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6月30日报道 正在CCTV1-综合频道热播的战争爱情传奇大戏《怒放》,作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的献礼作品,将一个草莽英雄历经残酷战争的洗礼最终选择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传奇经历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在其中巧妙地融合了战争时期浪漫高尚的爱情。精良的制作、真实的战争场面还原、诸多实力派演员的倾情演绎,都使该剧呈现了信仰与爱情怒放的正能量,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更赢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

其中林永健塑造的由草莽英雄成长为共产党员的赵关克,以非凡的英雄气概和正义爆棚的爱国精神被观众所接受与喜欢,《怒放》也成为新一代“剧王”。而该剧也正是一向出产“剧王”的海润影视的又一力作,日前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裁,也是《怒放》出品人之一的刘燕铭接受专访,为我们解析了《怒放》的独特性。

Q:提起草莽英雄,之前观众们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亮剑》。这一次《怒放》也是讲述战争背景下一个草莽英雄的成长,您觉得它们有什么独具的特色?

刘总:我觉得两部戏之间并不存在可比性,《亮剑》是十年前献礼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抗战题材电视剧、甚至整个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个经典。而《怒放》则是十年后的今天,作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的献礼作品。因此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的着眼点已经更加开放了。如果说《亮剑》讲述的是一个草莽英雄最终成长为我党铁血军人的抗战史,那么《怒放》讲述的就是一个草莽英雄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后最终选择了共产党为自己的革命信仰。当然,因为两部作品都是海润出品的优秀剧目,又都塑造了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形象,观众拿来比较很正常,但无论是“李云龙”还是“赵关克”我都希望观众可以喜欢。

Q:与《亮剑》相比,从《怒放》的剧名看,似乎更侧重个人浓烈情感的表达,时代背景下的浪漫与悲情,是这样吗?

刘总:并非完全如此,因为《怒放》这个剧主要是讲人们在追求一种理想和主义的怒放,爱情的怒放,剧中的爱情是裹挟在战争洪流中,打着历史烙印的,有浪漫也有悲情,它有一种浓烈的情感在里面。越是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人性越可以迸发出不一样的光芒,如鲜花怒放,那种强悍的生命力喷薄欲出,所以剧名叫作“怒放”。

Q:“脸谱化”是历史剧经常会面临的问题。《怒放》是如何避免与解决这个问题的?

刘总:首先《怒放》写的是北伐战争这个年代的战争与爱情故事,这个此前在历史剧中鲜有触及。而北伐战争时期涉及到国共合作、分裂,一直到最后南昌起义,主人公赵关克则是从草莽到军阀再到共产党人的一个蜕变。观众可以感受到在大历史背景下人性的一种变化,这个可能就是避免脸谱化的一个方法。不过,说句题外话,其实我们说起“脸谱化”好像是个贬义词,我倒并不这么看,因为所谓“脸谱化”其实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价值观正确化”。历史剧,尤其是抗战剧,宁可“脸谱化”一些也别“游戏化”。这个,就要看创作者的情怀和能力了。

Q:现在很多制作公司都想要做“剧王”,是不是投资大、制作大的剧就能成为剧王呢?以《怒放》为例,您怎么看待与权衡电视剧的制作与投入比例?

刘总:我认为的“剧王”并不是一个投资的概念,大投入其实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说有了大投入大制作就一定可以是剧王。真正的剧王,首先应该是“内容为王”,这个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一部剧,如果要成为剧王,就应该是好剧本+好制作+好演员的“三好学生”。而要做到这“三好”,其实就意味着大投入。因为如今无论是演员片酬、编剧稿酬,还是制作成本都在水涨船高,没有资金的投入是无法做到聚齐这“三好要素”的。对于海润这样规模的公司来说,我们肯定是两条腿走路,险了保证产量之外,每一到两年也都至少要做一部“三好学生”出来。譬如去年我们投拍的海清、陈思诚主演的《大猫追爱记》和马伊琍、朱亚文主演的《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至于它是不是“剧王”,要交给观众和市场去评判。

Q:《怒放》的播出既收获了收视又收获了口碑,这点很不易,那么在战争题材电视剧制作中,您觉得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刘总:还是剧本吧,虽然我很想说是演员。现在其实大家在制作方面的经验和水准都很不错,再加上出色的故事和优秀的演员,这部戏就不应该差。但最关键的一节还是剧本,只有好的剧本,才有可能吸引到大牌演员,有了大牌演员才会有大的资金投入,有了资金的保障才会有精良的制作。因此,“剧本”是重中之重。我们这一次的剧本是很好,然后又有林永健这样实力的演员出演,就都很加分。

由电广传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凤凰传奇影业公司、海宁北辰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蒋译霆、彭晓林、李铁任总制片人,刘新导演执导,聂欣担任编剧,林永健、李曼、宋允皓、王同辉、何翯、曹骏等主演的战争爱情传奇大剧《怒放》,正在CCTV1-综合频道与河北卫视黄金时段热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