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楚天都市报10月27日报道 2012年 12月 8日凌晨,站在瑞典学院演讲台上的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用一场名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回顾自己30年的创作生涯,并向自己刚刚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致敬。

而这个“讲故事的人”在时隔多年之后,终于再度变成了一个“看故事的人”。

今晚,由山东卫视出品,郑晓龙导演,周迅、朱亚文主演的电视剧《红高粱》将开启全国首播,因临时缺席首映礼而错过记者采访的莫言,日前通过邮件回应了媒体追问。

报务员训练本

写下第一稿《红高粱

莫言从来没有回避过,自己最初的创作动机是为了“能天天吃上饺子”。但在他真正具备了“讲故事”的能力之后,他说,自己童年时的故事,亲人们遭遇的故事,他生长于斯又恨又爱的“高密东北乡”中村人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

1985年下半年,仍在部队中的莫言,用报务员训练用的纸本子写下了《红高粱》的第一个段落,“我还记得那个本子很小,纸的质量很差。”就在这个“很差”的纸上,“高密东北乡”第一次成形,高密东北乡的人和高粱,也跃然纸上。

不过,这个写在报务员训练本上的初稿,最后也被莫言烧掉了,当被问及此事时,莫言表示这只是作家创作的习惯,“旧的手稿总是有一些东西让人留恋,就很难下决心重起炉灶。烧掉了,只好逼着自己重新开始写新的东西。”

没有战斗体验

但有血肉和灵气

莫言说,《红高粱》创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那时我在部队,是军队的作家,这算是个任务。”

但很快,莫言就在这个宏大主题下发现了自己独有的记忆,“我尽管没参加过抗日战争,但从小时起,村里的老年人,都会讲我家乡经历的那场真实的战斗。”这场战斗,就是孙家口伏击战,“我经常路过他们说的那个桥头,他们的讲述充满了各种各样传奇的情节,让我仿佛亲眼目睹它的壮丽和传奇。”

而这传奇,最后变成了《红高粱》中的部分情节,但莫言说,因为没有对于战争现场的体验感,这让《红高粱》有了短板,不过为了补充这个短板,他开始描写高密东北乡的高粱和那些性格鲜明的人,再加上对那个时代反叛的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描写,“这一切让《红高粱》跟那个时代的抗日小说不一样了,它有了血肉,有了灵气。”

30年后再改编

周迅演技让莫言飙泪

拥有血肉之身的《红高粱》,果真一经刊发就受到全民关注,被张艺谋搬上银幕后更是蜚声国际,成为一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影像记忆。

时近30年,为何莫言此时才愿意再度拿出《红高粱》改拍?他揭秘称,10年前该作品电视剧版权就被好友买走,但一直没开拍,“他本来就是很认真的人,因为前面有张艺谋的标杆性创造,他更觉得不能草率,怕糟蹋。”不过,莫言相信“酒越陈越醇”,“作品放30年再来拍,会产生很多新意,会有很多新的发现。30年后我又变成一个‘看故事的人’,其实我的期待很高,我想看看周迅、朱亚文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怎么演出那个年代人的感觉。”“神导”郑晓龙和“戏精”周迅应该没让莫言失望,据悉,在京观看片花时,莫言多次因周迅的演技感动流泪。莫言坦承,虽然他不如以前接地气,但劳动人民永远是艺术创作的第一主角,“作为一个作家,我更愿意选择到农村去跟劳动者打成一片。”

作者:张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