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2月9日报道(帼杰/文) 波兰女导演玛高扎塔·施莫夫兹卡,继去年一部讲述少女援助交际的《她们》入选柏林电影节全境单元之后,今年其第八部个人作品《以……的名义》入围柏林竞赛单元,并作为第一部竞赛片展映。高扎塔的这部新片继续将镜头对准欲望与道德、人性与信仰的冲突矛盾,讲述了一个天主教神父在自己的性向、情感、信仰之间的纠结。

神父亚当供职在小镇教会,他和他搭档的任务是照顾一班由于家庭等各种原因被送到教会学校的问题青年。这里的生活看似循规蹈矩,人们知道亚当每日与那七八个年轻人吃饭、踢球,偶尔参加小镇聚会,每个礼拜为镇上的人做弥撒;人们不知道脱下神父职袍的亚当每天长跑,在浴室里手淫,以及,他喜欢男孩子。亚当与他照顾的大男孩卢卡斯之间的爱恋就这样悄无声息的酝酿开来……

重人性轻信仰

在天主教教义中,同性恋是“违反自然律的行为”,是“在任何情形下同性恋行为是不许可的”,罗马天主教会更是视同性恋为“罪过”,同性恋者不可以担任神职工作。于是身为神父的亚当只好掩饰自己的性向和欲望,长久的克制并没有得到如圣经所说的“神圣的救赎”,只是让他愈来愈压抑和迷茫。

其实抛开故事的表象,这是一个被各种体裁表现过无数次的关于信仰与欲望的探讨。在宗教社会,欲望往往是魔鬼,无论是权力、性欲(同性的或是异性的),信仰则是可以与天平另一段的欲望、本性等所有加叠在一起进行抗衡的力量,然而这股力量常常(尤其在艺术作品中)被质疑,很显然在《以..之名》里,导演玛高扎塔的天平就毫不犹豫的倾向了人性与欲望。

在亚当面临欲望情感困惑想要向神告解时,正在做打扫的修女拒绝了他,因为“现在是打扫时间”。在整部电影里,没有任何人愿意倾听亚当,被他信仰的上帝、远在异地的家人和近在身边的搭档。信仰可以解决什么?在《以……之名》里,对亚当来说,他信仰的上帝什么都不能解决,它不能解决亚当对情感和自身的困惑,不能教化问题少年们,也不能感化麻木的小镇市民。困苦的情绪并没有通过圣事祈祷得到纾解,相反是在和卢卡斯的情爱与肉欲中人的本性得以回归。

玛高扎塔对情欲的描写克制且善意,几段重要的情感互动如卢卡斯看到亚当关注别的男孩儿,而借擦玻璃的机会用泡沫挡住亚当视线,之后两人相视而笑,以及玉米田里两人扮狗追逐嬉戏的情感发泄。导演在这些段落里着意将亚当塑造成能哭会笑的普通人,在本性与信仰之间的倾向显而易见。

视听手段漂亮娴熟

已经有过多部长片作品的玛高扎塔是一位成熟的女导演。她的电影镜头有着北欧特有的干净冷硬风格,又加入了女性特有的柔和。隐喻和意识流用的很流畅,在意识流段落镜头风格很明显,大量运用广角特写切换和柔光效果。影片里,神父的衣服不多,但晨昏长跑和神父衣袍带有明显隐喻色彩,亚当在长跑时永远都穿一件蓝色帽衫,穿着这身的时候,他如任何一个普通人一般,显得年轻而有活力。晨昏的长跑在片中出现次数不多,但是非常重要的段落,长跑这件事也是亚当生活中最重要的宣泄手段。片中头两次的长跑场面,一次是森林、一次是田野,都是广阔而没有方向感的场景,镜头用大广角和俯拍呈现亚当的压抑与迷茫。

就导演手段来说,玛高扎塔对群像的描写非常出色。影片里除了主角神父,其他角色甚至连卢卡斯家的傻兄弟、木讷的女主人这些只出现几个镜头的人物也十分鲜明。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层次感,犹如一幅上好的油画,各自鲜明而不喧宾夺主。影片最开始部分很难看出谁是第一主角,群像之间的关系铺展非常自然连贯。

影片本身稍缺力度

《以……的名义》是一部成熟的作品,对情感、情绪的关注和表现细腻敏感,很容易看出女导演的情怀。但是影片缺了些厚重和张力,信仰与情感欲望之间犀利的挣扎对抗处理的稍显温柔,纠结的本身也更女性化,缺乏冲击力。这部作品倒是让人想起去年戛纳捧走最佳女演员的《群山之外》,一个是女导演拍的两个男人与信仰的纠结,一个是男导演拍的两个女人与上帝的抗争,对比来看,很有些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