市广场(Agora)》达里奥·马里安奈利
达里奥·马里安奈利(Dario Marianelli )为《城市广场》打造的配乐饱含着古罗马风情。其间,史诗感,沧桑感应有尽有。可是影片的延期上映让其遗憾的与奥斯卡无缘。
《穿越国境(Crossing Over)》马克·艾沙姆
作曲家马克·艾沙姆(Mark Isham )运用吉他和大量电子合成器音色为这部取材视角独特的《穿越国境》奉献了精彩的听觉盛宴。
《野兽国(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卡特•布尔维尔
《野兽国》的配乐奇幻又不失温情色彩,也成为了走非主流路线的美国作曲家卡特•布尔维尔(Carter Burwell)今年给人们又一惊喜。
《飞屋环游记(Up )》迈克·吉亚奇诺
迈克·吉亚奇诺(Michael Giacchino)为皮克斯的再次合作带来了充满温馨怀旧气息的爵士交响。
《不请自来(The Uninvited)》克里斯托弗·杨
老牌惊悚片配乐大师克里斯托弗·杨(Christopher Young )在《不请自来》的配乐里明显把持住了恐怖与人性色彩间的平衡。网易娱乐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