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9月26日报道 “木工比赛是最刺激好看的一场。”刚播完两期,广东卫视《技行天下》节目组导演便“放话”:木匠绝活将被搬上荧屏,如今“江湖”上鲜少见到的手艺,要在这个舞台重现了。不仅如此,由于披上了“比赛”的外衣,节目从头到尾新颖又刺激,9月28日专场无疑是最好看的一场。

老手艺:年轻人眼中的“神奇”,老一代的回忆

不费一颗钉子,不用任何金属铁固定,却要制作出具备高度结实性的家具,甚至使之能使用上千年,怎么能办到?

对此存有疑惑的大多是年轻人,随着木匠逐渐消失于大街小巷,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木匠采用的榫卯结构技术并不知晓,在该期节目的录制现场,当一张张凳子及攀爬高台的阶梯在匠人们的巧手中从零到成型,可承受相当重物的压力,且整件家具上找不到一颗钉子一个螺丝时,不少年轻观众大呼神奇。相比之下,上了年纪的观众则显露出见怪不怪的淡定,语气中却充满对这门精湛的老手艺的怀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手工不再遍布满街正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证明,当木匠的手锯被电锯取代,以往一斧一斧缓慢的雕刻方法,用雕刻机几分钟就能完工,在如今的生产流水线上,一个工厂一天更可下线数百套家具。但高效率带来的是“特色化”的丢失,以往家家户户要做家具,都是买好木材请木工师傅亲自上门打造,如今演变成了都上大卖场购买板式家具,市场萎缩了,堪称“艺术家”的能工巧匠逐步退出舞台,老行当式微,也成为了“效率一族”和“人文一族”永远的争论议题。

变迁:从“脑藏图纸”的师傅到“手持图纸”的工人

但外界的争论归争论,不可否认的是,大型工厂的流水线出品在工艺上无法与手工相比拟,前者呆板而生气不足,而后者凝结着木匠师傅的心血和情感所在,通常做工更精致,富有创造性和收藏价值。

已经50岁的伍凤山自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做木工学徒,足足学了三年才出师,如今已有三十五年的经验。在那个“私人定制”的时代,伍师傅几乎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做家具,周边的三个乡镇,每家每户的家具都经由他之手制作出来。

多年的磨练培养出了伍师傅的高超本领,“只要你说得出来的家具,我就能把它做出来。”只要拿到外形的要求和家具总体的尺寸,他就能自行设计出家具内部的结构,除此以外他也能自己准备木材设计图纸,曾经为年幼的儿子制作出能坐在里面吃饭和充当摇篮的折叠小摇车、能给儿子扶着学步还能听到悦耳声响的学步车都成为他最骄傲的作品。

用伍凤山的话来说,“图纸都藏在师傅的脑子里”,这是纯手工制作年代其他木匠师傅赖以生存的技能。反观当下,围绕在大型机械旁的工人们拿到的现代家居图纸上早已标好多大多长,哪里打眼,哪里安一个榫头,只需要向机器输入数据,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

让普通工人单独完成一件家具也成了颇有难度的事。今年32岁的罗财链是木工主管,管理着480个工人,他的工作是将各种家具制作流程拆分成一小块,例如,一张简易的椅子,也要拆分成靠背、腿、面板等等,每位工人负责生产线上的一个环节,离开了机械和图纸就束手无策。

坚守:老手艺是谁也夺不走的

虽然现在的厂房都换上了数控机器,上面的字母拼音伍凤山丝毫不识,但他依然认为老手艺是谁都夺不走的,“没有做过手工的人不懂家具内部的结构。”

罗财链也认为机械不可能完全取代手工工人。“不同的木材有不同的特质,有的很易变形。遇到雨天、到了冬天,木材能否经受天气的变化?这些都需要靠木工的经验考虑到位,而机器,给不了工人答案。”

事实上,本次被邀请参赛的六位木匠师傅最初几乎都为高薪所吸引入行,成为少数能够吃下苦头坚持下来的人,再加上一点个人的天赋,便成了如今人才匮乏的木工行业里的顶尖高手。

何平刚入行当学徒时对木工兴趣寥寥,三个月后,跟学的师傅对他说:“你不适合做这一行”。不料这句话激发了他的好胜心,何平换了工厂赌气继续学,很快就摸清了做木工的诀窍。

汤先军24岁拜师学木工后,四个月即出师,“因为师傅懒,徒弟就学得快”,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完工后的成品总能让他沉浸在愉悦感在成就感中。还在打工期间,汤先军设计生产的成品就被国际家具城用于宣传广告。如今,42岁的他已经成功地拥有了自己的红木制作工厂,月净收入五六万,以往的辛苦努力已经开始得到回报。

让这些老师傅担忧的是,目前厂里的木工多半是三四十岁的师傅,极少见到坚持下来的小伙子。虽然从小目睹父亲打制家具、幸运地拥有创意十足的木制玩具,伍凤山的儿子都嫌累不愿意走上父亲的职业道路,曾经跟随学徒的他“逃走了好几次”,被伍凤山当做趣谈,当却代表了当下年轻人对这一辛苦但颇具前景的行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