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独家专稿(文/宇文翮) 随着《叶问》等功夫片最近一两年在内地取得的火爆票房,沉寂多年的香港功夫片又出现了再次复兴的劲头。今年2月的春节档更有功夫片的三位领军人物袁和平、成龙与甄子丹分别推出新作《苏乞儿》、《大兵小将》和《锦衣卫》。如此高的产量,不禁让人回想起昔日功夫片的全盛年代。从1949年第一部《黄飞鸿》诞生至今,香港功夫片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漫长岁月,站在这岁月的结点上我们不仅需要抚今追昔,更要以史为镜,展望一下功夫片未来的发展之路。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云海玉弓缘》、《独臂刀》和《大醉侠》三部武侠电影传世之作的诞生,迅速取代了《黄飞鸿》这类制作粗糙的功夫片而成为观众更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这些打斗更真实、技艺更高超的武侠片不仅拉开了“彩色武侠新世纪”的帷幕,同时也为新派功夫片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从1969年开始,先是《路客与刀客》、《龙虎斗》的投石问路,到后来《报仇》、《马永贞》掀起了民初功夫片的热潮,再到《天下第一拳》为香港功夫片敲开了世界电影市场的大门,最后是李小龙彗星般地划过香江的夜空,将功夫片推上了一个至今无人能够超越的辉煌顶点。

发展篇:邵氏打造功夫王国 李小龙回港拯救嘉禾

从60年代中期开始,旧式粤语功夫片开始式微。香港邵氏兄弟公司的老板邵逸夫爵士对上海武侠电影的盛况记忆犹新,又对当时香港电影的形态与质量非常不满。于是,他要求属下编导人员大胆进行探索与尝试。正是在他的鼓励之下,张彻和胡金铨分别拍出了《独臂刀》和《大醉侠》,使得武侠片突破了往日的艺术局限,以精心的布局、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更加逼真的打斗让这个已经走进了“死胡同”的类型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后来,张彻等人再接再厉,继续导演武侠电影的同时又拍摄了《马永贞》、《仇连环》等大量以民国初年为时代背景的功夫片,引领了民初功夫片的潮流。

导演张曾泽在1969年推出了自己的代表作《路客与刀客》,成为最早在银幕上展现中国武术的经典之作,亦开了从刀剑兵器之战到拳脚功夫之争的先河。70年代他加盟邵氏后,又拍摄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功夫电影。除他之外,因主演《独臂刀》而名噪一时的王羽,导演处女作《龙女斗》就一鸣惊人,进一步推动了拳脚功夫片的潮流。而后的《龙虎斗》更是出手不凡,是公认的“功夫片再度流行的功臣”。片中主角以中国功夫击败日本空手道高手的桥段,也是较早在银幕上表现中国人打败外国人的场景,不仅渲染了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对后来李小龙的影片以及邵氏功夫片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导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将邵氏打造成为显赫一时的功夫王国。

1970年,邵氏重臣邹文怀脱离公司自创嘉禾。成立之初的嘉禾兵微将寡,又未能探索出自己的发展道路,处处被邵氏打压,陷入了重重困境。1971年,一个人的回港彻底改变了香港电影的格局,他就是李小龙。他用一部制作成本大约10万港元的《唐山大兄》不仅以300多万港元的成绩刷新了香港的票房纪录,拯救了危机中的嘉禾公司,使其在与邵氏的对抗中逐渐掌握了主动,更使得当时的流行趋势完成了从古装刀剑到时装拳脚的彻底转变。可以说,香港的功夫片至李小龙才真正从武侠片中分化出来,并开始为世界影坛所瞩目。

风格篇:正宗国术引领潮流 截拳道震惊世界

人物篇: 张彻,李小龙

刘家良专访:《刺马》拍得最过瘾 《投名状》没看过

刘家辉专访:那时报纸上每天都是要挑战李小龙的

元华专访:差点跟李小龙去了好莱坞

袁和平专访:武侠片可以天马行空,功夫片要拳拳到肉

甄子丹专访:从李小龙身上学到很多

回顾:1949-1968:《黄飞鸿》开启香港功夫片潮流

李小龙改良了香港功夫片。

风格篇:正宗国术引领潮流 截拳道震惊世界

70年代初,为了表现更真实的打斗场面,电影公司大量起用懂得真功夫的武师做演员和武术指导。这些人为了更好的在银幕上将自己的功夫展现给观众,逐渐抛弃了吊钢丝之类武侠片常用的特技手段,而是更喜欢以见招拆招的套路对战博得观众的喝彩。这些功夫片努力展现正宗国术,在影片中出现的洪拳、咏春拳以及十八般兵器等使用的一招一式都是按照真实的功夫路数设计的,普通观众可能只觉得打斗相对真实,但懂得功夫的观众则会对其中的细节击掌赞叹。

从1971年开始到1973年,李小龙在短短三年时间内用了4部半的电影就让中国功夫名扬天下。李小龙在电影中展现的功夫是他自创的截拳道,一种中西合璧,集咏春、拳击、空手道和跆拳道等功夫于一身的格斗体系。为了更好地展现自身的功夫,李小龙非常喜欢用长镜头来纪录自己和对手交手的过程。而他握拳、抹鼻、怪叫、受伤后舐血的全新表演方式,也成为无数后继者争相模仿的对象。可以说,李小龙的电影在当时是超越时代的,他自由奔放的思想与个性以及海外教育的经历促成了他对香港功夫片的改良,并且他的贡献和地位至今都无人可以企及。

http://ent.163.com/10/0125/17/5TT201Q10003432B.html

http://ent.163.com/10/0125/17/5TT201Q10003432B_3.html

http://ent.163.com/10/0124/20/5TQQS1CD000344H5_2.html

http://ent.163.com/10/0124/20/5TQQVURC000344H5_2.html

http://ent.163.com/10/0125/18/5TT3H6B2000344H5.html

http://ent.163.com/10/0125/18/5TT3NNS1000344H5.html

http://ent.163.com/10/0125/18/5TT452PA000344H5.html

人物篇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是香港功夫片一个短暂的辉煌时期,涌现出的大量佳作不仅改革了粤语功夫片的旧观,更在这一领域产生了许多大师级的领军人物。邵氏大导演张彻和功夫巨星李小龙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张彻:《马永贞》开创民国功夫片类型

黄霑曾经说过:“真才子世上绝不多,而张彻,实在是货真价实的大才子。”作为一个优秀的商业片导演,张彻始终保持着一种敏感性和开创性。他虽然不是拍摄功夫片的第一人,但很快就成为这股潮流中的领军人物。《报仇》、《拳击》、《马永贞》等片,都是这一时期功夫片的代表作。而这些作品与关德兴的温文尔雅有着很大的不同,不仅武打动作十分暴力,仇杀情节也屡见不鲜。

为了更真实的表现功夫,张彻还大量起用了懂得真功夫的高手,如从小就习咏春拳的狄龙、出自“大圣劈挂门”(猴拳的一种)的东南亚国术比赛冠军陈观泰、黄飞鸿的嫡传弟子戚冠军以及他的御用武术指导唐佳、刘家良等人。而这些人也通过一次次的实践锐意创新,将重复沉闷的招式精心剪裁成为漂亮利落的动作之后搬上银幕,大大增加了功夫片的精彩程度。

张彻一生拍片99部,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影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称为“香港电影一代枭雄”。经他手捧红的演员不计其数,而他也是香港第一个票房过百万的导演,因此得名“张百万”。虽然后来李小龙红遍香港,但用张彻导演自己的话来讲:“当时狄龙、姜大卫仍继续红,不过失去一个‘最’字,我也只要一年让李小龙一部片,其余的影片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仍然保持一流(仅仅不是第一)卖座纪录。”

李小龙的影响在华人世界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李小龙:有了他,才有了“功夫”一词

在李小龙之前,香港并没有“功夫片”这一说法,只会说国术片或者动作片。但李小龙的一句话,中国功夫就起了这个名字,甚至连英文字典里还专门创造了“Kongfu”一词。

很多人特别是外国影迷,认识香港电影都是从功夫片开始的,而认识功夫片则都是从李小龙开始的。70年代,当这个名叫Bruce Lee的年轻人因在好莱坞演不了主角而将一腔怒火发泄在对手身上并伴随着犀利的狼嚎声时,世界终于认识到了香港电影的魅力,而好莱坞也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功夫片的市场号召力。

作为第一位成功走向世界的香港影星,李小龙在华语影坛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据元华回忆,那时候香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就等李小龙的戏出来,很多影迷甚至记者都会在门口等他签名。小朋友看到李小龙的双节棍,都会学着模仿。即便他作为功夫明星给华语电影留下的一共也只有四部半的影片而已,这也并不妨碍他在死后数十年依然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甄子丹在接受采访时便坦言:“没有人可以代替李小龙,他是我从小崇拜的偶像。很多方面,我从他身上学习,比如一些做人的道理、武术的道理,以及拍动作电影的概念。”而昔日的功夫女星、去年的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惠英红更是抑制不住对他的崇拜之情:“他太棒了。我很小的时候,真的有幸碰到过他一次,我哥哥27岁就拍在他的电影里做小武师,带我过去,是在嘉禾公司,我一看到他,就觉得这个不是人,好像机器人一样,速度很快很快,所有武师和他对打都会受伤,到现在我也只有这个概念,原来他真的很棒。我才领会到,原来他的功夫,其他人要花很多时间才能达到他的高度,我也非常仰慕他。”

《精武门》无疑是李小龙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部电影,他在片中的大无畏精神和惊人的打斗技巧,特别是他的“李三脚”和“双节棍”都令人赞不绝口。更重要的是,他在《精武门》里踢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匾,以及让两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武士吃下写着“东亚病夫”的纸张的段落,都足以让华人观众一泄百年激愤。《精武门》之后,李小龙又自组协和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猛龙过江》和《死亡游戏》,还与美国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之一的华纳联合拍摄了《龙争虎斗》。李小龙的这几部电影不仅进一步建立了以拳脚功夫为核心的功夫电影的结构方式,更是开创了功夫演员主导影片的明星制时代。他曾经告诉元华,拍完那套《龙争虎斗》,就会帮邵氏拍一部电影,拍完之后就要去好莱坞。可正当他雄心勃勃,准备大展宏图之际,却在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而在他离世之后,功夫片也迅速的跌入低谷。他的陨落,也许正如《黑客帝国》的武术指导陈虎所言,意味着中国功夫片时代的结束。

发展篇:邵氏打造功夫王国 李小龙回港拯救嘉禾

风格篇:正宗国术引领潮流 截拳道震惊世界

刘家良专访:《刺马》拍得最过瘾 《投名状》没看过

刘家辉专访:那时报纸上每天都是要挑战李小龙的

元华专访:差点跟李小龙去了好莱坞

袁和平专访:武侠片可以天马行空,功夫片要拳拳到肉

甄子丹专访:从李小龙身上学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