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独家评论 (文/老信)近日,四川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小胡,向媒体报料了成都职业粉丝的幕后故事。“举明星照片牌20元,嗓子嘶哑50元,泪流满面100元,昏倒一次200元,如果氛围营造热烈还将有奖金……”“要是因表演出色,吸引了媒体的采访,还另外有奖励。”国内蓬勃发展的职业粉丝已经成为一个产业,甚至有了严格的等级之分。最下层的“蓝领”,就是到现场凑凑人气。“白领”则要负责在论坛和网站发支持帖或留言,负责向娱乐媒体投稿、攻击竞争对手,这些人主要是有点文彩的高校学生,如果活儿够多,一个月挣三四千不是问题。“金领”就是粉丝管理人员,主要针对承办方进行勾兑协调,组织歌迷团。每月收入可上万元。

关于娱乐圈内存在职业粉丝的说法在业内可谓流传已久,在互联网上,也流传着类似的文章,细心的网民搜集照片等证据,指出某粉丝今天粉这个明星,明天追那个明星,大有职业之嫌,但这些说到底也都是质疑或者猜测。直到这次,身为职业粉丝的“业内人士”站出来向媒体爆料,才算是坐实了职业粉丝群体的存在。

从利益驱动角度讲,人们不应该对职业粉丝的存在表示诧异,在炒作挂帅,眼球为王的娱乐圈漫长的利益链条上,存在着太多可供职业粉丝生存的土壤,既然为了捧红一个明星,可以编故事,造身世,改名字,整容,搞定记者,收买媒体,按这逻辑,制造一批唯命是从的职业粉丝也是题内应有之意。

然而,尽管从逻辑上职业粉丝的存在几成必然,但一旦他们真的呈现在世人面前,仍旧对广大娱乐新闻爱好者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我来说,宁肯接受痴迷的粉丝--比如沉迷于XX哥被称作XX教的粉丝群体,癫狂的粉丝也不排斥--比如狂追刘德华那位杨丽娟,甚至变态的粉丝也能理解--为了明星要死要活,比如为引起朱迪·福斯特而刺杀美国总统里根那位约翰·辛克利---这些毕竟都在情理之中,属于人类情感或自然或极端的流露,总脱不了一个真字,算是浮华娱乐圈内最真实的一个群体。但现在居然连职业粉丝都有了---说白了就是假粉丝,粉丝都是假的,试问,娱乐圈里还有什么真东西剩下呢?

平心而论,娱乐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在这个时代,所谓娱乐精神甚至可以称作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人们寻找娱乐、制造娱乐,并在生活中享受娱乐制造的无限多趣味。因此,人们对娱乐相关的事物总是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对真假不是那么计较,这也是为什么炒作、恶搞等元素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比如明星整容,虽然是一种假,也存在非议,但毕竟是为了取悦消费者;又比如明星编造绯闻、故事,虽然低俗无聊,但也算是为群众增加了谈资。可制造职业粉丝这事儿,却“假”的令人难以容忍。因为这是一种毫无娱乐性的赤裸裸的造假,是对娱乐业消费者的欺骗,同时也是对真粉丝的侮辱。这已经突破了娱乐圈本来就不高的道德底线。

在娱乐业内,职业粉丝的出现,将导致的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走红的路上,艺人的个人魅力成分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被造假的部分越来越大。当艺人们个个都有了晕倒一片粉丝的魅力,消费者当然也就更失去鉴别能力,彻底晕菜了,代价就是真正有潜力的艺人可能会因此失去应有的关注。而对比较规矩的娱乐公司来说,看到别人家的新人出道都“备受欢迎”,最终也只能随大流,求助于职业粉丝助势。

可以肯定的说,职业粉丝的发扬光大,部分与娱乐公司沆瀣一气的媒体肯定脱不了干系,职业粉丝们要表演要发挥最大示范效应,少不了媒体的重点关注,在电视台的综艺节目现场、歌迷会现场、选秀现场,频频传出的泪盈盈的镜头与声嘶力竭的呐喊有多少是媒体参与造的假?

多年前,美国人尼尔·波兹曼写了本书叫《娱乐至死》,他担忧,人们最终会因为过度的娱乐而丧失自由,人们将毁于自己所热爱的,一切以娱乐为核心,肤浅、恶俗大行其道,人们于其中失去判断力,被裹挟,被导引,并乐在其中。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职业粉丝的存在将成为娱乐业的特殊仪式与标志,真粉丝们在欣赏明星的表演时将离不开假粉丝的呐喊与哭泣,他们将陶醉在这种氛围之中,就像现在肥皂剧里流行的假笑背景。

网易娱乐独家评论,转载请征得网易娱乐以及作者本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