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过去三个季度的2013年,国产剧播出体量较2012年有大幅度增加,但收视率却持续疲软并明显下降,网络点击率也较2012年有较大幅度回落。以至于不少媒体、从业者、观众都表示:2013“无剧可看”。
2013的国产剧市场为什么如此混乱?雷剧横行,正剧注水,观众审美层级更替和娱乐消费转移等都不足以解释。网易娱乐采访诸多业内人士发现国产剧市场中制作、交易环节的贪腐和收视数据猫腻也许才是导致“无剧可看”的真正幕后黑手——大量不规范操作推高演员片酬导致风险加大;影视购销中的贪污与腐败让市场无法形成良性竞争;而收视率造假更让制作机构失去风向标。采访中,有众多电视剧生产大户都表示出对电视剧市场的灰心,在他们看来,这些乱象已经让国产剧行业变得岌岌可危。
制作环节的贪腐
——制作单位给演员发高额账面片酬,通过回扣套现
某小生在拍摄一家国有影视制作单位的剧集时,身价从原本20万/集猛涨到50万/集,据透露这很可能是在他在协助制作公司利益人虚报成本,实现制作费“个人套现”。(制图/珞小嬜)
演员片酬高涨、制作成本大幅上升,也成为国产剧制作行业的一颗毒瘤,影响着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据悉,2012年,某大叔视帝级别的演员一年税后收入超过一个亿,远远大于业内众多大公司一年的纯盈利——整个行业都在为演员打工,这是不少制作机构共同的抱怨。是不懂行的草台班子、煤老板肆意加价导致演员报价上涨?这种说法由来已久。然而,不少影视公司表示,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常见的反而是国有制作单位或国家机构来“搅局”。部分单位搞政绩工程不计成本,部分则是出于私利“套现”——通过给编剧、演员高额“账面报酬”,虚报高额制作费拿回扣,从而把不属于自己的钱变成自己的。
案例1:20万小生瞬间涨至50万身价,辅助利益人虚报成本
在国内电视剧制作行业,除开规模庞大的私营制作机构,也有数量庞大的国家机构、电视台附属机构、各级政府参与投资和拍摄电视剧,不少业内人认为,恰好是后者搅乱了整个市场。有不少家国有制作机构,每年生产出大量电视剧却压在仓库里没法销售;部分最终通过关系在各个电视台露面后草草了事;这其中的不少作品便是部分参与者的“套现项目”。
2012年,某小生以单集超过50万(该小生此前电视剧均价为20万/集)的价格出演某国有影视公司拍的电视剧,成为让业界震惊的一条消息。据某影视公司老总透露,他拿到这个高价,极有可能是演员高片酬返还部分给利益人的行为;实际上,这家公司出品的多部电视剧,其演员价格、制作费用,都远远超过业内同等制作水平的电视剧,“通过回扣套现”便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案例2:知名编剧遭遇公开索要回扣:不一定是煤老板推高片酬
某知名编剧表示,他曾经遇到某大型国有制作公司的制片人,在问到他的报价后直接了当地问他,可以不可以给予他更高片酬,“每集多给你10万,签完合同付完款后,你把那多出来的十万再还我。”据他介绍,这种情况下不少编剧和演员都会答应,“等于有了个帮你要钱的内应,而且创作者可以提高身价,也不损失自己的利益,所以看到不少演员身价高的离谱,但他们下部戏就拿着这种包含着回扣的标价去跟人谈——这种现象也是推涨演员报价的一重大原因,根本不是什么煤老板、大老粗。”
买剧环节的贪腐
——电视台爱买“人情剧”,领导挂名“总策划”收钱
电视台购片人员相当大程度上左右着观众在电视屏幕上能够看到什么样的剧,因此电视剧制作方不仅送钱还送人,拿回扣,请演员“作陪”已经成为电视台领导的一大隐形福利。(制图/珞小嬜)
采访中,不少国内电视剧生产大户都表示要对电视剧减产,将把更多精力投向电影。在他们看来,电影市场更公平,国产剧市场则存在太多的猫腻——电影是零售行为, 凭借质量、口碑、营销占据市场份额;电视剧是大宗买卖,少量购片人的喜好和口味决定了交易的成败;相对于电视台,多如牛毛的制片方只能充当“孙子”的角 色,面对电视台的各种要求只能尽可能满足,甚至送钱、送人。部分电视台的购片人员,凭借个人利益、喜好、私欲,相当大程度上左右着观众在电视屏幕上能够看到什么样的剧。
案例3:名导临危受命接名著剧,某卫视还人情买滞销剧
购买一部“人情剧”不会拖垮电视台,但一部电视剧卖不出去却很容易让一家公司倒闭,所以购买“人情剧”对电视台而言并不少见。当年,某著名导演拍摄的政治任务剧《回家》(剧名为化名),错失央视导致销售和播出出现困难;后来该导演在中途临危受命接下执导由某卫视翻拍的名著剧,因此该卫视就出面收购《回家》,业内人士表示这就是“人情剧”的一种。
案例4:一线卫视领导临退休狂买四部“雷剧”,疑拿回扣遭调查
近年来,“人情剧”越来越成为“收钱剧”。某影视公司老总表示,部分上市和准备上市的影视公司,为表面业绩盲目追求产量,剧集质量不高却能够热销, 原因在于除了一手花钱买收视率,另一只手则是塞钱卖剧。2012上半年,某一线卫视收视率一泄如注,网传与其电视台大肆购买“人情剧”有关。该卫视“一把 手”领导即将到期退休,一口气高价买了某公司四部“雷剧”,被怀疑中间存在猫腻。不过该卫视相关部门和领导被审计没有发现问题。2013上半年,某大型电 视台台长被双规,此前,就有传闻称该电视台购片款透支严重、购片过程中存在不正当交易、有电视台领导从中获利。
案例5:设立“总出品人”等挂名职务,给领导正大光明发劳务费
有资深电视剧发行人员表示,电视剧的发行成本一般是总成本的10%,但目前不少国产剧的发行成本已经占据了总成本的30%。除开差旅费、招待费等常 见费用,更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回扣、监播费用。“在电视剧片头,常常看到总出品人、总策划等等都是领导;有些领导还为这部剧题词、写歌,这些都是光明正大的 送钱,如果不是因为求着他们播出,谁会允许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挂别人的名字?”他表示,这些付出了一般劳动(审查播出、创作歌词、题词题字)都算是 正常收益,部分电视剧还予以高额回扣。据悉,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建议主管单位的领导或电视台取消挂名的这种做法。对于这种规定,不少制片方表示赞扬。
案例6:剧方送钱又送人,电视台购片领导成“潜规则演员”大户
供应严重大于需求的局面,导致不少影视公司对电视台购片人员不得不予取予求,塞红包、出资邀请出国旅游、赠送各种高档礼品,都是常见手段;剧作艺 人、发行人,甚至影视公司老总,都不得不向其低头作各种应酬。业内某知名影视公司的老板表示,自己每天忙的焦头烂额,但只要购片方任意工作人员表示要见 他,自己都必须立刻推开所有事情招待,“亲自上阵做‘三陪’”;部分电视台购片人员表示自己对某些艺人感兴趣,虽然自己感觉为难,也都会尽量安排,“这在 业内,都是最平常的事情。如果不是因为被人扼住咽喉,谁也不愿意去做这种下三滥的事情。”而某业内知名演员表示,现在对演员实行“潜规则”的,根本不是导演、制片人,更多是购片方领导。购销部门是电视台的“先富部门”,是“肥差”,收入远远高于电视台普通员工。
播出环节的猫腻
——“做内容”不如“做数据”,收视率还是风向标吗?
影视公司与收视数据公司的结盟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心,有利益关系的收视数据分析不再具有市场风向标的作用。(制图/珞小嬜)
收视率造假,对电视业而言是个屡见不鲜的话题;由于直接取证的困难,常常只停留在传言的阶段;也正因为这样,2013年电视“收视数据异动”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架势。对制片方而言,为销售为播出明着暗着送钱、为电视剧好卖好营销请高价演员,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但面对明显存在人为操作痕迹的数据异动,不仅看不到处理意见,也看不到处理的希望,这让为数不少的电视剧制作从业者感觉悲观。某电视剧生产大户表示,明年要对电视剧减产,转头电影,“收视率是电视行业的通用货币和唯一衡量,但是这个标准不再具备风向标的价值,而是被操控,我不愿意这样死的不明不白。”
案例7:某公司剧集屡创“收视奇迹”,不需要明星不做营销也能保证收视
以数据咨询闻名业内的某传媒集团,宣称拥有庞大的数据库和人脉资源,因此制作的电视剧不仅可以发行在较强平台,而且表示部部都能保证收视率。2013年,由该传媒集团旗下公司出品和推广的偶像剧《标签女孩》(剧名为化名)在某卫视独播,尽管都是新人演员挑大梁,该剧却以“黑马”姿态挺近收视率排行榜前三甲。分析数据显示,重庆地区的高收视起了重要作用(重庆是收视权重排列前卫的城市),该剧在重庆地区的收视率高达到2.784,收视份额7.549。有意思的是,重庆历来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收视样本户污染的重灾区,最近重庆卫视也联合索福瑞开始重庆地区收视市场的“清污工程”。
虽然该公司表示,其电视剧收视率部部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有庞大的研发队伍,但实际上他们多部热播剧,二轮播出的收视表现却非常平淡。做数据分析的众多业内人士表示,一部籍籍无名的电视剧成为收视率黑马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是对于一些由新人担纲主演、缺乏营销的电视剧,是需要被观众逐渐认知的,所以收视率是有上升曲线的,但该公司出品的不少剧目完全不符合这种规律;而该公司出品的公司屡屡“黑马”,大多只能昙花一现。“看不懂是因为不符合客观规律”,某业内知名大公司老总表示。
案例8:一部戏就把卫视排名拉升十名,同时段同地区竞争剧成牺牲者
2014年,浙江某上市影视公司打造的重点剧目《对手不易》(剧名为化名)销售困难,最后以卖给某卫视并签订了“收视率对赌协议”。双方约定,《对手不易》开播期间收视能够位列同时段前15名,即可以40万/集的价格成交;下滑或上涨一个名次,价格就相应变动一次。结果,《对手不易》不仅进入了同时段前15,甚至反常挤进前10——而该卫视较为频繁见到的收视排位大约在15名之后;在没有营销和关注热点的情况下,《对手不易》开播收视即刻高涨;播出完毕,收视率立刻回落——这种现象同样明显违背了收视的客观规律。
“收视数据异常”的情况还发生在该公司出品的另一部偶像剧《收视面条》(剧名为化名)播出期间。与《收视面条》同时段同地区竞争的另一部偶像剧《盛夏晚晴天》早开播四天,收视率也呈现一路爬升的趋势。按照惯常收视规律,除非剧情极度注水,比较难出现收视率大幅下降的事情。然而《收视面条》开播当天,《盛夏晚晴天》收视率立刻从1.1将至0.8,《收视面条》开播当天收视即破1(编者注:某一地区的收视市场总额是相对固定的,倘若收视样本户集体看一部电视剧,必然拉高该部电视剧的收视率并造成另一部剧的收视率降低)。某做数据分析的资深业内人士表示,在一部剧没有明显的话题热点、营销力度情况下,观众(样本户)舍弃正在看的一部剧转投另外一部新剧的可能性比较小。
虽然收视率造假没有直接证据,但一些特别公司出品的电视剧,没有话题热度、没有号召力明星、不做强力营销,却能够高开高走、遥遥领先,让不少业内人感觉,收视率已经失去了其风向标的功能;而这些收视率好得莫名其妙的电视剧,引发整个行业的跟风模仿,严重挫伤了部分认真做内容的从业者。
小结:电视剧产销需要透明、合理的市场环境
对国内庞大的电视剧产量和播出量来看,媒体形容2013的国产剧市场“无剧可看”,确实颇感可笑和可悲。国内电视剧市场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正如采访中某位影视公司老总所说的那样,“就算死,也让我死的明白”——电视剧收视率成了一场胜负莫名的混战;不透明的黑幕交易让少数人的私利掌握了相当大一部观众的娱乐休闲内容;“个人套现”助长市场的畸形发展,这都让电视剧行业处于不着四六、无理性无秩序的状态,而这对于影响着最多人群娱乐消费的电视剧生产来说,是危险的。电视剧的生产、销售、播出,需要有透明、合理的市场环境。
作者:排骨 撰文:小易 制图:珞小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