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香港特别报道组)随着 1 7 日香港一代影视大亨邵逸夫去世,关于他与他的邵氏种种辉煌也将成为一座历史丰碑。邵逸夫的成功离不开他一手建立的邵氏电影王朝,而最能代表邵氏王朝的标志,则要数两代邵氏影城。跟随网易娱乐的摄影镜头,看看千部经典港产电影佳作、大批巨星是如何从邵氏片场走出。

[诞生]为对抗电懋巨资建影城 邵逸夫随身揣无限透支支票

邵氏影城前称香港影城,历史上共有两处,一处于清水湾大埔仔,一处于新界将军澳工业园,总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中国星电影公司及邵氏置业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发展。

1957年,当时在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的邵仁枚与邵逸夫回港,着手在香港发展制片业务。当时的邵逸夫为打开市场缺口,倾向发展拍摄大型题材电影,但苦于没有自己的片场,一直不得不租用“坚成片场”。而当时香港最大的电影公司、由陆运涛掌舵的“国泰机构”旗下的“国际影片发行公司”和李祖永的“永华片场”已合并为“电影懋业公司”,并引入当时先进的彩色电影摄制技术拍片及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模式进行片厂管理,风头一时无两。于是,邵逸夫计划筹建邵氏影城。

随后,邵逸夫开展主持电影制作的第一个大动作,斥巨资买下清水湾一块65 万平呎的地皮,开山填海,兴建邵氏影城。邵逸夫初到香港就大兴土木、挥金如土,大刀阔斧的豪爽做派,让当时香港的电影人也为止咋舌。针对“电懋”的优势,曾经在新加坡游乐场的邵逸夫的对策是典型的游乐场思维。他提出,邵氏必须要“大”:建大厂、拍大片、挣大钱。

据邵氏导演张彻回忆,邵逸夫曾对他言道,当时他怀里揣着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支票,是以花钱毫无顾忌。而邵仁枚起到的作用亦不容忽视,他不仅坐镇新加坡,为六弟提供雄厚资金支持,还亲自到香港了解邵氏影城进展状况。

1958年,邵逸夫宣布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当时清水湾片场已经建成四座摄影棚。由于时装片无法拍大,邵逸夫就拍古装片。 1959 年的《江山美人》,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维下出厂的。

1961 12 6 日,邵氏片场一期落成并正式启用,面积达到 65 万平方米; 1964 年,邵氏影城全面落成时,建有 6 个独立的摄影棚, 2 条布景街道; 1967 年的扩建中摄影棚数量达到 12 个。文隽回忆:“清水湾邵氏片场占据了整个山头,搭建了十几座房,同时前山后山还建了无数街道、城墙、吊桥、堡垒。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古装武侠片盛行之时,每一日,在邵氏片场里开工的台前幕后人员,数以千计。”

邵逸夫的梦想,就是把邵氏打造成“东方好莱坞”。邵氏影城内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电影设备,致力发展有声电影的邵逸夫,特别为邵氏片场的硬件设施花下重金。他从美国重金先进电影器材,全面提升邵氏影片的画面音响,并使用了当时美国流行的彩色宽银幕技术,叫做“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为香港首创。香港从黑白电影普及到伊思曼七彩电影、从普通银幕普及到“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都是在邵氏的引进下完成的。

4 万到 4 8 千尺;接顶等拍摄特技需要的设备,都有单独的人和车间安排;拍摄古装片需要的服装、刀剑,历朝历代配备齐全。一部影片从剧本策划到最终发行拷贝的各个步骤,都可以在邵氏影城内完成,完全不需要借助外力。

在生产流程上,邵氏制片有着一套有效的方式,保证影片的产量和质量。首先是引进配音组,影片拍摄过程中演员只念“ABCD …… 1234 ”,加快拍片速度,拍完之后由配音组统一配声效和对白,这也有助于南北演员不受方言阻碍。为适应不同市场的电检标准,邵氏把影片剪成三个版本,最激烈的版本提供欧美和日本市场,最温和的版本提供给新马市场,中庸版本供本港市场。以制片部为核心部门,旗下有编剧组、导演组、演员分配、剧务部、厂务部、美术组、布景、宣传等一系列部门负责各个步骤,分工有序,保证了各个步骤之间可以紧密衔接。

在人事管理上,邵氏有着一套独特的方法。由于清水湾远离市区,邵氏影城内建有4 座职工宿舍,保证了制片人员的机动性。影城内人员主分为技术人员和演员两大类:技术人员通常是签订合约,住在职工宿舍,常驻技术人员(包括木工、电工、布景师、美术人员、录音师、摄影师等)有 500 余人;而演员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邵氏早期从各大公司高薪挖大明星,包括李丽华、林黛等人,每部电影签约一次。

曾是邵氏红小生的尔东升回忆说:“从邵氏时代开始,电影拍摄的标准时间是40 天,古装武侠片因为有动作和服装场景等问题,拍摄周期可能是 80 天,最黄金时期的武侠片的拍摄过程可以长达 120 天到 200 天。”

导演演员方面,邵逸夫则相继聘请了张彻、李翰祥、楚原、井上梅次、林黛等,也培养了姜大卫、狄龙、陈观泰、刘永等明星。而1967 年垄断地位确立后,就开始施行“捧明星制度”。即公司内开设演员培训班,从社会上招收年轻人进行培训,如果发现新人具有发展潜力,就签订长达五年的合约,在工资和接片方面控制演员,把新人捧为明星,例如当年邵氏最红的女星凌波就曾两次签约。

正是通过建立大量的摄影棚,邵氏保证了多片同时开拍的能力,并以流水作业形式发展出影片投资、制作、发行、上映独立包办的运营结构,各业务环节的管理权统一由邵逸夫负责,邵逸夫的管理制度,是仿效好莱坞八大公司的“大制片厂制度”。邵逸夫通过邵氏片场的建立,成功创立了香港电影制作规范。

[兴衰]建宿舍明星拍电影足不出户 邵逸夫转攻电视老片场荒废

关于邵氏片场,老一辈的电影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着“香港电影教父”称号的吴思远,当年也曾是邵氏一员,吴思远说:“我进邵氏一两个月后,第一次看到邵逸夫,他有个习惯,每天要巡场一次。就不知道几点钟,通常是下午。我们打光的时候没事做,就在门口抽烟,他远远地一过来,大家就把它踩掉,假装做事。”

而邵氏的员工宿舍,更曾是全香港最多大牌明星云集的地方。那年头,邵氏有自己的明星训练班,也有来自台湾的小生花旦,全都住在邵氏宿舍。演员导演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全依通告行事,完全可以“足不出户”,甚有规范。导演文隽回忆道:每次到邵氏的制片部,都会看到方逸华、黄家禧、温柏南等领导。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永远看见一个高挑的背影,躲在房间里练习大字。去得多了,才知道这位经常笑容可掬,头发灰白的中年男人,就是蔡澜。尔冬升、黄岳泰,都是在邵氏片场里长大的。我们试过在清晨时分入邵氏片场,跑到后山,会看见狄龙或者姜大卫,骑着马游荡,他们并不在拍戏,只是每日的例行早课。”

不过对于邵氏员工宿舍,电影人们也并非都是美好回忆。1966 8 28 日邵氏电影《黛绿年华》杀青前夕,邵氏女星宿舍 102 室套房厕所里,悬挂在空中的电影主演李婷被人发现,当时她人已窒息,披头散发,眼球突出,舌头长伸,惨不忍睹。她自杀主要是由于事业线走低,前途无望,情路不顺造成,她死后没多久,其父亲也上吊身亡。诡异的是, 1969 年,导演秦剑也在同一个地方上吊自尽。随后在 1978 2 3 月间,邵氏宿舍开始频频传出闹鬼的说法,一时间人心惶惶。直到现在,邵氏宿舍仍是香港最出名的闹鬼黑点之一,基于邵氏宿舍传出的许多鬼故事传奇程度媲美邵氏电影。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是邵氏电影最著名的一句宣传语。尽管作为商业化的大制片厂,邵氏电影不可能每一部都“必属佳片”,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邵氏电影确实在各种不同的题材、类型和风格内造就了大量的传世佳作。据说邵逸夫为保证出品影片的质量,甚至多次将低劣的影片烧掉以免影响邵氏声誉。

有意思的是,毛泽东还曾向邵氏借过电影。据《羊城晚报》2012 年的报道, 1970 年代中期,毛泽东得了白内障,逐渐减少看书报。华国锋知道毛泽东喜欢看电影,就叫文化部分管电影的刘庆棠想办法弄一些香港影片回来。当时内地和香港没有文化的交流,刘庆棠带着华国锋的条子,找到时任广州军区政委、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韦国清。韦国清透过关系,找到了一位与邵逸夫交好的香港律师朋友,并提出向邵氏电影公司借影片。邵逸夫得知情况后吃了一惊,以为内地要批判他的电影。律师朋友安慰他说:“怕什么啊,现在尼克松都到了北京,你为什么不能够以电影为纽带,和北京搞好关系呢?”邵逸夫接受了这位律师朋友的建议,同意把影片借给内地。也因为借电影的关系,邵逸夫和内地的关系慢慢升温。之后邵逸夫到上海等地秘密参观,当时刘庆棠以文化部的名义亲自打报告,向中央请示要请邵逸夫回来,中央很快就批了下来。这已经是 1976 年春的事情。改革开放以后,邵逸夫回内地办学校,几乎遍及每个省,这一切,都与毛泽东先前看他们邵氏电影公司拍摄的电影不无关系。

至此,邵氏开始以垄断性的姿态征服所有的海外华人电影市场。奠基于邵氏片场的雄厚基础,影片的年产量节节提高,鼎盛时期,邵氏片场拥有16 个摄影棚。从 1966 年开始,邵氏始终保持着每年 30 40 部的电影产量,在香港电影市场已经开始垄断本土半数以上的票房,在 1969 年的香港十大卖座电影中,邵氏电影占了 5 部;而台湾台北市每年的十大卖座影片中,邵氏影片从不下 2 部,有时多达 7 部,直至邵氏结业,为华语电影留下了 1000 多部作品。这都和邵氏影城的建立有着直接关系。

然而从70 年代开始,电视等娱乐媒体在娱乐业中开始产生影响, 1967 年无线台开播之后,香港的观影人次已经从上世纪 60 年代的 9000 万人次高峰跌至 1975 年的 5000 万。观众的欣赏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大厂流水线式的电影产品逐渐不能令观众满意,观众更乐意看到有新意、有创意的作品。1987 5 月,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随着1988 年邵逸夫在邵氏片场旁建起旧 TVB 电视城,邵氏片场的摄影棚大多租给 TVB 作电视节目制作,而邵逸夫也于 1980 年担任 TVB 董事会主席,制作方面转向电视。至 2002 年清水湾电视城迁至现在的将军澳新址,清水湾邵氏片场也逐渐荒废。

2011 1 月, TVB 新主人陈国强从邵逸夫及邵氏手上收购包括清水湾旧邵氏片场的地皮(不包括清水湾旧电视城部分)。该地皮会用作住宅发展,可建总楼面 136 万方尺,为数 757 伙,每伙面积 1800 方尺的豪宅,但仍未完成补地价程序。市场估计,该幅地皮价值达 90 亿元。外界透露,陈国强可能会把地皮出售,也可能会与其他人合作发展,但发展该地皮的计画则仍未讨论过。荒废多年的旧邵氏片场,也难以抵御时间的流逝,面临被清拆的结果。

[重生]邵氏再建新影城与嘉禾抢地 政府加条件只准拍戏用途

尽管清水湾邵氏片场成为一代香港人的历史记忆,不过邵逸夫对于邵氏片场的情结并未远离。1998 8 12 日,资讯科技及广播局和地政总署宣布,将军澳市中心地段第 67 号电影制片厂土地由邵氏兄弟 (香港 ) 有限公司为首的香港影城有限公司以 7,800 万元港投得。

新邵氏影城是当年邵氏联合中国星、寰亚综艺、年代国际、美亚国际、晶艺电影五家公司竞标围攻嘉禾的战绩。不过时隔十年之后,其余五家公司已陆续退出投资计划,但在邵氏的坚持下,将军澳电影基地还是开始运营了。

影城建于2006 7 月,当时只开始局部运作,其余的作内部装修;至 2008 9 月全面投入运作。这就是现在的新邵氏影城。新邵氏影城,面积占地为 523,000 平方呎,总楼面面积为 1,100,000 平方英尺,项目总价值约 1.8 亿美元。

新邵氏影城由行政大楼、电影院、后期制作中心、展览厅及五间录影厂组成,设有亚洲最大型的全空调和声音和振动绝缘摄影棚,拥有空调、完美隔音、完美避震的设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颜色实验室以及数码影像设备,另外拥有超过二十间调控声音的房间、设有400 个坐位的配音及放映影院、行政及制作办公室、宴会大厅。

邵氏影城也备有制作动画及视觉效果的设施。有完善设备专门制作电影、以及电影后期制作,集片场影棚与后期制作于一体,并配有6500 呎外景基地。

此外,邵氏影城也拥有最先进的音响舞台,日租金9000 港元起,其中最大的 1 号音响舞台,面积达20,000 ( 2000 平方米 ) 24 小时租用收费就需 470,000 港元,月租费用超过 36 万港元,足以举行小型演唱会。

新邵氏影城,是邵逸夫对香港、以及全球电影制作工者的一个承诺。只是事与愿违,目标是建成“亚洲区制片及後期制作的服务中心”,现实却是只有邵氏开新戏才用到这偌大的基地。除了电影以外,新邵氏影城也承担部分协助旁边TVB 电视城的拍摄任务。 2010 年香港小姐选举,便曾计划过在新邵氏影城举办,可惜方逸华嫌邵氏片场接近垃圾堆填区臭气熏天,怕失礼于嘉宾,最终打消这个念头。

此外,近年的新邵氏影城也曾作私人用途。其实当年香港政府以低价批地给邵氏影城,条件是“只准拍戏,不准做其他用途”,不过知名歌手李玟则曾在2011 年包场邵氏影城举办婚礼及派对,香港政府为此专门颁发了“特别安排”豁免书,普通人则不是随便想到邵氏影城摆酒便能摆的。

邵氏尽管还拥有丰厚的制作资源和宣传平台,但仍在沿袭着70 年代方逸华主政时期控制成本的片场路数。如今的邵氏,已非昔日之大公司气象,开戏一如八十年代末成立的”大都会“,找王晶拍几部,如《撞邪先生》、《珠光宝气》;找杜琪峰拍几部,如《审死官》、《无味神探》;从 90 年代到最近,每年都有几部出产,连谢霆锋、陈冠希、阿娇主演的《新扎师兄 2004 》等。

此外,邵氏也投资“电影动力”公司制作。2003 年时,邵氏公司与中国星合作投资 11 亿港元兴建“香港电影城”,久违的“ SB ”的招牌也在近几年的《我爱香港》、《 Laughing Gor 之潜罪犯》中重现光芒。但这些只与方逸华有关,与退隐多年的邵逸夫已经没什么关系了。邵氏虽然一直断断续续都在,但相比当年一年几十部的产量,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