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8月21日报道 眼下似乎进入了一个怀疑泛滥的时代,特别是对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和事迹,如前阵子网络上有人对“黄继光堵枪眼”提出“是真是假”的质疑。然而,历史是不容篡改的,英雄需要尊重和敬仰,而我们也将在对历史的梳理和回顾中铭记、感怀与成长。

“其实他叫黄继广”

8月15日下午,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身着一身发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装,步伐略蹒跚走进了山东卫视的演播室。当78岁的老人举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时,《金声玉振》之电影传奇录制现场的观众们全都自发站立起来,心头为之一颤。

这位老人叫王清珍,电影《上甘岭》中,在坑道里唱“我的祖国”的那个女战士王兰的人物原型,黄继光战友。上甘岭战役时,王清珍是一名卫生员,只有15岁。

“在那次战争之前很早就知道黄继光,战士们都喜欢叫他‘小黄’。因为他是四川兵,个子小。”王清珍说:“其实他叫黄继广,圆圆脸,个不高,因为我们部队里都是四川人,口音的问题,叫着叫着就成黄继光了,他也笑呵呵地接受了。”

“有,我确定!当时的战友还在!连长还在!”

据老人说,黄继光并不是部队里的战斗人员,而是该连队的通讯员,因为性格活泼又能干,后来调到营部做通讯员。上甘岭战役打响后,营长带着黄继光到前线指挥战斗,那场仗打得十分艰难,当时“连队的战斗人员都快打光了”,连长请战去拿下碉堡,黄继光主动要求代替连长。就这样,黄继光和营部的文书、连部的通讯员三个人一起,迂回到前方炸碉堡。

“打到最后,指导员从前线背下来了一个人,说是‘黄继光’。”台上王清珍回忆当时的情景,“一只手高,一只手低,当时抓碉堡的形态样子没有变。”她眼中泛着泪、模仿着黄继光遗体的动作,“全身都是伤。腿断了。胸膛打穿了。前面全是枪眼,背后是个大洞。血流干了。衣服和血肉冻在一块了,所以姿态没有变。”78岁的老人回忆半个世纪前的情景,仍然泣不成声,“还是圆圆的脸,就是黑黑的了。”当时,王清珍和另一男卫生员共同为黄继光擦干净面容,换了一身干净的军装,之后,黄继光的遗体便被送到后方准备入葬了。

当《金声玉振》之电影传奇的主持人戴军问到,有网友质疑黄继光的事情到底有没有,王清珍很坚定的回答“有,我确定!当时的战友还在!连长还在!”

“宁可死在战场上,为国争光”

王清珍,14岁从贵州参军,刚刚到了部队就开拔前往战场,懵懂无知的年纪并不懂得战争的可怕,反倒是兴奋激动,她说“宁可死在战场上,为国争光,也比在家里强!部队里有说有笑的!”朝鲜战场上的艰苦不用再说,王清珍所在坑洞的位置,就在五圣山靠近上甘岭的那一侧。坑洞内能容纳十几个人,地上铺着木板,从前线抬下来的伤病员并排躺上面。王清珍担任卫生员,每天把伤病员的饭从山下挑上山来,一个个喂给他们吃,“剩下了自己就吃点,没剩下这一顿就不吃了”。一张照片记录了王清珍给烫伤战士喂饭时的情景,伤员头脸全身绷着纱布,王清珍像喂孩子一样把饭嚼碎了,嘴对着嘴喂给他。有的伤员不好意思,王清珍就主动给他们做工作,有时候还用个激将法,跟战士开玩笑说:“我一个小姑娘都不觉得难为情,你还不如我呢!”目的就是想让伤员多吃点儿,痛苦少一点儿。就是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孩,在战火硝烟中出生入死,先后救治了近千位受伤的战士,在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二等功

为了我们的尊严,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对“黄继光堵抢眼”事迹的质疑,在网络上也常有争论。担任《金声玉振》之电影传奇解读嘉宾的作家萨苏引用了一个华侨的话,他说:“1900年八个国家的军队打进中国,50年后,在朝鲜,中国和16个国家的军队战斗。战斗之后,世界列强都学会用和平的方式和中国对话!这就是你们的功绩。”萨苏一直致力于还原那段战争史实,常常奔走日本、美国查找资料,与中国战争史料对证,以期还原史实,解大众之惑。面对王清珍的讲述,萨苏非常激动,为什么会有对黄继光等英雄的质疑?萨苏对此解释说:“也许是宣传的原因,我们曾经把一些史实用于宣传,这势必会夸大事实,而夸大引起了反弹,有些人反倒什么都不相信了。”

面对种种纷争和质疑,应该用何种方式让人们更加真实地认识历史?正如萨苏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中所讲:“为了我们民族的尊严,他们付出的,就是生命的代价”。山东卫视希望能够通过《金声玉振》之电影传奇这个节目传达“重温经典,解读历史”的核心诉求,将更多地把视角投向戏曲电影、经典电影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史实真相,用讲述、寻访、翻唱等多种形式,让观众能够通过一部部经典的作品,亲近那些从历史中走出来的人物和故事,感受那些历史中的沧桑岁月和风云变幻,从而承担起媒体所肩负的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