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在威尼斯接受网易娱乐专访。

网易娱乐9月8日报道(文/3pinky 图/663) 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半程已过,好莱坞电影与意大利电影唱主调之外,向来甚受威尼斯电影节照顾的华语片更是较往年来势凶猛。如果说抢在最后一刻作为惊喜电影入围竞赛圈的《夹边沟》无论意识形态还是创作手法都符合电影节的艺术气质与价值取向,那摆明了以抢票房为主要目的的《精武风云》、《剑雨》、《狄仁杰》、《童眼》、《用心跳》等也被奉为上宾,各自以开幕片、展映片或竞赛片身份在此举行全球首映,吴宇森被授予终生成就奖、张曼玉借一部植根中国文化的艺术小片也一道壮大了华语电影人阵容。

如《狄仁杰》制片人施南生所说,入围作品出现在电影节,原则上是被动的:“每个电影节都有自己的时间表,开幕前几个月,电影节主席就会来跟进目标影片的拍摄进展,他们一年要来亚洲两趟,选择权在电影节”,但邀请发出之后,“自己想不想去是下一步。”已经67岁的威尼斯电影节,在面临经济危机和国内文化经费锐减等负面情况作用下,尴尬处境已经难以借明星或大片来掩饰,无法按期完成的新电影宫、主视觉物料上越来越少的赞助商LOGO,都处处体现着它的难处;它不如戛纳电影节或多伦多电影节具备大型交易市场,向从业人员提供的商业空间也较弱。但红毯上、酒店里,制片方们大操大办的热情一点不减。网易娱乐对话几位华语片制片人,解析颓势渐显的威尼斯因何仍能吸引大片和明星们前来。

威尼斯品质感下降?

经济危机致全球市场不乐观 威尼斯宣传平台影响依旧

“一个电影节当年的水准,只要在竞赛圈的片单一公布就能知道个大概,”施南生在采访中说道。去年戛纳电影节出现难得一遇的大师群聚胜景,但随着一种必然的弹性,今年大片或佳作数量走进一个小低谷,戛纳电影节影片质量已被影评人批评总体偏低,反倒是威尼斯今年的片子尽管打牌不多,目前上映的十四部影片得到的国际影评人评分大多在7分左右,属中等偏上。

施南生表示,一方面有很多电影想往三大电影节挤,但选片人也觉得非常困难,“他们要平衡很多要素,既要片子好看,也要有一定的明星力量充撑场面;现在又有那么多媒体报道,电影节的神秘感也在减弱。”她认为电影节人气与水准下降并不只是威尼斯独有的现象,“现在全世界都是这样,尤其是在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造成的趋势是大家都不敢冒险。其实除了好莱坞大片,法国电影或华语电影也好,在海外都算是特殊的类型片。现在国际市场对这些片子的兴趣减弱了。文化气氛变了,并不是哪个电影节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她也认为随着媒体数量和类型的增加,现在的威尼斯电影节宣传力并未比过去更弱,“因为现在媒体多了,大家都在找场合来报道点什么。只要行程和活动安排得够好,像这次我们人都来齐了,气势够足,媒体可以报道的内容够多,宣传的效果就更好。”

视频:专访《精武风云》制片人张昭。

没有市场就等于没生意?

宣传比卖片重要 熟客自有交易途径

在今年随片来威尼斯电影节的几位制片人中,属施南生最熟悉各大A类电影节的游戏规则。说起第一次到电影节卖片,她都觉得盲目得有点可笑:“第一次去电影节是1982年的戛纳电影节,那时候我们拍了部电影叫《最佳拍档》,当时破了香港票房纪录。那时大家刚做电影,年少气盛,拍了部破纪录的电影就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虽然不太懂,但都知道世界上有个戛纳电影节,我们就凑齐了几个主创人员,说全世界搞电影的都去戛纳,那我们也要去。去的时候趾高气昂,回来的时候夹着尾巴,觉得自己渺小得一颗沙子一样。

那次去电影节学到不少东西,从做生意的角度看,国外那些发行商会跟我们说我们国家的人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这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拍戏时的想法,对市场更了解;另外一方面也让我体会到后期制作的重要性。”

在施南生的经验里,AFM(美国电影市场)和戛纳是必去的两大电影市场,而威尼斯则是有入围片才会参加。华谊兄弟影业总裁、《狄仁杰》总制片人王中磊则表示他现在对电影节的心态,已不比当年第一次带《寻枪》来威尼斯电影节时了:“以前会考虑电影节是否跟影片的市场有关系,现在更愿意把电影节当成一个很好的宣传电影的机会和营销的机会。”至于市场的部分,他又表示,现在国产片几乎所有效益都在内地产生的,“可能在那边会做得更细致一些。但对《狄仁杰》来说,国际市场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它的类型会在国际市场比较受欢迎,而且它的回收也会占到这部电影30%-40%的投资,而其他的内地片就几乎只能依靠传统的内地市场了。”

回到这部影片与威尼斯电影节关系来说,王中磊仍坚持宣传作用大于一切:“甚至会有很大部分的作用要回馈回国内市场的,因为离国内上映期已经非常近,通过在威尼斯的各种活动、各种曝光,包括国际媒体的看片,这些声音可以帮助到国内的宣传。我比较看重这个。”

光线影业总裁、《精武风云》制片人张昭在首映礼上,和刘伟强、甄子丹、余文乐组成男子组走上红毯,对他来说,威尼斯不是来做生意的主场:“威尼斯电影节可能是三大电影节当中最艺术的,它跟商业电影这样的结合,就是说,你看,商业电影其实也是可以有非常高的电影审美价值,这个作用我觉得非常大,也是一个风向标。在艺术上是一个很大的风向标,它的价值在这儿。但要签合同,哪儿都能签,”,但“国际影响力会对于整个买家的心态都会产生变化,所以为什么有些合同是要等到威尼斯电影节以后才最后签署,销售有很多是跟心理有关,所以这个电影节也是市场运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步伐。”

而从施南生的经验来看,做生意也绝不是离开了直来直去的买卖摊位就无法实现:“威尼斯虽然没有买卖市场,但依然有很多欧洲客商来看片,没有摊位一样可以做生意,大家都熟悉流程的运作。当然,新人来了就会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怎么联系客商。但我们客人还挺多的,会跟很多发行商私底下安排会议谈生意。”而就在影片刚在威尼斯上映一天后,华谊方面也透露,《狄仁杰》的日本发行权以15万美元成交。

多伦多能否压过威尼斯?

职能和权威度不同 不存在代替一说

在不少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影片宣传资料上,除了有金狮LOGO,也并列着多伦多电影节的TIFF字样。在下半年的电影节季里,这两场是全球影片的主要战场。因为背后有庞大的北美买家、随后有AFM(美国电影市场)接应,多伦多电影节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类型和地区影片的参与,而前两年两个电影节日期略有重叠时,不少明星更会在威尼斯短暂停留、旋即转战多伦多。多伦多电影节抢走威尼斯电影节风头之说已久,但制片人们却不认为它将在未来取代威尼斯的地位或影响力。

王中磊认为两个电影节定位本身已截然不同,“威尼斯一向都不是以电影市场见长的。而多伦多选择的时间也越来越跨出北美市场的部分,它之后还有AFM来补充一次,所以大家都开玩笑说,在多伦多看片,在AFM成交。这是一个很商业的链条,但这两个电影节链条是截然不同的。”施南生也认为,多伦多更注重北美市场,而它也不存在像金狮奖这样权威的评选制度,“他们只有一个人民选择奖,算不上真正的竞赛单元。”张昭也表示多伦多必然会去,但“主要还是扩大影响力,其实对销售有帮助,但不是决定性的。”

选择电影节有潜规则?

时机比动机更重要 小片进戛纳会吃亏

对《狄仁杰》这种制作水准来说,施南生表示,“除了三大,其他电影节我们都懒得考虑。”她认为三大电影节都有参加的价值,但最终选择了威尼斯,“还真不是故意的,刚好拍好了就趁着时间入围了。”

施南生表示,在她的经历里,为了入围电影节刻意屯片子的事例不在少数,“尤其是内地很多导演有特别崇尚国际电影节的心态。很多导演拍电影都是以进戛纳为目标的,但人家未必选他,戛纳一年有几千部电影一心来入围。”但她和王中磊都是操作商业片起家,也没有专门为电影节拍片的习惯。她笑着说:“算来算去,其实很实际的,就是时机。在威尼斯之前,戛纳也邀请过我们,但片子还没做好;而刚好又排到国庆档上映,8月底拷贝必须要准备好,时机就是这样,要我赶早我也没办法,推迟也不行,9月底就要上映了。”

至于级别不如《狄仁杰》、《精武门》、《剑雨》的独立小片,施南生认为多少有一些规律可循,而威尼斯、柏林相比之下会较戛纳更容易让新人出头:“如果卡司不是特别大的制作,在戛纳可能比较吃亏,因为那里太多片子,太多新闻发生了。像今年我们香港有个电影叫《岁月神偷》,它在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拿了一个奖,因为竞争对手比较少,这件事就显得特别出众,从宣传角度来看,对这部电影是有一定好处的。如果是在戛纳拿一个同级别的奖,话题性就弱很多了,完全淹没在其他大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