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10月25日报道 (文/梅子笑)目前正在安徽卫视热播的电视剧《圣天门口》,以强烈的文学色彩和诗化的叙事结构区别于荧屏上出现的绝大多数电视剧,也让不少观众感觉“有点晕”、“不寻常”。这部阵容豪华、投资不菲的电视剧,被多个购片人员认为品质精良,却担心不能被观众所接受,播出之路一直波折重重;最终在安徽卫视播出,也是制片方与安徽签下“保证收视率进前四”的军令状……实际上,该剧制片人吴毅担纲制作的电视剧,从《士兵突击》到《故梦》、《我的团长我的团》,几乎都会有类似的市场反应和播出命运。日前,吴毅在接受网易娱乐专访时表示,《圣天门口》波折重重的播出也曾经让自己感觉很悲凉,甚至一度产生出“倘若《圣天门口》收视率和社会影响不佳的话就退出这个行业”的想法;但他用《士兵突击》最初无人问津最后多家电视台哄抢的经历勉励自己,“倘若知道市场真的这么艰难也许就不会开始”、“但如果不做谁也不知道市场到底是怎么样的”。

在他看来,《圣天门口》的“文艺范儿”绝对不是曲高和寡,也绝对不是与电视剧观众脱节,“不是观众的口味达不到,而是市场没有提供这种口味的产品”,自己担纲制作的电视剧就是希望给观众提供更丰富、更新鲜的选择。

谈《圣天门口》:作品的文艺性和独特气质没有“曲高和寡”

《圣天门口》改编自作家刘醒龙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原作与《白鹿原》一样,以平民视角和立场,讲述了乡土保守的小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发生的巨变,民间的两性关系与历史变革中不可避免的人物命运是作品的重要内容。这种文学色彩浓厚的史诗性作品,改编成电视剧一直难度比较大,《圣天门口》邀请到著名编剧邹静之改编,其后也数次易稿。

电视剧保留了原作的文学性,开篇便是数十个非主要人物出场,画面和镜头带有指向明确的隐喻和象征,人物台词也相当的文艺腔。对此,不少观众表示“太高端”、“有点晕”、“不像电视剧”。对此,吴毅认为,《圣天门口》的文艺性和独特性并不是“曲高和寡”,只是因为在荧屏上稍微陌生一些,观众不会看不懂。

网易娱乐:《圣天门口》是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也有人把它与《白鹿原》相比,很明显拍成电视剧并不讨好,您为什么会选择拍这样一部电视剧呢?

吴毅:这个剧是根据2005年刘醒龙老师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也被文学界誉为继《白鹿原》之后最好的现实主义小说。当我看到这个小说的时候,觉得还是适合改编成电视剧的,小说讲述了近半个世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并且从中折射出了中国人在当时的精神状态——不是只写了一个或两个人物,而是写了一群有着中国人面孔和思维方式的人物;带有史诗性、历史画卷感和对当时历史的还原与反思,当然文学性也很强。在我看来,讲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电视剧已经很多了,《圣天门口》恰好提供的一种新的视角。

网易娱乐:你现在认为《圣天门口》成品如何?

吴毅:相信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个电视剧,你都不能否认《圣天门口》是精良的、有创新意识的、诚意、有水准的作品。《圣天门口》除了保持人物的戏剧性和人物的魅力外,更新鲜的是如何诠释“革命”这一主题。剧中运用了一些象征浪漫主义色彩,并且改变了小说原来的线性结构,变成了现在多视点、众生相、多角度的结构。在《圣天门口》中,我们强调“群像”,所以几乎用了两集来交代历史背景,狗头的出现、董重里的到来、傅郎西的到来、阿彩的到来、梅子的到来……这些外乡人的到来慢慢为天门口镇带来了变革的气息和风暴。这部电视剧不是传统的几分钟一个小高潮、几分钟一个大高潮、几分钟之内主要人物就要出场那种结构,而是放射性汇拢的结构……这与《圣天门口》整部电视剧的历史画卷感是契合的。对此,观众也有可能会有争议,包括在电视中比较少用到的象征手法、多视点的解读方式,比较先锋的画面和镜头语言。对于看惯了屏幕上那些电视剧的观众而言,可能会有一定的间离,但这恰好也是这个片子的特点。

网易娱乐:在当下的电视荧幕中,《圣天门口》太独特了,不少观众认为有些“曲高和寡”,不容易理解。你怎么看?这样做电视剧不怕市场反响不好吗?

吴毅:我选择题材时候一直很强调“独特性”,就现在电视荧幕看来,《圣天门口》似乎格格不入、有些高端。我们也老是说怕电视剧太高端老百姓不喜欢,但从我的内心来讲我是不担心的。《圣天门口》确实做了很多全新的尝试和努力,给观众带来了一种陌生化的审美体验,但我不认为这就是“曲高和寡”,也不担心观众看不懂。因为它的人物诠释得很精彩,解决了所谓高端作品的亲民性,它的视角很平视,没有俯视。以往的史诗性作品,都是俯瞰式的,像是给人说教似的,《圣天门口》没有,表现的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和律动。当我看到雪柠面临着死亡、面对革命枪声的临近慷慨赴死,我自己就被深深地感动了;包括咱们片尾这种空灵感歌声的出现,都会让你感动。我觉得我们不要小看我们的观众,《士兵突击》的时候大家担心观众不接受,实际却形成了一帮“士兵迷”;《团长》确实走得太激进了一些,但是也有不少观众能够理解并且欣赏、喜欢,我相信《圣天门口》也是。

网易娱乐:《圣天门口》的画面呈现和隐喻的镜头很像电影。普遍观点还是觉得电视剧就是大众娱乐,觉得电视剧整这么文艺等于给饥饿的人端来精美的小点心——他们不会品尝,也不能解饿。你确实能被《圣天门口》感动,但是可能对普通观众而言,觉得这是不是太遥远了?

吴毅:我觉得这种极端了一点,我觉得不应该低估我们的观众。对于一部作品,我的判断还是在于它能否感染你或者直击你的心灵,不分电影和电视。大家都讲电视剧是快餐式的大众文化,电影更像是精神食量,我并不这么认为。电视剧到底是快餐还是正餐?其实这不是因为受众有区别,而是因为提供的产品有差别。目前看来,我们的电视剧可能更限制在各种家庭琐事、传奇人生、枪林弹雨、悬疑中,过分强调戏剧冲突和表现的浅白,所以既有的观众接受《圣天门口》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跟文化积累。但是我觉得,知识的东西,一定是需要人去经历。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没有看到过城市,他怎么知道城市的生活呢?他是可以通过影像来认识城市的。《圣天门口》我们选择了另外一种美学风格、叙事方式,就是想让电视剧的观众看到,原来还有这种电视剧,还有这种作品,电视剧还能这样拍摄和表达……这种全新的观剧体验可能最开始会有些不适应,但是慢慢地会觉得这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

谈创作环境:跟风复制的作品越来越多 保持创新的代价越来越高

吴毅表示,自己选择作品的标准就是“新奇特”,也因此几乎所有作品都波折重重。天意影视的开山之作《士兵突击》,最初地面播出收视率惨淡几乎惨赔,但最终翻身成为经典之作;《我的团长我的团》耗资巨大,但因为题材和内容差点过不了审查这一关;《故梦》由陈坤、胡可、罗海琼等担纲主演,投资巨大制作精良,却也因为文学性和舒缓的节奏发行困难;《圣天门口》耗时五年,多家电视台购片人员认为其质量上乘,却担心受众不能接受而不敢出资购买;原本订好的央视突然出现变故,导致上星播出困难;最终吴毅签下“保证收视率进卫视前四”的军令状才得以在安徽卫视播出。

吴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没想到市场会这么艰难;在他看来,现在电视剧市场越来越强调感官刺激和家长里短,题材也越来越重复,试图与当下市场保持一点距离并引导市场的作品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艰难;他也坦诚,倘若知道要遭遇这么多波澜,也许自己当初就不会开始,但自己一直对这个行业、对观众抱有期待;并且希望行业主管及电视台方面,能够对于创新的作品一定的支持。

网易娱乐:现在的电视剧类型化情况比较严重,宫斗、宅斗、家斗……在精神内核上越来越趋同。很多制作人认为这种类型化的市场可以预估,整体操作流程也比较成型,盈利预期和商业模式更明白,性价比更高,你怎么看?

吴毅:首先,我不反对类型化。电影已经一百多年了,基本上类型已经比较明确了,而且类型化是很重要的商业探索;电视剧也走过了七八十年,也很成熟,类型的突破很难。但是我反对是简单克隆和一味复制,即便是同样的类型剧,也有不同的精神内涵和表现手法,我想做的电视剧恰好就是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有些制片人会追求性价比,但对我而言,我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了,投入产出比并不是我衡量是不是要做一部剧的最重要指标——你看虽然我拍了这些东西,但我们公司也没有因此发展不好,这也是支撑我的一个强大动力。《士兵突击》当年在投资和发行上遇到了不小的挫折,但《士兵突击》反而成了经典并且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荣誉;拍《团长》经历了那么多波折,它也不可忽略地成为了中国电视史上一个重要的作品;《远去的飞鹰》也是试图在战争题材电视剧中进行拓展,最近男主演朱亚文首次得到艾美奖最佳男演员……包括金鹰奖、金星奖,这种肯定对我而言,很重要,我的动力很多来自于既往的这些成绩。

网易娱乐:很多时候,走熟悉的路是更容易的,因为成败更容易判断。但是你一直在强调创新、新鲜感,在你眼中,创新有那么重要吗?

吴毅:我个人认为,现在做戏是两种做法,一部分人纯粹为了电视剧的商业属性;还有一部分人会很看重电视剧的文学价值,我觉得我属于后者。现在屏幕上电视剧重复度很高,婆婆妈妈、鸡毛蒜皮、传奇英雄……我觉得重复和克隆是对自己职业的不尊重,作品总要有点新鲜的东西吧?《圣天门口》到底会如何我也很忐忑,但是我认为它会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就是看到了当下中国影视屏幕当中还有一类这样作品的呈现,电视剧在强调娱乐性的同时,还有这样强调文学性的作品存在,代表了行业的一种追求和水准;同时可能它会有一定的争议,坚持文学性的创作会不会被市场接受?创作和市场如何才能达到两者高度的统一?这也是一个检验的标尺。一直以来,我就在创新的探索中,包括《士兵突击》、《团长》、《故梦》、《圣天门口》,我们一直在根据构成了我们近几年创作的一个心理路程,当然也有不成功,我们在创新探索的同时也都根据实际效果在做调整。《士兵突击》出来的时候也不被人接受,但是最后它征服了观众。《团长》我们的步子迈得大了一点,引起了争议,喜欢它的非常喜欢,不喜欢的非常不喜欢,《故梦》很唯美,它的文学属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很精致,但确实离身边的东西很遥远。《圣天门口》恰好是想做两者的融合,在表达很好的创作意蕴的同时,也想增强它的观赏性。

网易娱乐:虽然你认为已经在做调整了,但市场反响还是不一定好,作为制片人这种风险是不是太大了一些?

吴毅:《圣天门口》看着就很精致,包括影像呈现都呈现出一种油画般的色彩,但我们的视角和创作者的真诚处处显见。那么多演员愿意低片酬参加演出、能够在结束拍摄几年后还热情满满地参与宣传,就是因为这部电视剧有那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当然花了那么多心血、集合了当下这么多优秀的人才、跟他们一起来共事,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资金,以及面对市场的压力,作为制作人,确实压力挺大的。但是,这就是矛盾体,你看你在做这个事的时候,可能你是要想到一些这个事所面临的一些结果,但是你要完全想明白了才做一件事又晚了,这个经验就像我做《士兵突击》,如果我当时很清晰的知道市场都不想要它,那我还有胆量去做吗?这就是一个矛盾体,要是知道这个结果,那我还做不做?这个还是非常矛盾的。如果每一个作品知道它们要遭受这么多波澜,也许我当初就没有勇气去做了。

网易娱乐:你觉得是不是追求创新的同行越来越少了?

吴毅:确实有这种感受。以前《金婚》、《潜伏》、《士兵突击》、《悬崖》、《媳妇的美好时代》,都是在做与市场上流行的东西有差别的作品,大家一起努力拓宽电视剧的题材。但是现在电视台的考量标准越来越市场化,制片单位也跟随着越来越急功近利。近几年出来的电视剧,很多都是续集、跟风的作品,像我们做这种创新的东西,大家因为市场的压力谁也不敢承担风险。偶尔我也会感觉很挫败,前一段时间我当着华谊的总裁王中军说,如果《圣天门口》这个剧没有实现它的艺术诉求和商业诉求,我都都不知道我还做不做这一行了,因为我觉得做这一行的价值跟意义都不在了。当然这话悲情了一些,但是就现在的市场看来,确实是这样的。政府和电视台对于作品的创新没有支持,任由市场来做主导,但是市场上大家都一窝蜂地重口味轰炸观众——对行业抱有情怀的创新者承担所有创新的成本,确实压力很大。但是选择拍摄不一样的题材、有情怀的题材,跟我的天性有关,就是我老想做一些不同的东西。新奇的作品肯定有它的受众,包括《士兵突击》的成功,都是我这种观点的支撑。当然确实还需要勇气。《士兵突击》前面五年辗转了无数公司,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这个项目是好的、有意义的,但认为不能被市场所接受,选择了放弃。我们的意义恰好是有这样的胆量,并选择了比较好的创作团队完成了这部作品,结果它成功了。所以对市场的判断是需要基于现状,但并不是说现状就是合理的、一成不变的,是没有外力或者说作品去改变这个市场现状。作为有追求的制片人或者从业人员,应该有勇气去尝试更多新奇特的项目——当然要有清晰的判断,文本要好。

从行业大的角度来讲,行业确实需要一帮人坚持理想。有些人可能理想碰壁了以后就回头了,可能我还是属于撞了头还没回头的这种人。必然要有人做这些,也许不是我吴毅,可能有李毅去做,但恰恰是吴毅去做了,我觉得是我今天还有能坚持的信念,也许我还能走得更远,但是你让我回头,我可能不会,我会不断地总结、调整,你让我回头不太可能。像《圣天门口》可能会有人觉得不值,但是我个人觉得还是很值得的。当人们在回顾提到某某作品的时候,如果说能被更多的人接受,我内心充满了一种幸福感,这也是做这个职业的一个非常好的动力。但是反过来我也不相信,为什么这样的作品就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然后市场就不需求,或者不认可这样的作品吗?我也是一种问号,我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类似于这样的作品出现,它才能推动一个行业的进步,要不我觉得没意思。你花那么多钱,又浪费人力浪费资金浪费物力,反过来浪费观众的时间,天天打打杀杀,充满了这样的荧屏或者这样的氛围当中,就是好的吗?

谈市场接受:不是因为观众喜欢“重口味” 是市场没有给观众更多的口味选择

随着对观众收看心理的研究,电视剧在高潮设置、故事结构上越来越有章法。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电视剧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重。导演刘猛和编剧汪海林都表示,通过重口味刺激观众的视觉和情绪,进而影响欣赏心理抓牢观众,美剧和国产剧都有这种创作倾向。从2011年开始,层出不穷的家斗戏、宫斗戏、宅斗戏,关键环节和人物设置趋同,故事越来越传奇,斗争越来越激烈,却都拥有不错的收视率引领了近两年的创作潮流。

吴毅担任制作的电视剧一直与市场流行保持着距离,在他看来,观众的口味是多元化的,但是趋同的创作潮流让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单调;不是因为观众喜欢重口味,而是因为市场没有给观众更多的口味选择。

网易娱乐:前一段时间有编剧和导演在讨论,现在的观众越来越重口味了,开篇就要“给力”,否则就会被观众抛弃。实际上好像也是这样,鸡飞狗跳的电视剧收视率一般都比较好,在这种情况下讨论作品的精美和文学性,是不是有些奢侈了?

吴毅:应该说确实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电视剧的娱乐色彩越来越被重视,感官刺激成了收视率的保障,认真考虑的话,确实现在是这样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三级片更刺激更有受众,那我们能不能在电视台播放呢?当然不能。现在我们荧屏当中大量充斥着的宫斗戏、权谋戏、战争片,血腥、争斗、悬疑,它成了主要的收视保障……在我看来,娱乐性也是很好的,但是我们不能总是跟在后面复制、克隆、跟风,因为观众也有多种口味需求,天天给一种口味也会厌烦,所以需要创作者努力地拓展新的题材。

网易娱乐:你也讲过,现在的创作与市场反应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就《圣天门口》来看,是拉大了这种距离,不感觉是缩小了这种距离。

吴毅:我觉得观众是一个培育的过程,现在我们的影视市场其实缺少这个课。从播出的角度来讲,电视剧是否成功只有一个标志,那就是收视率高不高,无论你是拍得多精致和精良,都不会做为判断标准。这样它就会导致作品的品相和思想内涵不重要,娱乐色彩,或者说感官刺激更重要;而收视率由小部分样本户代表,很多人选择远离电视、不看电视,或者看电视也不被收视率调查覆盖,所以导致题材越来越窄、观众口味越来越趋同——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包括我们之前创作《士兵突击》,当时的市场可能谁也不会料到会接受那样的作品,但实际上这部作品出现然后很多观众发现了原来有这种作品,而且做得很不错;后来《团长》,也是发掘了一部分也许不是收视率主流的观众,而且有些作品从《团长》中做了借鉴,比如《番号》,市场反响都很好——这都说明,不是我们观众的口味不好,而是因为市场上没有提供这样的作品。《圣天门口》播出后,我相信会有不少观众和业内人会很发现,原来电视剧还可以这样拍摄、画面还可以这样表达内容、镜头还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内涵……这都是以前电视剧没有提供的,而不是观众不喜欢、不了解。

作者:梅子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