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5月24日报道(钰清/文)继2009年获得了戛纳评审团大奖的《预言者》和2012年入围戛纳主竞赛的《锈与骨》之后,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Jacques Audiard)带着《流浪的迪潘》回归了戛纳主竞赛单元。在今年入围的五位法国导演中,欧迪亚算是法国本土最让各界期待的导演,这部讲述在巴黎流亡的泰米尔难民的电影,在放映后也得到了不错的评价,在戛纳《银幕》场刊杂志的专业影评人评分里,《流浪的迪潘》是法国电影中得分最高的一部。在与记者简短的访谈中,欧迪亚回忆并介绍了电影拍摄中的一些创作细节。

网易娱乐:为什么电影在创作时会选择泰米尔政治避难犯作为影片主角?

雅克·欧迪亚:并没有特别的原因,产生剧本最初的缘由我也不太记得了。不是说选择泰米尔人就是不选其他在法国的外国人,当然选择其他国家的外国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但是泰米尔人是一个让大家觉得陌生却又确实存在在法国社会的一群人,而且他们很多都不会说法语,我们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他们与这个社会的脱离。我需要这种与法国本土社会并没有紧密联系的人。而政治避难犯的角色身份,并没有任何政治含义,这只是一个角色身份背景而已。

网易娱乐:片中的迪潘与假妻女这三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和复杂的,但您选择的都是缺乏专业表演经验的新人,而且他们互相之间也是陌生的,您是怎么指导这些新人演员的?

雅克·欧迪亚:每次一说到“指导”演员,我就会很尴尬,事实上我并不擅长去指导和鼓励演员。对我来说,和演员的沟通就像是学习一门外语,你要学习演员的语言。而在这次的拍摄里,我发现,指导表演的复杂性在于你很难用抽象的词语去传达你想要的东西,比如“讥讽的感情”,虽然我说“讥讽”,可是演员有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他们的“讥讽”可能和我以为的并不一样,所以这个要如何去给他们定义或者指导是很困难的事情。还有,比如对“时间”的理解也会不一样,当我让他们“从这里到那里”,事实上,他们可能会花比我想象中长三倍的时间完成我的命令。

网易娱乐:影片中有一幕是迪潘在巴黎街头咖啡馆带着荧光猫耳头饰贩卖小商品,这个细节让人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谈到这个细节,能说说这个镜头画面的主意是怎么产生的吗?

雅克·欧迪亚:迪潘这个人物曾经是一个战争中的英雄,但是来到法国以后他的环境完全变了。在街头贩卖小商品或者卖花的这种现象,在巴黎是非常常见的,你经常会看见一些外国人向你兜售小玩意儿,而你一般会习惯性地拒绝并要把他们打发走,而他们会继续坚持让你购买,就是这样的一些人。生活中没有人会去关注这些人背后发生了什么故事,而我非常有兴趣去探索。迪潘就是这样一个在平常生活里可能出现的角色,在创作初期我就觉得他是一个理想的角色类型。这些人可能已经有过三段甚至四段不同的人生经历了,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注,让我觉得其实是个很美好的过程。

网易娱乐:您是一个擅长表现暴力和爱的导演,在这部电影中你是如何做到平衡这两者的表现的?

雅克·欧迪亚:表现暴力或者表现爱对我来说都不是目的,我只是专注在故事和人物的发展。这部电影的核心,是讲述一个关于爱的故事。电影前面暴力的情节是因为爱的缺失,迪潘在暴力过程里是不知道怎么说、怎么表达爱的,在这种情况下,“暴力”变成了一场关于“爱的危机”的隐喻。但在片尾迪潘的暴力行为里,他是为了他的女人、他的关系、为了和平而进入暴力的。

网易娱乐:尽管电影里三个主角都有很重的戏份,但迪潘的假妻子似乎是一个更加出彩和重要的角色,可是电影的名字为什么是“迪潘”?

雅克·欧迪亚:你知道,当你的片被选入主竞赛时,组委会要求你在极短的时间里提供有关电影的所有信息,所以那时候我们只有很短的时间去给电影取名字。我们想啊想,想了很久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名字,直到最后我们说那就干脆叫“迪潘”吧。于是这个标题就这样了。事实上,直到我这次来戛纳,我还在问自己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是叫“迪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