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尼尔·布洛姆坎普

主演: 马特·达蒙 / 朱迪·福斯特 / 沙尔托·科普雷

类型: 剧情

上映日期: 2013-09-05(中国大陆)

剧情:2154年,富有的人生活在无污染的人造空间站“极乐空间”里,余下的穷人在人口过剩、破败荒废的地球上苟延残喘。地球上的人们极度渴望逃离这个充满犯罪和贫穷的土地。能为两个世界带来平等机会的唯一一个人是麦克斯,一个急需去极乐空间的普通人。鉴于他的生活安危未定,他并不情愿接受一项危险的任务,有人让他与极乐空间的部长德拉库特和她强硬的势力进行斗争,但是如果他成功了,他拯救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生命,还有地球上成千上万的生命。

《极乐空间》的出现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因为人们似乎越来越认为科幻类型片就是兵人玩具电影或3D征兵广告,所谓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过是广告片点缀。尼尔·布洛姆坎普甚至没有对《极乐空间》使用3D,他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出现硬汉、阴谋、枪战还有城市废墟和黄土漫天,把这一切嵌套在一个架空世界里,最后以讽刺的伪写实风格呈现出来。相比院线上映的其他科幻电影,除了政治隐喻明显,《极乐空间》的重口也是少见的。

科幻电影样子货泛滥,而这位曾经执导过《第九区》的导演似乎对自己的故事有足够的自信,布鲁姆坎普企图展现的是一个杜绝过度视觉特效的朴素作品,概念和情节才是感动观众的共鸣点。“极乐空间”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存在,然而被荒弃的地球与它遥遥相对成为颇具讽刺意味的对立面。贫富对比在镜头表现上十分明显,在表现极乐空间的时候,高科技道具设计简洁、冰冷,CG纹理平滑,镜头内外洋溢着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而在表现废弃洛杉矶的时候则带有重工业的肮脏粗砺,犯罪、窝棚、血与黄沙才是这里的主题背景。电影将阶级差异和贫富分化夸张到具象的“天壤之别”,并不再掩饰《第九区》中含蓄的反思,直截了当地把非法移民和医疗问题做成了头盘菜。它对政治的兴趣远大于对审美的兴趣,更像是一部太空中的乔治·奥威尔。基于此,片中的一切设定都显得真实,抛弃人脑U盘、身体备份治疗机等赛博元素,废弃洛杉矶的贫民窟街头如同当今之南美,“极乐空间”中的高尚社区别墅充满着食物链顶层的虚伪矫情,作为第三世界蓝领的麦克斯(马特·达蒙)在工厂遭遇的不公待遇也颇有代表性。

这不但是一个贫民推翻上层阶级的起义故事,也是麦克斯作为一个个人英雄完成自我成长的过程。多数动作戏和追车戏都是在被废弃的“地球”上发生的,而枪战和爆破放在了“极乐空间”,这让整部电影既有重金属摇滚乐一般的快感又不失大场面的壮观华丽。值得称道的是马特·达蒙的表演,可以算是他近年来的一个突破。有点儿像是残酷版的钢铁侠,或者是保罗·范霍文的《机器战警》,麦克斯在活着的时候体内被植入了机甲武器和读写外设,此后在剩余的90多分钟里,他的每一次摸爬滚打都沾满嵌入身体的机械装备带出来的斑斑血渍。似乎是为了挑战观众的忍受极限,这位被逼上绝路的新机甲人还多次负伤打斗。曾主演过《第九区》的沙尔托·科普雷饰演了一个疯癫暴躁的特工,他与马特·达蒙的多场肉搏都刀刀见血,及至最终被手炮轰掉了半边脸,cult元素的融入再将科幻电影的重口尺度向下拉了一大步。

不过该片也算不上五星好评之作,一方面片中营造的“极乐空间”缺乏必要的吸引力,似乎布洛姆坎普更擅长表现粗陋贫穷的生活形态,而对世外桃源的想象则相当悲观。布洛姆坎普带着憎恶草草地简笔绘画了极乐空间,除了能市民都能长生不死之外还颇有诱惑之外,这个虚拟的上层阶级生活空间只是一个21世纪现代化大都市的普通翻版。此外叙事上的多线程推进固然紧凑,却相对常规,并没有出现《第九区》叙事视角转换那种神来之笔。不过该片最大的争议恐怕会出在它的政治倾向上,成也萧何败萧何。《逃离德黑兰》算是工于心计,拿时政做装点伪装得巧妙,相比之下《极乐空间》的讨好就太过直白了,它假设富人即是罪人,要求社会资源均等分配,国防部长(朱迪·福斯特)的政变是阶级内部的阴谋,特工克鲁格(沙尔托·科普雷)的政变是个人私欲的膨胀,在麦克斯(马特·达蒙)帮助下成功取消极乐世界与地球之间隔离的斯派德才是完成了消灭阶级差异的任务,将电影中的社会带入了另外一种形态。

不管怎样,尼尔·布洛姆坎普已经越来越像一位缔造里程碑的科幻大师。(文/森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