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5月18日报道(文/帼杰) 阿基·考里斯马基对中国观众来说还很陌生,但在国际影坛这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名字,这位芬兰电影大师作品高产又优质,在欧洲拿奖拿到手软。这次的新片《勒阿弗尔》是考里斯马基继上一部电影《薄暮之光》后,时隔5年又一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作品。

影片继承了阿氏一贯的幽默风格,黑色、生硬的冷幽默喜剧效果显著,观众基本上是在笑声中完成观影,当然这个过程也充斥着温情、讽刺、感动和悲伤,一如考里斯马基其他作品,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

《勒阿弗尔》讲述了曾经的作家马塞尔·马克思(让·皮埃尔·利奥德饰)和妻子以及他们的狗,晚年隐居在海港小镇勒阿弗尔,两人平静的接受着马塞尔替人擦鞋挣钱,清苦却安逸的日子。马塞尔有着知识分子的礼貌优雅,但却心安理得的在小店里赊账、在酒馆白吃白喝,这样的简单生活直到一个偷渡的非洲男孩儿到来而被打破……

从简介里,我们就知道这一次考里斯马基依然将镜头对准了他的固定表现对象之一:社会底层人群。以一个现在以替别人擦鞋为生、曾经的知名作家这样的角色设计,通过定义式呈现崇高与卑微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来表现他一贯的主题:“边缘生命在社会中的被压迫和不平等。”。影片中包括主角在内的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嘲”的特质,这种特质呈现在镜头语言上就是风格化极强的阿氏幽默。

电影第一个镜头,火车站前,马塞尔和长相极具喜剧感的越南人“阿昌”注视着来来往往的鞋子,竞相寻找着他们的工作目标。马塞尔终于有了一个一身黑道大哥打扮得客人,客人却在擦鞋后,当着马塞尔和阿昌的面被跟踪的人(仇人?警察?)开枪打死。此后马塞尔两人进行了简短而经典的对话:“真是不幸”“幸运的是他付了钱”。影片里到处是这种冷幽默的对白,非洲男孩在藏身的海水里问马赛尔“我们在伦敦么”,后者认真而忧郁的回答“不,在另一边。”。台词的冷幽默往往引起观众的开怀大笑,但在每次笑过之后又陷入淡淡的悲哀,尤其在本应是“泪点”的乔段。马塞尔的妻子重病住院,妻子想要医生暂时对丈夫隐瞒病情,医生坚定的保证“我会像个政客一样与他(马塞尔)周旋。”。这种予悲于喜的效果来自导演简约的镜头调度,和对演员表演的夸张要求。

据说,在一个镜头里,演员需要考里斯马基在摄影机后勾一下手指头,才敢把眼睛的视线从一个点移到另一个点,而且角度和距离要非常准确。这种特地模仿早期电影表演风格的方式,再一次证明了考尔斯马基的“类型”表现癖。多种类型电影的糅杂,形成一种奇特的视听效果,与阿氏“冷笑话”交织在一起达到幽默的高级境界—笑中带泪。

尽管导演自己说“好作品都是很偶然才出现的”,但是30年从影,大大小小将近30部作品(包括短片),戛纳和柏林10次提名,7次获奖……是不能用“偶然”来说明的实力。得到过多次戛纳评审团大奖的考里斯马基,也许就差一座金棕榈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