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试.听] 李健新专辑《依然》

(文/ 流水纪)去年在北展欣赏了李健的演唱会,场内观众基本以 80 后为主,气氛热烈而不热闹,李健的演唱颇为完美,但一首首听过去偶尔会恍神,他本人实在是羞涩到有些木讷,即便是唱《传奇》,也只是营造了一个“呼之欲出”的高潮,原本写给戴娆的《但愿人长久》和大学宿舍时老放的《向往》倒是让我感慨不已——啰嗦这几句,是因为我在想,单纯从感官刺激来说,李健的风格和路线未免有些单一?即便有人因为同样空灵的声线称呼他为“男版王菲”,但身为创作歌手的李健,并没有随时代变迁的音乐大潮而被第三方或者市场左右太多。签约金牌大风,上一张《音乐傲骨》已经证明他的音乐是急不来的,更无法急功近利,一切就看他是否真准备好了忠于自己内心的状态,而我们的耳朵早就虚位以待。

十年前的一曲《传奇》,十年后才在王菲的翻唱中走红,这证明了李健作品的优秀,却不代表他本人要因此而改变,《依然》才证明了李健本人就是那个值得我们期待的歌手,并呈现出了他在细微末节和大刀阔斧之间的“蜕变”。经过十年五张专辑的洗礼,李健的风格愈发纯熟,清冽的唱腔亦无刻意调整,但透过他在创作角度的不断深入探索和多元化表达,我们发现李健由过往对个人小世界的吟唱,转向了对更广阔世界的追问和解答。第一首歌《心生明月》里他就唱着:“飞鸟回山林,落日入东海,我心上的人,你要去哪里?”

文案说这是一张李健在各处游历后萌发灵感完成的专辑,率先派台的《依然在路上》很刻意强调一种“在路上”的状态,但就跟MV 急速流动的画面里表情“呆滞”的李健本人一样,刻意的喧哗和励志不适合他原本单纯的音乐线索。李健的音乐,始终是在追寻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所以《我始终在这里(But I Still Love You )》才是他的那杯茶,副歌部分轰鸣的电音吉他和鼓点虽有颠覆意味,但内核还是对爱始终如一的坚持,“我曾为你付出所有,所以才会一无所有”,大气与细腻并存;《心生明月》找来演奏家杨雪霏跨刀,每个吉他音符都像在讲故事,精致大气的编曲很好地融合了声音和情感,带着深沉古典美的意境让人沉醉;最惊艳的是《贝加尔湖畔》,钢琴手风琴吉他搭配开头结尾的开关门声以及风和潮汐的呢喃,带来俄国老电影的风情,仿佛与爱人在世外桃源的风景中淡然隐居,充满天高云淡的自在喜悦。

而在《传奇》这个美丽转折之后,身在大公司的李健恐怕要背负更多流行性的考虑。《舍得》俨然是《传奇》续篇,轻柔流水声和着吉他、竹笛,从“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缘,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 ”到“可我舍不得,舍不得今生与你错过,我怎能如僧人般洒脱”,关于这爱情无数艰难险阻的前因后果都不必提起,只要这一刻彼此拥有的巨大幸福感。《眷恋》前奏充满芭乐气息,让我误以为听到了五月天的《知足》,但古典弦乐的加入为歌曲带来神圣感,依稀有王菲《我愿意》的神韵;《凌晨两点》还原少年心事的简单情愫,“我的生活不能没你,没你就会失去很多,很多事我也不清楚,清楚的是我很爱你”,这样的歌词换做一般流行小歌手来唱恐怕庸俗得一塌糊涂,但听李健一遍遍的吟唱只觉得诚恳动人。

新歌之外,专辑还收录了电影《爱出色》的主题曲《Color Me Love 》及陈凯歌执导的《希夷之大理》主题曲《珍爱深深》,两首歌没有单独放在曲目结尾作为附赠,而是穿插在专辑里面,说明李健本人的创作和演唱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实在高度统一,久石让作曲的《珍爱深深》都被根深蒂固地打上了李健烙印。《谢谢你》是唱给歌迷的,题材没什么新鲜之处,可是李健的演唱不止有满满谢意,更有对过去的回望,对现在的珍惜,对未来的憧憬,“尽管我一路追求自我,可是我依然怕让你失落”,这一句胜过太多苍白而刻意的煽情,也是他的魅力所在——老生常谈?了无新意?但就是真实,真切,真心。《依然》确实是很本色的作品,虽然改变的企图心一直都在,比如配器更加大气华丽,唱腔更加精致圆滑,但李健的迷人之处,还是不丰富不张扬的淡然。

台湾的小清新文化里很流行“治愈系”这个说法,李健温暖人心的歌声同样很有治愈的疗效,但他的作品深深扎根于内地文化土壤中,“回到那叮咛如雨的童年,那里有我最年轻的爹娘”,这是属于内地歌手才有的融于血脉里的共鸣感,并且不同于许巍年轻时热血沸腾却在岁月洗礼后被磨平锐气的沧桑,也不是汪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孜孜不倦的战斗气息,李健的世界始终是平静的,诗意的,深邃的,忧伤和喜悦在他的音乐里平行而来,交汇在每个听者的内心深处。比起铺天盖地名不副实的“微电影”,《依然》其实是一张可以看做“音乐剧”的专辑,李健的歌声里有对生命充满珍惜的大爱,有对爱人至死不渝的眷恋,有旅行路上关于人生的思索,有对亲情和童年的回忆……这些都是我们熟悉却在流行音乐领域常常陌生的题材,而他不厌其烦地串成线索,娓娓唱来,在传奇之后,依然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