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春季档电影市场淡季,突然有一部此前名不见经传的《英雄之战》“横空出世”,人民大会堂办发布会,首周末4100万票房,超过同档期其他作品票房,而它的市场竞争力显然并不比正在上映的其他影片有突出的长处。其4100万票房竟然大部分来自于片方自己预购和包销,并且毫不避讳地承认了此事。片方“买票房”这件事并非首次,但有片方承认自己买票房,这着实是第一次,而且一出手就宣布预售450万张,虽然真实数字据说已降到100万张,但这也是电影界空前的大手笔。片方背后的传销公司背景被纠出之后,更有人质疑《英雄之战》买票房行为的合法性。
电影界发出认为其“扰乱市场行为”,“影响正常运作电影营销的结果和票房”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从法律上来说《英雄之战》预购包场并没有违反之处,广电总局也表示自购票房性质上并不是“传销”,具体模式正在研究中,至于对电影市场的扰乱,这一部电影能构成的影响极其有限,每年有的是上级部门规定影院必须安排场次但没人去看票房却节节上升的主旋律影片,它们的数量和规模远远超过偶一出现的“传销界玩票电影”,它们对市场的影响尚无人能剔除,仅仅一部难以被复制的《英雄之战》又有什么值得惊弓之鸟的?有哪个正常的电影公司会掏出几乎相当于制作成本的钱去自购票房?再不然,之后要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传销公司纷纷去 投拍电影再自购票房,最该着急的也不应该是电影界吧?工商执法部门在干嘛?
《英雄之战》投资方志不在“靠电影盈利”
买单的是传销公司下线
“买票房”行为之所以让人不齿是它带着虚假营销的色彩,就像市面上此起彼伏的绿豆酥店、蜂蜜南瓜糕店,开业一周内门口总是排着十几二十人的长龙,以吸引路过的不明真相的顾客加入队伍。以往对自家电影票房表现信心不足的片方也能一咬牙跺脚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自购票房,为的就是在首周末别让数字太难看,别让院线一看没有上座率到第二周排片量就大大降低,首周末的票房数字和上座率影响着一部影片的生死,片方的这种买票房行为可以叫做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投入千万,是为了获得之后更大的利益。干过这类事的片方当然不会承认自己买过票房,说别家投资的电影票房好是因为买了票房的片方倒是越来越多。
但《英雄之战》的买票房行为并不属此列。它的投资成本对外宣称4000万,此前宣布的450万张预售票就得花1亿左右,即使是100万张票也需要投入3、4000万,这是真金白银向电影院买的。对于正常的电影公司来说,花和制作成本一样的钱去购买票房是不可能的。电影对于电影公司来说是制造商品,去向大众销售,追求的是通过票房来盈利,自产自销就失去了意义。但《英雄之战》的投资方志不在“靠电影盈利”,虽然通过投拍电影来洗白自己可能是诉求之一,但是为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和预售票房买单的是《英雄之战》背后传销公司发展的那些下线。他们获得公司发的几十张电影票要付出的成本绝不真是几十张票钱,要成为“黄钻”还是什么钻级别的会员,发展多少个下线,为公司拉来多少钱,公司才会给你几十张电影票让你请亲戚朋友去看,并且向他们宣传,公司的实力是很大的,干的都是正经事,公司投拍的电影票房特别好,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我也是股东之一能享受分红”。应该说这是传销界的一次在自我形象建设上的大胆突破,该公司想到了电影这个面向更多公众的宣传方式,这个公司经营方式的合法与否,是工商部门的事,和电影界并没有太大关系。
影院保证排片量就行 接受买票房行为无可厚非
那么说说和电影界有关的事情。影院应该算是《英雄之战》买票房行为的得益方,3月本来就是市场淡季,有电影主动提出预售包销,保证每个场次的半场预售,这对电影院来说,实在没有拒绝的理由。至于有媒体报道的上座率奇低,就是票卖出去了没人看,但对影院来说,钱已收到,有没有人看,他们已经不用操心了。而且不少影院都将《英雄之战》的场次排在上午,甚至有早上6点的,估计就是不想占据自己过多的正常排片,《极品飞车》、《雪国列车》等正在上映有正常观众的影片,影院还想靠它们挣更多的票房,《英雄之战》的票款反正已进入袋中,按照合同给他们排足够多的场次就可以了。
《英雄之战》和影院之间的关系纯属商业合作,一方需要排片量,票房数字面上好看,票房哪里来的不用管;一方需要排了场次有票房,双方利益一致,达成合作。这和上级部门要求影院必须放映某些没人关注的主旋律影片相比,显然上级部门的要求更伤害影院的自主经营,而且某些主旋律影片一上三个月,大大违反正常影片的上映规律,神奇的是票房也节节攀升,上级部门是不会为这些票房买单的,所以那些主旋律影片的票房要么来自比买票房更拙劣的“偷票房”,就是将其他正在上映影片的票房归入自己名下,要么来自各种学校、机关单位的被动包场,花的更是纳税人的钱。为《英雄之战》买单的传销公司下线们的投入有些也是毕生积蓄,但是他们是成年人的自主选择,卖了房产去做发达梦,这事连爹妈都管不了,旁人又怎么管?
同期片方着急上火没有用 被忽悠观众毕竟少数
可能和《英雄之战》同期上映的片方,都认为自己是这场大张旗鼓的“买票房”行为的最大受害者。当然所有的片方基本上都报着一种美好的幻想,认为只要自己的影片一经上映,就会万人空巷,人人谈论,而这时竟然出现了一个用非正常手段竞争的对手,占据了他们认为本该属于自己影片的影厅,他们怎么能不着急上火呢?所以片方认为伤害很大,说明市场不规范,影响正常运作电影的票房,影响不明真相进入影厅观众的热情。
不得不说,片方想的实在太多了。从上周到本周,电影市场并没有重量级的大片上映,《极品飞车》、《雪国列车》已上映两周,上周和《英雄之战》一起上映的《白日焰火》和《盗马记》都是中等制作,市场容纳这样几部电影的同时上映是足够的,《英雄之战》的票房4100万,《白日焰火》的首周票房4260万,作为一部文艺片开局已经很好,《盗马记》首周票房2990万,都属于和影片的规模质量比较匹配的表现,并没有说哪部影片本来市场预期大热,因为《英雄之战》的行为被生生挤了影厅而被大大影响了票房。如果同期有《美国队长》这样的大片,影院是否还能给《英雄之战》排那么多厅就不好说了,毕竟影院追求的是哪个更卖就多排哪个,如果同期影片的上座率超过半数以上,影院也不会放着钱不挣,毕竟调配热门时间这些小空子对于影院来说很容易钻。
至于片方担心的不明真相的观众因为排片因素去看了事先没听说过的《英雄之战》,从而影响了观影热情,这一点真是想太多。《英雄之战》肯定不是国产电影里质量优秀的,但也绝不会是最烂的。请了好莱坞演员来演就想伪装成好莱坞大片实际上是中国投资的《绝命航班》,起了和《笔仙》名字类似的《笔仙惊魂》,国产电影有多少都在打各种各样的擦边球?其目的不就是想忽悠不明真相的观众吗?被莫名其妙的电影名字骗进影院的观众这不是第一批,也不会是最后一批。大量已被预 售场次的上座率奇低,说明大多数观众还是没有被《英雄之战》大量的排片给忽悠。
有一句话说的对,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提升自己影片的质量,比去攻击和担忧其他片方的影片,来得有用多了。《英雄之战》属于电影界的一朵“奇葩”,开不长久,也难有后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