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试.听] 林忆莲新专辑《盖亚》全碟

(文/sean)世界还是没变,还是充满了对错两分,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至少这和二十年前《野花》发行的时候有许多相似之处。林忆莲在1991年年底发行《野花》时,有不少评价指她“野心太大”。到如今《盖亚》的发行,又有评价说她不考虑市场,不为听众着想。然而,林忆莲的状态就像那一部电影,思维越来越成熟,心态越来越年轻。她在和自己逆行。至于听众,就看你在哪一次迎面之中,和她遇见了。

先抹掉赞美和诋毁,也去掉烂调和陈腔。至少林忆莲的专辑数次检验了华语音乐听众的开放程度,相信本次也不会例外。有的话与其说是老生常谈,不如说是彼此心照不宣。事到如今还要再为创作人们喊冤,已经显得过分。可惜事实摆在眼前,大多数华语音乐的听众,仍然希望歌手服务自己,服务市场,更不用说沿路看热闹的,需要最容易上手的消遣。面对这样的听众惰性,林忆莲绝不陌生。无论是《野花》,还是《OpenUp》,她早就是资深被低估艺人。因为她不张扬的风格,往往是安全的情歌可以上垒,个人的追求多数要数年后才得到正视。

有人如今仍然会错意,如同误会了几年前那一场live 07演唱会,说这是给歌迷的音乐。多少也是一种一厢情愿。原本“合则来,不合则去”的流行音乐,无所谓谁讨好谁,谁违背谁。如果这样,假如连兴之所至都做不到了,音乐创作再无意义。而兴之所至,正好就是《盖亚》的最重要线索。她在过去当然做过不少在结构上出挑的唱片,也有在氛围上胜出的情歌,《盖亚》并不是这样的专辑。它不是靠计划实现的,而是靠感官达成的。这样的结果,当然和追求完美成狂的歌手本人分不开,加上她挑起大梁,监控全碟走向,相信作曲作词和编曲各个岗位因此吃了不少苦头。

由于这样的随性,《盖亚》本身涵盖了很多方面的主题。其中包括较宏大的环保主题,也有由人的感知出发的,一些较细腻的情绪。而这两种方向并不容易融合,前者是理性的,后者是感性的。而无论是一同合作的常石磊还是恭硕良,都无法统领林忆莲的创作方向和灵感。她在此唯有尽量将他们的内容收为己用。除了林忆莲的审美取向之外,常和恭两个人的审美趣味也依然明显。环保题材的宏观和情感细节的微观,在《盖亚》里是各自为战的。这也是创作者由感受出发,寻找灵感的必然结果。歌手本人大约也探寻了不同的路径,寻找不同的表达。以全碟来总结,当然就是层叠的和声效果,偏摇滚的抒情尝试,以及演唱加入不少表演成分的另类流行歌曲。

无需质疑林忆莲的演绎水准,她早已胜任大多数流行歌曲的演绎。《盖亚》需要她全身心投入,但绝不会将她难倒。要谈乐手和编排在技术上的得失,也没有太多可以挑剔。原本我们只要谈构建上和创作上的不足,最后却沦为讨论听流行音乐的常识。这恐怕正是林忆莲这张唱片的意义所在。唱片不止检验制作团队,实际上也检验听众。谁也不会更高贵一些。《盖亚》选择了一些蓝本,都是国外女歌手在表演探索上的一些固定模式。可惜的是,这些模式在中国,乃至华语区的不少听众耳朵里,只会马虎地外行地标签作一个名字。林忆莲却志不在此。当然最完美的结局,是《盖亚》可以选择一些更深入的蓝本,甚至抛开这些蓝本。也有人在怀疑是否常石磊在蓝本选择上贡献了太多的个人趣味,这值得讨论。

华语歌手近十年来,都由歌手的个人趣味作主导,远超过唱片公司的计算。但趣味主导做出来的唱片能达到《盖亚》这个级数的,凤毛麟角。除了许多歌手高估自己,不了解自己之外,身边缺乏敢于直言的团队。哪怕《盖亚》,也可以要求更完美的创作团队与她配合。没人能难倒林忆莲,是她难倒了别人。否则,《两心花》和《枯荣》也不会成为一张国语专辑里面,最好听的歌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