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4月11日报道 3月28日,2016年春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简称“春推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同时在地标联盟2015国剧收视贡献榜发布会上,著名导演习辛作品《七妹》获得“国剧收视贡献奖”。时隔七年,依然是热播剧,习辛导演表示:“把故事讲好,用良心做戏,无论多长时间观众都忘不了你。”

“一剧两星”以来,各电视台的日子不好过。有钱的一线卫视买大剧,没钱的二线及以下卫视搞10点档、1.5轮剧、二轮剧,甚至自制剧。

可以说,省钱各有一招。

而近日在河南卫视第二轮火热播出的《继父回家》,则是习辛导演创造低成本、高收视的又一经典代表。

也就在刚过去的跨年月,72集电视连续剧《芈月传》以平均3.4%的收视横霸榜首。与此同时段播出的《继父回家》却稳居第二。

据介绍,《继父回家》投入2000多万,收入翻了好几番,而该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低成本、无大咖的戏,也创造了平均收视1.4%的好成绩。

这对于一剧两星之后,在收视与收益之间寻求平衡的非一线电视台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利好消息。

对于此,《影视圈》先后多次采访习辛,揭开导演和《继父回家》背后的秘密。

卫视通过自制剧谋出路

自一剧两星以来,电视台的经济压力变大,可控性也变得越强。如今10点档、1.5轮剧、二轮剧都是电视台试图应对一剧两星压力下的对策。而一线演员的戏买不起,三线演员的戏怕没人看的现状,使得电视台自制成为不少同行的一个突破点。

对此导演习辛说,“为什么要用大明星?大明星自身就带广告,他一来广告就跟,电视台就买单”,而且明星会带来期望值,为宣发“添把火”,如果“没有演员,这个戏就变成了一个可能没有广告支持的产品,这个戏尽管收视率很高,但电视台可能是赔本的。”

这也是与导演习辛合作过多次的山东卫视台想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继父回家》这个剧里,主演“范明、闫学晶”,非一线,但都是非常合适的演员。

据了解,《继父回家》总投入2000多万,最终回收翻了几倍,这让不少二线三线电视台看到生存希望。从其导演的作品《二叔》开始,基本没有熟面孔,也打了一个0.8%的收视,成绩还算不错。用他的话说,“但是赚得很多”。

这是一个相当趋利的市场,《三妹》还在后期剪辑当中,不少电视台已经在抢这个戏。

作为在影视界打拼多年的习辛,也道出了现在很多电视台存在的一种现象。

“现在很多电视台,一个片酬一千万的演员,电视台都不敢签合同,甚至现在经常二千万的演员都不签合同,说这个腕小了点,要不拍出来再说?也就是说,等拍的时候,你一定是靠我导演讲故事。现在基本上我要拍一个戏,都是说好的,如果你签不了,那我就用三十万的演员,什么咖都不用。你不能全部是让导演来买这个单,你如果让导演买单,那OK,我拍给你看,什么人都不用。”

习辛导演的新戏《三妹》也都是用的非知名演员,他对这个戏非常有信心

也基于对唯演员说话的这个市场诸多的不满,习辛导演推出新作《三妹》,又将是继《继父回家》之后的一部力作。“我什么人都不用,他们却都是最合适的演员。”

买片一定要两头,要么最大,要么最小

基于这种情况,从前动辄1-2亿的投资,一集200-300万的投入十分正常,如今突然变成80-150万一集的投入,质量一定会受影响。

影视公司不轻易拍大演员大制作的戏,电视台怕大戏血本无归,无咖的戏又无收视。而正因为此,习辛有自己看法。以后制作方、电视台,制片、买片一定是要两头。要么最大,做到3个亿的,要么最小,小到能把一部戏完成。

《继父回家》被习辛打造成一部中年时尚爱情剧

“现在我认为三千万往下走的片子好办,八千万往上走的片子好办,唯独这个中间的,四千万到七千万之间的片子,基本上就是死的。”

用他的话说,五千万投入的戏,一线台不愿买,二线台路线又不对,三线又不能卖。

《继父回家》的题材与制作,全国的二线台愿意为此买单,营收还可以大赚一笔。单卖给三线电视台,保本没问题,同时发展陆地网络。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低成本电视剧来说,一线台能跨,甚至一线台也有被无咖戏打败,于电视台购片者来说,我一线台为什么要买一个亿的戏?买个两千万的戏也许能达到一个亿的效果。

从收视来看,的确说明了一些问题。与《继父回家》同时段播出的一线卫视的剧,有《煮妇神探》、《少帅》、《还是夫妻》。启用的何润东、人气明星宋茜,而同时期的《老婆大人是80后》则用的是张嘉译、李小冉等知名演员。习辛认为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他认为《继父回家》是一种探索,“这种低成本高收视的探索很有意义。成本高了电视台买不起,你让他买个一百多万的戏就已很高了,有些剧放在一线台,两百万都能买,但别人用两百万打了一个3点的收视,他用七十万就打一个2点的收视,谁好?

相同的换算比,平均每集70万元即总投入两三千万的戏,收入能翻好几个跟头。“但我不相信用一个亿投资的戏他能赚四个亿,赚不回来,这个市场没有人买单,影视市场它就这么大,你能卖给谁我们都清楚得不得了,那是吹。”

他也很反感媒体跟着制作公司一起吆喝,这个钱根本赚不回来。

“大有大头路,小有小头路,我认为产出比对核算我们的含金量是最重要的。我赚了一个亿,是你用一个亿投资的,我投三千万,我赚了四千万,我肯定要比你这个产出比高,要多赚了一千万,这个账应该是这么算的。”

最近又因为大制作爆出的电视剧行业已经炒到1500万一集的天价。他认为这是好事,说明市场是繁荣的,中国的这个市场,还中年都不到。

《继父回家》片场,导演习辛和演员范明在说戏

当然,虽然现在他的创作工作情势看好,导演习辛也表达出了半点也马虎不得的谨慎。“这个市场多残酷啊,一两部戏没做好你就消失了。一方面你找不到自信,第二,没有人欣赏用你,没有人用你钱就不找你,钱是最现实,最势力的。”

但同时,他也表示,投资不是越低越好,否则容易灰头土脸,把钱花在品质上,“不能低水平,不能低故事,不能胡编乱造。成本低,但创作、艺术、思想水平都要高。”他做到了,意味着这是可行的。

是否有可能改变唯明星是用的现状?

谈到投入,这些都是外在的条件,做了导演多年,他觉得,一部戏有大腕演员,如果故事不到位,那就没有收视,收视是零。但如果没有大腕,故事诠释得很好、接地气、亲和力都极强,这种戏没有大腕收视率照样很强。

也就是说,他个人认同一部戏有大腕更好,能保收视,各方关注度高,但归根结底最后pk的依然是作品,pk的是戏剧的角色。

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练就了一身识人的本领。“演员是一定要靠戏的,再好的演员如果戏很差,那观众就一脚踢,没人看。”无数的事实证明,有大腕演员,如果你的故事都不到位,那就没有收视,收视是零。

《继父回家》剧中的非主要演员的表演,也被观众所称道,人物形象立体、有个性

越来越多的低成本成功案例引起业内的反思,在大投资大明星的偏执中,习辛的绝活无异于为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具备一定级别的讨论会就开了数个。

提到这样的市场现状会不会因此一点点改变的问题,习辛却认为很难。

“除非体制改变。现在越来越难改变,但是不要紧,像我们这样的一批立志于去闯关的导演还是有的,我们闯的越多,他们危机感就越强,当有一天他们赔了人家赚了的时候,他就会收缩,他们一定会反思的。”

在这场以小博大的战役中胜出,不代表它会成为共性,然而“小大关系是有的,这种关系不是共性,而是慢慢以小搏大,这个小不就变成大了吗?大了再继续再大吗?所以要有这个过程。”

作为市场的试金石,导演习辛很坚定,“为什么电视台还需要花动辄几个亿去播一个无法知晓风险的大戏?市场肯定会越来越理智的。”

经此一役,习辛成了抢手导演。目前已经排了五个戏等着拍。他靠在沙发上,和老友叙着旧,话语间带着一个年轻人的桀骜不驯,“我红死了。”找他拍戏的人已经排到后年。

他也形容自己这种路数,做低成本起来,形成优良的循环,接下来可以往大了做。他认为自己现在的状态非常好,不愁吃,不愁穿,按这种状态拍下去,“不妨去拍一个一两个亿的作品”。

但日子的好过,也并没有容他有片刻松懈的机会,他经常和团队的人讲,“我们真的摔不了跟头,一摔下来,就再没有机会往上爬了。因为人生,几大段,你这个地位下到低谷,再上去,时间没有了。”

文/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