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金曲奖主题:Music I Pay。

龙应台女士,

见信好。近来您忙于公视争议问题,想必已经没有太多闲暇时间。我必须假设您在百忙之中看到这一封信,毕竟它绝对不会寄出,所以我也就无从表达浪费您宝贵时间的歉意。为何这样多此一举,或许是由于从属贵部的台湾金曲奖日前公布了流行类提名名单,也是您出任部长之后的又一届金曲奖。冒昧地问,您这几年还听台湾流行音乐吗?又问,上次亲临金曲奖现场,您的感受还好吗?或者,台湾的音乐出版事业,在您的仕途上,到底占有什么位置?

没有关系,这些问题您都不必回答。台湾金曲奖是两岸三地唯一由官方设立的音乐出版奖项,鼓励音乐出版事业,这些所有相关人士都了然于胸。在您上任之后,两岸三地更是在观望,看台湾文化会出现什么变化。您造访香港,带领自己的小孩去台湾的Live House看演出,说那里是台湾流行音乐的前端。我但愿这不是您用以抒发政见而已。为什么这么讲,您有关注贵部从属下的金曲奖入围名单吗?

在传媒不发达的年代,金曲奖是一种姿态。它或许无意代表,却无形代言了“台湾的音乐”。香港人通过金曲奖去了解那些没有演唱广东歌的台湾音乐人,内地人通过金曲奖了解那些一时还没抵达内地的台湾音乐人,这些音乐即代表台湾的音乐。但如今不仅是社交网络发达,不仅是香港人早把台湾当做周末散心的胜地,台湾对内地游客都逐渐开放了。拿着这样一份名单在手,您觉得您和贵部所聘请的评审可以对整个华语世界理直气壮地说,这就是台湾的流行音乐吗?当您走进Live House去观摩流行音乐的前端时,想过这样的名单会带让人看到台湾流行音乐怎样的陈腐吗?

这并不是说,名单里必须要塞满Live House和音乐节的表演常客,才算把握了流行音乐的脉搏。而是,贵部邀请的评审们到底是以怎样的眼光在看目前的华语流行音乐啊?是不是他们觉得,一定要在两岸三地家喻户晓的名字,才是可以代表台湾的音乐?是不是他们觉得,一定要努力弄潮的音乐,才是可以嘉奖的音乐?是不是他们觉得,一定要有所标榜的音乐,才是可以推崇的音乐?当这些评审企图站在“希望台湾的流行音乐要继续立足大中华地区、奋进亚洲、之后我们要进入世界,所以我们会以具有前瞻性、开创性这样的标准来评选作品”这样的角度时,是否得到您和贵部的认可及支持?

这是一种怎样的愚蠢?难道他们还不明白,在听众和音乐人互动如此频繁和深入的今天,一个音乐奖项还要企图扮演一个预言者的角色,是如此狂妄和自大吗?且不说如今,就是在传统媒体如此强势,明星可以打造的过去,金曲奖前瞻过的最佳新人们,他们在音乐的道路上是一定更加顺利吗?趋势怎么可能还活在他们的眼睛里,耳朵里,还左右在他们的嘴巴里?如今的金曲奖入围名单算什么呢?就好比没有去过台湾的人,在便利店拿起一本介绍当地美食的书籍,满以为已经集齐了所有美味的指南,打开一看,书里最浓墨重彩的是台湾的连锁快餐店和富丽堂皇的酒店餐厅。这就是他们(你们?)自以为自豪地拿到所有华人音乐爱好者面前的“国语流行音乐年度指南”。

为什么不能回到一个基本的位置,从音乐本身出发?难道最好的流行音乐不该是那些随便什么时候拿出来听都会动人的歌?还是说跟一时的风就让台湾人的审美也被牵着鼻子走?金曲奖一直在鼓励的本地文化和少数民族音乐,显得那么的寂寞。一面是极尽的浮夸,一面是掌声的寥寥。原本他们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但在这样的名单里,他们却哭笑不得。这些台湾在地音乐的入围者,金曲奖到底是想说他们做的和别人一样好,还是和别人一样坏?

台湾去年到底出产了哪些优秀的音乐?两岸三地去年到底出产了哪些优秀的音乐?在过去,我们反复唠叨金曲奖标准模糊,没有标准。那当然是我们在客气。因为金曲奖的问题不是标准不标准,而是你们的审美极其低下。音乐人和艺人做音乐有各自的追求,百花齐放当然应该鼓励。但奔着市场去的人,最大的荣誉不就是市场的肯定吗?奔着企划去的人,最大的肯定不就是艺人广告身价倍增吗?金曲奖何德何能,认为自己可以在商业眼光上超越排行榜的功能?为什么就不肯好好去推荐一些好的音乐?而要把自己的感官封闭,去找许多乱七八糟的理由?眼下看来,金曲奖挑选的本事,还不如香港内地衣饰连锁店的店内什锦音乐。那我们为什么要关注金曲奖?就为了那些在本地步行街也可以听到的音乐得到你们的肯定吗?

音乐的确无分贵贱,各有各的功用。入围的音乐及商品都无罪,白痴透顶的不过是金曲奖罢了。假如连一点分辨力都没有了,他们还想扮演怎样的上帝呢?最后台湾的流行音乐,只可能越来越注重公关,注重炒作,注重无中生有。您还记得您说的“你们非常知道文化和音乐的力量吗”?可以说十年来的金曲奖都在反复证明,你们不知道。这些台面上的事,也越来越和台湾音乐的发展背道而驰,变成两条岔路。当然这又与我们何干,我们根本不是台湾人,丝毫不带有任何危机感,只不过带着一些惋惜,尴尬和无奈罢了。而这些惋惜,尴尬和无奈,您的继任还会继续呈现更多。已经说得太多。

致意

外省人

作者: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