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怎么了?”第一期:CD还能活多久?】

网易娱乐4月7日报道 中国的唱片业近年来陷入低迷,八九十年代一片红火的景象一去不回,唱片销量、作品质量和歌手表现均明显下滑。与此同时,无线音乐、数字音乐、选秀成为新的热点,演出市场也愈发活跃,整个产业呈现出一种更新换代的趋势。为此,网易音乐频道独家策划“中国音乐怎么了?”系列讨论,请来业内人士、专家和资深媒体人,一起来探讨中国音乐产业的未来走向。第一期节目,本期节目将围绕以CD为主的实体唱片发行现状,讨论实体唱片发行正面临的问题和音乐载体未来的发展趋势。讨论中,嘉宾均对CD的前景表示悲观,称CD被淘汰是必然。对此,做了多年发行工作的星文唱片副总经理刘思齐表示,五年前他经手的唱片还能卖出百万,现在连周杰伦也卖不出了。而华纳唱片市场部副总经理胡译友则希望消费者和互联网公司能尊重版权,放唱片业一条活路。

嘉宾介绍:

胡译友:华纳音乐市场的副总经理

刘思齐:星文唱片的副总经理

朱烽:资深娱乐行销人、CEEI娱乐经济研究室发起人

网易娱乐:近年来,中国的音乐产业陷入了低迷,八、九十年代红火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唱片销量均明显下滑,无线音乐、数字音乐、选秀成为了新的热点,整个产业呈现出了更新换代的趋势,中国音乐到底怎么了?网易音乐频道发起了本次“中国音乐怎么了?”系列讨论活动,希望能够探讨出一些有益的观点和思路,同时也会在光线传媒旗下电视节目“音乐风云榜”播出。音乐产业大的话可以说到产业,小的话可以说到日常的CD。在数字音乐盒下载双方打击下,实体唱片的销量每况愈下,本期第一期节目关注的是“CD还有什么用?”,首先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嘉宾,旁边的是华纳音乐市场的副总经理胡译友。

胡译友:主持人好,各位网易的网友大家好,我是胡译友。

网易娱乐:这位是星文唱片的副总经理刘思齐。

刘思齐:网易网友大家好。

网易娱乐:最旁边的是资深娱乐行销人、CEEI娱乐经济研究室发起人朱烽老师

朱烽:各位网友大家好。

CD被淘汰是必然 数字音乐让消费者更自由

网易娱乐:你们现在还会买CD或者实体唱片吗?

胡译友:因为我们在行业内要亲自去买的行为可能不太多,因为这个行业内大家都有在交换,互相学习。我个人来说可能会买一些CD,可能是我们没有触及到的CD,比如古典音乐或者是欧美的,听不到的东西,在国外买一些欧美的。

刘思齐:因为我们是唱片发行的,原来是硬体商,之后我们也做部分内容。基本上我觉得我在四、五年前还会差不多三个月,每个季度我会去看市场,四到五年前,基本上现在不会再去关注唱片店里面哪些好卖,或者这个市场是怎样,基本上不会花这个精力再去看,基本上大概的量就在那里。

朱烽:我是基本上不太买CD了。

网易娱乐:都买黑胶,收藏?

朱烽:对,一个是黑胶的质感,还有听觉体验不一样。CD毕竟是最早的数字格式,现在Mp3、Mp4,未来更好的东西出来之后,我们基本上不太买。反正我基本上很少买CD,除非是设计非常好的包装的,我会有购买欲望。

网易娱乐:朱烽老师今天特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先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朱烽:这些都是在流行音乐史上,或者是音乐史上霸占时间很长的载体,这是迈克尔-杰克逊的日本版专辑,还有这张我们可以看一下。黑胶在我们国家很早之前就有了,解放前基本上跟国外是同步的,大家还处在手摇和电唱机的时候是同步的。但是到新中国之后的一段时间,可能因为文化大革命等等一些政治因素,作为一种音乐载体就销声匿迹很长时间了。

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改革开放的原因,还出了薄膜唱片,每个人家里翻一翻都有的。成本很低,比卡带还便宜。那会儿是国产的唱机,中华06都是配套这个出的。所以黑胶是统治流行音乐市场最长的载体。

网易娱乐:现在很多人也喜欢收藏。

朱烽:去年的一个统计,黑胶美国的整个销售量上升了33%,但是CD往下走,下降了10%左右。

胡译友:黑胶上升量的上升不是因为想利用黑胶这个载体听音乐,而是变成收藏,像古董似的,收藏记忆和感动,看到他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那些歌曲,还有那些印在黑胶上的封面,视觉的东西。有一点像看着照片睹物思人的感觉。

刘思齐:一种怀旧的状态。

胡译友:会想起你年轻的时候。

刘思齐:听觉上觉得跟数字的还是不一样,尤其是通过一些器材放出来的时候,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在今天北方好一点,有一些厂家推的箱子什么的,还是用黑胶推荐的。

网易娱乐:这是各位行家的想法和观点,其实我们在做观察之前,记者也走上了街头,去了唱片店,看了一看现在真正购买唱片的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是怎么关注唱片的,或者他们去买什么样的唱片,我们先来看一下街头的随访。


唱片销售实地调查:销量下滑严重 歌迷更愿下载

网易娱乐:其实我们刚刚看到的街访,也是跟随网易娱乐音乐频道在网站上做的在线调查的结果,其实大家很清楚的看到整个的结果。根据这个我们网易音乐频道中国流行音乐在线调查,42%的网友选择免费下载,37%的网友选择在线听歌,只有14%的网友选择购买CD,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嘉宾是怎么看待这个结果的?

胡译友:其实我来之前看到了一个报告,是来自欧美的调查公司的报告,那个报告的结果其实更加的夸张,那个报告是针对中国市场做的报告,中国90%以上的用户选择靠互联网取得音乐,靠CD和磁带是24%,另外同样比例的是靠互联网和手机的下载,还有1%左右的是靠其他方式。其实我们觉得CD这个概念被淘汰了,这个东西不用被讨论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就是因为科技在进步,因为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像以前为什么老是买黑胶,因为最早以前获得音乐的途径只有两种,一个是现场听他唱,腰部去街头,街头有卖唱的艺人唱。后来因为科技进步了,能够把音乐放在一个载体上复制下来,所以有黑胶。科技到今天进步到不需要CD这个载体了,只要转换成格式,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传递。像今年的小虎队出了传闻,小虎队的第一张唱片在互联网上抢的很热,其实是为了收藏,并不是为了听,而是为了回忆和记忆。

其实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再因为技术的革新转换了音乐的格式,改变了人们消费音乐的习惯,改变了人们聆听音乐的习惯,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网易娱乐:所以你觉得CD可能在一定时间内被淘汰?

胡译友:大趋势是被淘汰掉,像你现在在市场上仍然能够买到卡带、买到磁带,CD不会完全的消亡,还是会存在,只是我们听音乐换一种形式,靠其他的方式来听。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其实暴露出来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回归到CD的价值在哪里?其实音乐本身是娱乐大众的文化的东西,商人把它做成一个产业化的时候,必须要创造它的价值。我让你听音乐,你纯听音乐的时候可能这个价值体现不出来,我必须设计和制定一个渠道,透过这个渠道让音乐产生价值,所以为什么会有黑胶,为什么会有卡带,为什么会有CD。

刘思齐:是一个渠道方式。

胡译友:这样新的渠道,他必须要创造这样新的渠道来创造音乐的价值。我觉得中国的音乐消费者有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说可能我们长时间以来不够尊重音乐,不够尊重版权。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去超市拿方便面,饿了吃方便面,就算一块钱一包,两块钱一包你是不是要付一块钱?可是你想听歌的时候,第一个念头不是想付钱,你一定要找一个免费的。全世界都喜欢免费的,但是美国没有我们那么糟的原因,一是他的版权意识在那个地方,然后还有一个版权的体制。中国在这方面差一点,但是最重要的,其实每个消费者对音乐的尊重不够,对音乐版权的尊重不够。

刘思齐:去年美国有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年轻人可能是十万美金,第一次是警告,第二次就罚了十万美金,他是拷贝送给朋友,下载、刻录,这是在美国去年的案例,中国都有报道。我有跟很多出国的小朋友谈,他们觉得理所当然,下载下来拷贝的时候,你给我刻一套我带出国去看,但是他出去之后旁边人说是不可以的,他会很惊讶,他有这个意识。我觉得是一个过程,可能我们中国内地有一个慢慢的进展。

朱烽:这是法制教育。

刘思齐:对,法制教育和全民对音乐的尊重。

更多内容:

唱片业已经重新洗牌 市场需要细分

人才断档降低内容质量 周杰伦也卖不出百万销量

消费者应尊重版权 中国乐坛也需要“苹果”

唱片业已经重新洗牌 市场需要细分

朱烽:说到CD这个事吧,CD可能是我们有生之年看到的最后一种物理化的音乐载体。但是我觉得从这一点反推的话挺有意思的,以往的任何物理化的音乐载体都其实是一种物理呈现的方式,当数字来的时候,往往能够挑战的是我们心理上的甚至是生理上的接受。任何一个物理载体播放程度是有限的,唯独数字音乐没有限制。但是人听音乐一定也有时间限制的,包括iPhone现在推什么也是最后一定会碰到人的生理极限。那个时候你会发现,数字音乐格式也会出现唱片的概念,只是看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

网易娱乐:可能也会以一种新的载体出现?

朱烽:还是数字。

刘思齐:刚才朱烽老师说的意思,其实是把专辑的概念推翻了,可能是单曲、EP,可能是混杂,十首歌不同的歌手唱的混在一起,装在里面听。但是当你走过这个阶段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累,因为风格都不一样,耳朵也会疲劳。虽然排行榜很好,但不见得都是我需要的,所以我也许是根据爱好选择的专辑,也许还要回到黑胶的时代,听一听纯粹的东西。

朱烽:绝大部分的消费者都是被动的,不可能像从事音乐的人,或者从事相关行业的人会主动探寻一些东西,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是懒惰的,他希望别人“喂”他。只要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不改变的话,iPhone,包括唱片的概念永远会存在的,只是方式不同。以前唱片最早出来可能几分钟,滚筒的,慢慢的开始加长了,然后CD,包括现在蓝光CD等等。但是那一定会对人的生理有关系,和心理也造成关系。

胡译友:数字音乐让消费者索取音乐更便捷,让消费者更自由的选择音乐。你要是有实体的时代,你买一张就是一张,周杰伦的就是周杰伦的一张。数字音乐可以把各种门类放在一起,让人们听。但是人有一个疲倦化的过程,当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会反过来,觉得他可能需要另外一种方式。

刘思齐:互联网一定要搜索的,所以音乐也一样,也是会回归。

朱烽:其实现在数字音乐给人带来的体验不够丰富,这个体验其实现在来说,包括压缩格式,某种程度上是倒退的。所以现在数字音乐也是一个过渡,只不过时间更短,随时随地就会被另外一种新的方式推翻掉,这是完全可见的。

网易娱乐:其实在我们当下的音乐环境下,我不知道作为唱片公司的市场经理,对于实体唱片目前的销售状况,唱片公司会不会有什么特别针对性的计划,或者应对措施?

胡译友:实体销量的下载是大趋势,没有任何一家唱片公司站在这里要抵挡或者要扭转这个局面,没有,大家都是在想新的方法和方式,都在拓展数字音乐。

网易娱乐:会考虑之前国外U盘的形式?

胡译友:U盘的数字音乐方式就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跟CD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整个数字音乐跟实体最大的变化就是从有形到无形,任何有形的东西注定在互联网2.0的时代都要被淘汰掉。像我们现在购物可以到网上去,不用实体店,传统行业不用实体店了,到网上可以买东西。音乐也一样,大家会越来越不在乎有形的东西。但是会有少数的收藏,比如像朱烽老师这种。收藏不是指音乐本身,刚才我们讲听音乐本身是消费者的需求,有时候我看到唱片的封面很感动,如果再翻出专辑里面四十页的歌词本,那歌词本上的一些小文字等等,我会心有戚戚焉。

网易娱乐:在数字音乐的冲击下,唱片公司会不会面临被数字音乐取代,或者面临重新洗牌的过程?

刘思齐:其实已经洗牌了。

胡译友:其实是这样的,大家都在说实体的销量在下跌,这是明显的,而且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唱片公司为什么没有倒闭?原因是因为他丢掉的利润靠数字音乐又平衡过来了。因为现在的音乐我们大家都有授权到无线的管道、互联网,靠那些收入又弥补了。所以作为总量,整个在全世界的总量音乐市场,起伏并没有那么大。但是我举例来说,比如全世界一年音乐市场五百亿美元,它的变化这五百亿有可能明年变成四百亿,后年变成六百亿,不会一下子完全的调动。但是唯一令人吃惊的地方,就是说它的实体跟数字音乐的销售利润比例会天翻覆地的变化。而且数字音乐的比例逐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长,实体以更快的速度在下降,但是总量其实是不太变化的。

刘思齐:其实我们作为行业从业者来说,你要面对的情况是这样的,在这个转折的时候,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内地说到华语音乐,标题是中国音乐,跟载体的问题不是很大,只是说载体来了之后,新的形式来了,什么样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这个行业才能好的发展。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就是说字音乐仿佛起来了,从技术到手段,到获取的方式都非常便捷。刚才我们在聊,有多少终端?手机,中国移动用户报了5亿用户起来了,加上电脑,其实是很多通道在播放,在消费音乐、享受音乐,更加便捷了。但是对这个行业来讲,尤其是华语,并不乐观,内容产业并不乐观。也就是说这些技术的更新发展没有反哺到内容的核心上面,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

网易娱乐:那作为发行商应该是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刘思齐:实体发行商,刚才说洗牌,很多商家是退出了这个市场,五年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出版,加上民营的发行商全国400到500家左右,也就是一个唱片业的供应商在音乐这一块,至少有上百个客户,就是厂家在供实体的载体。但是今天可能一个顶十个左右,反过来实体唱片店消亡了很多。02年我在北京做一个乐队,刚刚进入北京没有什么知名度,我们在做推广。基本上我们的销售人员要跑十个店面,北京的五环以内,涵盖五环周边的市场,差不多有1200多家唱片店。因为我们要做店面堆头,买碟送票,所以差不多我们在北京的销售是一万多张,一个没有知名度的乐团。今天实体唱片业怎么样?我们的销售在北京跑的还有两个,今天可控的店面也就是20、30家不得了了。所以形成了实体很正常的往下走。

但是反过来讲,回到内容的核心,实体是往下走的,但是我们刚才说内容并没有满足我们这个市场的需求,比如我们说流行音乐,你可能会想到周杰伦,或者内地口水歌为主,但是这些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我们市场的需求。

网易娱乐:但是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了。

刘思齐:非常多样化,比如我父母那一辈今天找不到歌来听了,因为当年的老一辈的革命家,录音品质已经不行了,听的不对,太吵,当年录音保存的格式可能也没那么好,这些人是缺失的。所以我们在聊,今天出了什么好唱片,赶快给我听一听。所以刚才说厂家的消亡,广州又拓展出一帮新的民营厂家,在干吗呢?发烧,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发烧概念。其实是轮回,跟当年的口水歌不太一样,把当年的一些经典歌曲重新制作了,满足今天的不是传统的发烧有形式的,记载的发烧,只是叫这个名字而已。满足了这部分对音乐内容需求的那部分人的听觉习惯,和他的曲目的选择,满足了这些。

现在这个厂家有多少?又有100多家,但是规模很小,一年可能投资30、50张,低的可能就10、20张唱片。但是因为他们成本可控,销售利润够,所以今天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到首都机场,各地的机场一定在书店的主要位置里面。从销售来讲,刚才我们老讲了是要赚钱的,这个发烧片的利润足以支撑他的销售。机场卖到98一张,120一张。

朱烽:机场费用本来就很贵。

刘思齐:反过来商家批发价也不低,甚至比流行唱片的制作成本还高。

朱烽:刚才刚才说的很有趣,比如我去广州,广州就有集散地,所有的生产、发行都在那,这其实是另外一个概念,这其实是我们真正替流行音乐挖掘了一个新的消费市场,新的消费人群。人群只是被以前的公司忽略掉了,谁说50岁以上的人不是唱片消费人群?他们不习惯数字音乐,更习惯唱片CD。但是广州的内容生产商发现了这一块,但是冠以另外一个名称,是发烧,用这样的概念吸引那些成熟的音乐消费人群。比如50多岁、60多岁这样的一群人,其实他们可能是第一批真正的发烧音乐的崇拜者。

刘思齐:卡带、四轨录音机。

朱烽:他们都是潮人,今天给他买一个苹果他们更不习惯,他们觉得这么好的机器浪费了。为了填补他客厅的空缺。

人才断档降低内容质量 周杰伦也卖不出百万销量

网易娱乐:这样一个新兴市场只是针对现状出现的新的市场,会不会还有别的市场值得我们挖掘的?

朱烽:其实很多,我觉得中国这么大,刚才刘总说得特别对,只是内容生产没跟上,内容生产匮乏。中国13亿人口,就算你出1万首口水歌,只要精工细作,赚钱还是有可能的。

胡译友:我补充一下,说到内容生产没跟上,其实有一个原因,就是说为什么内容生产没跟上?不是说因为我们缺乏了创造力,我们没有音乐人,我们有的是。但是我相信现在已经有网友想问,凭什么音乐要赚钱?其实我觉得这件事要先搞清楚,凭什么音乐要赚钱?其实音乐跟任何一个产品都一样,只不过特殊在是有文化属性的商品,必须要创造一个价值,这个价值再投入,给更多的音乐人机会。

网易娱乐:不然哪来的好音乐。

朱烽:这一点我要说,不管什么样的东西,别人去购买你,你一定要给对方足够的消费理由,他认为值。

胡译友:听我说完嘛,以目前来看变成了恶性循环,为什么?数字音乐成为了主体,以前音乐公司靠实体能够回收,再投入发行新的东西,更好的东西。数字音乐冲击了实体,数字音乐市场又有一些不规范,变成投入进去之后回不来,回不来怎么花钱投更好的?

刘思齐:所以这个行业面临的问题,生态环境很糟糕,举个例子,朱烽老师买黑胶碟的时候,有一群创作者,今天可能大家都在骂,说流行音乐做得太差了,口水歌当道,“擦干眼泪陪你睡”也可以。为什么你们现在只能听到这些?回到朱烽老师说买这些唱片的年代,我们共和国走到那个年代的时候,我们养了一群体制内的作曲家、作词家,不管今天的商业什么的年轻的平台,他们是有比较高的素养的,满足了那个时候的政治需求和娱乐需求,或者是当时文化背景下的需求,这是体制内的。

华语唱片刚刚起步的时候,1988年我们内地有一群音乐人出来了,也就是60后、70后这一辈创作人出来了。繁荣到了2000年左右的时候,2000年左右国家改制,老的一辈已经不在了,体制内的已经不在了,老一辈的艺术家创作者不在了,他们已经到了那个年纪也不创作了,年轻一辈应该是80后来了,90后来了,他们没来。为什么没来了?举个例子,写一首词的预算,我可能写个本子好一点,电视剧火啊,一集还收个5000、6000呢,但是写一首词有回报吗?坦率地讲,像我们内地的公司写一首词给的高的也就是说一万左右的价格。

胡译友:比我们高。

刘思齐:也许后续就没了,为什么人才要来到这个行业呢?不管是作曲的还是作词的,他不来了。高晓松开玩笑,说我已经过时了,已经到那个年代了,今天给90后写,80后写,没人了。我赞成胡总的意见,音乐是要付费的,今天你骂这个行业,骂流行音乐,骂口水歌,骂网络歌曲是有原因的,你没有付费,人才不来。整个产业链坦率地讲刚才只是说到了制作家,录音师呢?首先录音师不是一个80后的小孩可以干的。今天的电脑技术就是狂人,好像跟IT行业有关系,技术很新,来就是一个行家,不行。一个录音师的培养20年以上,他才有那个感觉找到他的录音,因为他会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作品,录音师的培养是很漫长的过程。

今天我们在北京是什么感受?我今天感受的,放眼望去不超过10个录音师是真正可以录大作品的。其他人无所谓,但是品质就达不到需求了,也就是说我们90后听了没感觉,其实你已经没有听到原来实体的品质、追求了。因为你是压缩格式,强行压缩,你都感觉不到频道,感觉不到中低。为什么还有乐器的摆法?

网易娱乐:没有那种感觉。

刘思齐:数字音乐也许已经消失了,人才没了,很多东西是还有的。比如回过头来说到中唱,为什么叫中唱?是一代一代录音师的传承,不是读大学可以读出来的。

网易娱乐:是学徒式的?

刘思齐:没错,就是一个传统行业,回归到是一个人才的行业。所以今天我们真正要探讨的是这个行业的生态,怎么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这个行业里,使我们这个内容繁荣也好,满足我们这么多人的需求。

朱烽:CD肯定还能活,像脑白金一样,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就收CD。

刘思齐:朱烽老师怀旧的历程,怀念那个年代,或者说我的听觉习惯。但是今天80后、90后买偶像,可能买周杰伦、李宇春的时候可能也变成一种怀念了。因为他也是一种收藏,收藏偶像歌手的销售。

朱烽:周杰伦出道十年了,明年就可以向他致敬了。

网易娱乐:如果我去市场上买一张CD的话,其实我已经找不到我想要听的CD了。

刘思齐:是这样的情况,非常有可能。因为今天坦率地讲不是说厂家不想发行,我想发行啊,像胡总好的唱片一定要发行,有一种自豪感。欧七(音)唱片有一点像长销唱片,卖得好一点。华语流行的三个月内只要不卖就退货了,客户一定退货了。不是我不想发,终端就抵制你了,比如发类似于华语一线歌手的唱片,你到唱片店里,老板一点都不激动,爱卖不卖。以前来订货,首先要两万,不行,我独家包销了,我经历了这个年代,因为我从业这个行业十多年,98年进来的,那个时候要订货的。

胡译友:这个我有一个记忆,小虎队第一张最火的时候,那时候卡带七块钱一张,但是小虎队那个时候太火了,卡带十四块钱一张,因为生产不出来,但是因为小虎队太受欢迎了,他们刚出来的时候,七块钱的卡带卖十四块钱都有人买。

刘思齐:那个时候只要你能压出卡带就能赚钱,那是资金很匮乏的年代。比如上海中唱,一个《红太阳》卖100多万,翻唱。

网易娱乐:百万销量歌曲现在没有。

刘思齐:我手里还出过百万的,比如林俊杰第一、第二张都有百万,2005年前的事了,离现在很近啊,五年前也是百万销量。但是到现在坦白地讲没有,周杰伦也不可以。

消费者应尊重版权 中国乐坛也需要“苹果”

网易娱乐:朱烽老师你做了很多歌手的包装,做了很多行销,你觉得这个过程是不是也有一些问题?

朱烽:其实我们做行销方面,某种程度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个行业的,因为出版我做过,那个时候代理SONY的版权。那会儿很简单,这样的话大家都可以生存。反过来我们再看的时候,刚才刘总说的,也是平常我们大家都会见到的,终端在大规模的萎缩,就剩那么点了。但是像您这样的消费者还依然存在,您还依然有消费需求,怎么办?两方不匹配的问题。就是您想买实体唱片,但是买不着,但是这边是没有内容,不生产了,怎么办?这其实是一个问题。

所以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CD起码在中国还能生存几年,或者十年。因为它有足够的人群养活它,而且消费终端是怎么变的?如果像我们刚才看到FAB这样大的卖场,这样的商超肯定是死的。我看台湾的很多咖啡店,包括成品书店之类的,他们变成了综合性的带有生活服务和休闲类的一站式体验的,你会把音乐和咖啡融为一体,这样的话你去消费咖啡或者你约朋友的时候,你们会同市采购CD。但是现在如果还是这样卖的话,肯定不行了。

胡译友: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你说咖啡店播音乐,但是你没有在咖啡店卖音乐,但是你播音乐是不是营造了一个氛围?这个氛围可以让人停留更久,吸引更多客人。你创造了自己的营业额,但是你却没有付钱给音乐。

刘思齐:温总理去年签的国务院令,说要付费,包括广电系统和广播系统也要有价格,一分钟是一毛多钱还是几毛钱,国务院的规定也有了,至于多久分到胡总这里,分到我这里就不知道了。

朱烽:我们反过来再讨论,我们每个人都去过咖啡馆,去过酒吧,在这个环境里面听到的是什么?你听到过多少首中文歌曲?

刘思齐:比如我现在代表中唱,中唱的数字我在做,比如说洗脚房、茶房太多了,这个消费我们一分钱没拿到。刚才说到的咖啡馆,更多西洋的音乐,不但是这个,胡总这有大量的资料,比如我了解到的,我们前面参加的伦敦音乐节,他们八千万英伦三岛,还不是欧洲,也打过架,广播和电视消费者支付给音乐协会总得费用,一年八千万英镑。所以支撑很多独立音乐公司,只要一下子就可以支撑了。

我们经常看到住得很豪华的房子,很高贵的在里面开会,结果一年只发三张唱片,一年只发了两张唱片,这就可以了。今天之所以内容要发展,要享受好的音乐。

朱烽: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咖啡馆里放的音乐,如果真的有版费的话,多少能回到唱片公司?太少了。

刘思齐:回到数字,我觉得我们还有一个漫长的路要走,有的时候天将降重任于你的时候,比如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他把这个苹果抗住了,降落到苹果身上的时候,他完成了一个产业反哺了一个行业,我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企业领袖。那么中国今天面临的是什么样的企业?我不知道,一定不是我们唱片业再为主导了,因为渠道变了,是数字音乐,是手机,是手持终端,可能还有互联网,这样的巨无霸的企业出来了。刚才说到内容,其实是要百花齐放的,也许需要很多小公司,不需要很多华纳,也可以有巨无霸的公司,但是更多的是小型的公司。

比如日本也有很多小型的公司,韩国多如牛毛,欧洲更多,还会和像胡总这种国际公司也有合作,他们也坚持自己的东西,这边做一些配合和妥协。但是反过来讲,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不是唱片业本身的问题,今天面临的是网易这样的企业,可能是中国移动还是中国电信这样的企业,他们承担了渠道的分销重任。那么怎么样才建立一个好的生态环节来反哺到内容产业?如果没有这样的想法,刚才说不但是付费的概念,胡总说听音乐一定要付费,全民要经历一个过程。今天站到主流的企业,如果你不作为,甚至你诞生恶的机制,你一定会消失,一定会退出。这个不用讲。

朱烽: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中国移动这些大的运营商,他们也没有那个必要,他们不会把这个定位在我是一个娱乐产品的供应商或者分销商,他不会这么想,所以把机遇寄托给他们不太可能。

刘思齐:所以我觉得我真不寄希望于现在的企业,一定会有人替代他们。今天还是转型阶段呢,未来的融合不但是音乐的传播,可能音乐和看书的场合,他配了电子音乐了,你可以选择。今天放眼望去,我觉得这么大一个市场,内地是如此大的市场,13亿人的听觉你要满足他,我觉得是很大的市场,但是未来的生态怎么变得良性。什么时候有更好的生态,我觉得是我们所期待的,而且也是我们听音乐、喜欢音乐,不是偶尔当个背景听一下,或者随意听一下的。

我最近是老听了,我最近反而把唱片拿出来好好听一听。为什么?因为在行业的概念的话,有的时候也是惯性的,我不知道胡总是什么感受,我是惯性的,今天出了主打歌,新歌嘛,听一听,OK了。比如朱烽老师回去之后把CD放进去听一听,就知道这个录音是好的,这个录音就很糟。

网易娱乐:最后给我们喜欢音乐或者热爱音乐,或者买CD或者不买CD的网友,跟他们说一下,大家有什么样的想法告诉他们?

胡译友:音乐是无法被衡量的,我前两天看华语歌坛有一个刘老师,他讲的话相当的精辟,就是说“音乐不能靠卖得好和坏来衡量,因为音乐就是我感动了你,但是在你的内心受感动的程度我是没法知道的。所以我们尽量帮助音乐创作人、消费者创造一个很好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渠道,让你听到你想听到的音乐”。我们也希望,因为你尊重音乐的时候,给一个合理的回报,促成这个行业的良性循环,我相信我们就能提供更多的好音乐。所以我想说其实音乐的未来,或者是它的载体、渠道不是在这个行业内部掌控的,其实是消费者手上的。

刘思齐:我的小孩四个月,我要说的很简单,你今天消费的方式决定了你的下一代以后可以听什么,如果你现在觉得口水歌很好,没问题,但是你想想你的下一代。如果你现在不创作,没有新的人才进来,他们会听到什么?还有《梁祝》吗?多久有下一首《梁祝》?或者是流行歌曲也好,我觉得我们这一代还是很幸福的,还能听到《让我们荡起双桨》、《童年》、《澎湖湾》这些,那么下一代的小朋友他们能听到什么?这是我们要思考的、要警觉的,不管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生态都好,因为这个耳朵听什么,决定了你的品位和想法。延续胡总说的,可能你付费的是一块钱或者两块钱,但是你真的是在支撑未来孩子们听到的什么东西。

朱烽:这个话题太大了,今天我们谈的是CD嘛,CD它有它的价值,这个价值会被一些人,可能越来越小的一群很忠实的消费者在保护着,尊重这种消费习惯。比如有人愿意听免费的音乐,我也尊重他,保持自己合理合法的音乐消费习惯,这是最好的。今年过年不送礼了,要送就送点CD,我觉得CD真的是一时半会儿还不会灭绝的,中国这么多的消费者,怎么都有一款适合大家的。

网易娱乐:我们只能希望越来越好。

朱烽:大家肯定都这么希望的。

胡译友:有一个话题没讨论到,我想网友或者消费者会说因为你们做的音乐烂,所以我们不买,我们可以讨论这个话题。

刘思齐:真的会骂,为什么都在做口水歌,我听到的口水歌排行榜,天天都是电台的排行榜,想听什么音乐就发送什么,然后就是“狼爱上羊啊”什么的,不是说这个歌不好,挺好。但是你强制推送的时候,他一定会有一个反感期,有热恋期也有反感期,你以为那是市场吗?对不起,那是你做出来的市场。其实消费我们刚才说的发烧也好,老一辈也好,现在的小孩一样,是多样化的。

朱烽:很多消费者自决于现在播放的渠道,不听了。

刘思齐:你的榜单跟我听音乐没关系,很早就开始了,榜单也好,排行榜也好,颁奖礼也好跟我没关系。

网易娱乐:感谢各位嘉宾做客我们这一期的节目,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欢迎大家继续收看“中国音乐怎么了?”系列节目,谢谢大家。

胡译友:谢谢。

刘思齐:谢谢。

朱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