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5月20日报道(钰清/文)今年的戛纳似乎特别重视女性地位的彰显,从评委会主席由简坎佩恩担任,到评委团中女性覆盖半边天,似乎都想用席位符号表现戛纳对女性电影人的尊重。因此,在竞赛单元再次见到河濑直美的作品,实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这个历来被戛纳青睐的日本女导演,凭借其细腻静谧的影像风格以及电影中浓郁的东方气质早已是让人钦羡的戛纳常客,甚至有欧洲媒体将其视作简坎佩恩在戛纳的接班人。1997年,年仅28岁的她便凭借《萌之朱雀》第一次获得戛纳金摄像机奖,其后屡次出入戛纳电影节,34岁时的《双罗沙树》再度角逐金棕榈,虽然未能将棕榈叶抱回家,电影却被法国电影手册评为了年度十佳。38岁时导演的《殡之森》更是一举获得评委会大奖。一路走来,河濑直美成为了被越来越多欧洲影迷熟识的亚洲导演,更是在艺术电影领域发挥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

河濑在影像里的思考从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镜头是她的双眼,她恨不得将双眸贴近所有观察的对象,将它们彻底地看个清楚。她并不过分追求镜头构图的形式美感,却只是随性的凝望。这种纪录片式的安静凝望,带着深深的禅意,也带着自然主义对现代电影工业的温柔抵抗。在新作中,河濑的拍摄越来越大手笔,从航拍到海底摄影,大自然在河濑的镜头前越来越宏伟与丰富。除了前作中频繁入镜的山与森林,这一次河濑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性情多变却象征着生命母体的大海。当少年与少女赤裸着身子,牵着手在海底畅游时,一股温柔却强大的生命力喷薄而出。

河濑标志性的东方哲学思考同样在《第二扇窗》中得到了延续与贯穿。对大海的敬畏和与之融合,家庭与亲情的主题,生与死的探讨,生命的虚无与永恒,这些是河濑“老生常谈”的主题了;不过让人小有惊喜的,是河濑开始对生命的延续性做出了积极的判断——虽然所有生命都会死,连神也会死,但死去的生命会被新的生命替代与延续。正如生生不息的大自然,森林,河沼和海洋,还有母亲与孩子,所有生命都在生死间完成世代交替的使命:形体虽逝去,精神却可以永存。最终,万物皆永恒。母亲最终闭上了双眼,而少年与少女终于在树林里完成了第一次的融合。《第二扇窗》的河濑直美不再只是看到生命的易逝与脆弱,更看到了生命初始的力量与延续的意义。其中贯穿的日本传统文化元素,无疑会让西方人目眩沉迷,也让观看着的笔者不禁感慨,何时中国的电影也能如此自然地通过电影宣扬本国文化形象呢?

河濑的长片并不多,寥寥几部却能看到她从个人经验逐渐扩大到对整个人类处境思考的进步,镜头也从最初的情绪化大于形式感,而逐渐向某种静谧的工整靠近。在秉持着河濑标志性的纪录片拍摄手法的同时,《第二扇窗》已经步入了剧情片行列。但老套的剧情,让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普通的清新日本文艺片——好在还有河濑那些生死永恒的灵性思考。诚然,河濑直美始终没有走出自己人生的体验,但或许这就是她的电影最扎实的根基所在。如果哪一天河濑的电影里没有了大自然,没有了凝望生与死的目光,没有了温柔与力量,那或许就不再是我们着迷的河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