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金牌摄影潘恒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专访香港金牌摄影潘恒生

网易娱乐7月13日报道(文/老张阳汤 图/伟子)很多人也许对摄影师潘恒生的名字稍感陌生,但提起他的作品,从如雷贯耳的《大话西游》、《功夫》、《叶问2》,到被奉为文艺经典的《似水流年》、《滚滚红尘》以及《阮玲玉》,想必你就知道他在电影圈的份量了。

上周,潘恒生的名字出现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公布的2016年度新增的683名会员大名单中,华语电影人方面,导演侯孝贤、贾樟柯、王兵,摄影师鲍德熹、潘恒生、赵非等同时进入会员大名单,将会参与到未来奥斯卡的评审工作当中去。

网易娱乐就此专访了最近几年一直在北京电影学院安心教书的潘恒生,这个因为出演过周星驰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中的岳父一角而被很多观众认为是演员而非摄影师的电影界前辈(采访中潘恒生更是打趣,自己看到关于进入奥斯卡评委阵容的消息是从香港报纸上标题为“阿发的岳父真的进军奥斯卡”的报道),也与我们畅谈了自己拍电影几十年来的心得与甘苦,从为电影圈培养下一代人才,到电影摄影的技术演变,再到自己误打误撞的演员之路,以及与周星驰多年合作的印象之谈。潘恒生眼中的星爷,“他对工作要求非常严格,他是百分之百的要求,就完全要达到他的标准。要是演员达不到的时候,他会继续要求,这是他的风格,他做事的风格。他自己个人生活也是这样子,他也很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他不是,不只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

不过潘恒生也说,周星驰是个脑子比嘴巴转得更快的人,“我觉得他作为一个导演,他很细的跟演员,要求演员怎么演,怎么演,他不会,我觉得他特别不善于沟通,他不懂得,讲得很清楚。他想的,已经想到点了,可是嘴巴还没有讲出来,他认为人家知道了。这就要求合作的人就要非常的,跟他思想类似的,要明白他大概讲什么。”同时,“他是要求完美的人。有些时候就令到有些演员觉得,我演,我没有办法再演了是吧,还硬要要求,我演不出来,是不是过分了?其实可能有些演员,或者有些合作的人会这样批评他,而他从来没有辩过,他从来没有跟这些人争辩是对还是不对,从来没有的。”

采访实录

网易娱乐:您被邀请加入奥斯卡评委,是什么时候知道的?当时感受如何?

潘恒生:上周五(7月1日),早上醒来接到电邮,那个时候还不大清楚是怎么回事,还以为学校还是什么学术性的机构邀请。结果下午很多朋友、学生,都给我注解了。然后就收到朋友一些报章上的报道,然后就知道,原来是,再看看,再回看那个电邮,原来是奥斯卡委员会,邀请我参加评审,作为委员。

今年是他们多加了683位,从全世界所有各国优秀的这些电影工作者,在香港来讲就是我跟贾樟柯。贾樟柯算是在国内工作的,每一个参加者有两个片认可的,他们委员认可的。他认为这两个片,所以邀请这个工作者出任这个评委。我的电影是《功夫》跟《叶问2》。

网易娱乐:您个人觉得这是个很大的荣誉吗?

潘恒生:我被邀请以后,很多朋友就在朋友圈里祝贺我。开始我不的有什么,因为很意外,也不知道什么事,也不是我申请的,是被邀请的。从朋友祝贺里面就看到他们很高兴,预祝我也觉得这个蛮高兴。然后他们就把报章上的一些关于细节的报道,原来香港就只有两个人,我觉得当然是个荣誉了。突然间好像肩负一种任务在肩膀上一样。

网易娱乐:之后也会参与到它每一届的评审工作吗?大概具体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潘恒生:这个要看是不是连续一直在评委里面,这个要看他们大会是怎么安排。因为这个邀请的委员不同,肯定我在2016年它那个奥斯卡评审委员会那边是要参与评审的。

网易娱乐:您在美国拍戏很多年,在那边做电影摄影,跟在国内有什么区别吗?

潘恒生:其实电影工作都一样,差不多。岗位,其实他们分工都差不多的。只是我感觉,因为美国电影制度是比较严谨,他们的工作人员受训时间比较长,他们学校里面学完了之后,还要到认可的正式电影的工作里面,他们要干活大概两个电影,这种学生出来大概就是义务的,没有什么钱,就是收点车马费这样子。

两年工作期满以后他们要检查的,他们要有通告,通告上要有名字这样子。然后再之后他再升就九个月,专业的关过了,有关他挑自己喜欢的,比如说摄影、助理还是制片这样的一些工作。在九个月完成,业界里面认可你的工作流程,他们结束了,毕业了,才可以正式成为,可以申请工位,可以考取专业的电影人。也要自己一步一步去。

这个制度比较严谨,学员变成工作人员的时候,他们都是学同一个东西,所以这种制度就比较,他们比较专业,每个人都做同一个,同一个岗位,不管是什么,ABCD的人都是同一个做法,所以他们就像一个零件一样,变成整个流程是很有效率。

在我们东方目前香港也是这样,他们工作,分工是一样的,都是这种分工,可是他们教出来的,他们的从业人员,他们可能自己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还是自己方便做事情的。那就变成,有些时候这个岗位大概这个人物要离开了,不可能马上就有一个完全工作方式的人替换进去,那变成可能,那个流程会有一点,好像不那么顺畅,是这样的。其实基本上他们工作都是一样。

网易娱乐:最近几年,你没有自己参与电影的拍摄,那么近几年你主要都是忙什么工作?

潘恒生:我差不多2010年的时候就自己当了导演拍了一个片,拍了片以后,那段时间在家研发商业项目,在找资料。那个时候电影学院里面,大学里面的电影学院那个部门的主管,那个总监他就找我,碰到我的时候就说,回馈学校,回馈协会、回馈学生吧。那就回去讲课,一讲就几年了。

网易娱乐:是那种固定每周都上课?

潘恒生:是,我是一个全职的,变成一个全职的教师了。

网易娱乐:就是教电影摄影?

潘恒生:电影摄影、电影灯光这些,有些电影制作这部分。

网易娱乐:那您教了几年课下来,得到的反馈怎么样?从同学们那里的反馈?

潘恒生:因为这样子,这几年因为教书,要把沉淀下来的经验变成一种知识,变成一种方法,传授给学生们。因为学生是没有经验的,他们其实对电影行业有兴趣,他要过来学这方面。因为我们有经验的摄影师,工作流程就是这样子,坐下来想想自己的作品,以前拍的电影,社会上比较受电影界认可的,我就用我已经拍的电影,我就亲身在那个地方发生的,我记得很清楚,我有第一手的资料,那我就把那种生产制作的东西沉淀下来,给同学们讲讲那个经验,归纳出一种方法,要注意什么,以后工作的时候要怎么做,要留心什么样。

所以其实这些学生没有接触过业界的,他不知道。我是把很复杂的东西变成很简单的流程告诉他们,他们知道已经,哪一天在生产的时候,他们不会浑浑噩噩的,不知道做什么事情。因为这个行业就没有实际真的什么电影工业的,好像工业学院那样,而且老美这种,他把那个学生就训练到完全跟行业工作一样,他没有。所以这些学生没有学过,他进到这么大的一个电影制作里面,他不知道学什么。

第一他觉得他畏手畏脚的就把他炒掉了。其实他还是有能力,可能机会比较少。所以他们经过这些学习以后,比较有一个系统,起码知道现场跑来跑去是哪一个岗位的。所以他从这个岗位可能就有第二天的工作、第三天的工作,他能表现自己,他就留下来这样子。

所以我觉得这几年教这些学生,他们很多都出来开始拍短片,有些拍一些长片,他不可能一毕业就当长片的摄影师,可是他影片来了,人家有知名度以后,他们开始从做助理变成一个摄影师,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比较小规模的电影也很多,所以他们这些电影可能资源不够,不是很充裕,可能钱只够请一些年轻的摄影师,所以年轻人就很有机会拍一些,从短片,突然被欣赏被看到的时候,以后就变成那种比较小资本的大片,都有。

网易娱乐:您觉得在电影的摄影上,可能想要成才的话,更多的是靠天分强还是要后天的努力比较重要?

潘恒生:我觉得在这个命题里面,在我们那个年代,虽然我那时候是学电影,是电影系毕业的,电影系其实是不很完整传授业界里面很多创作的方式、流程这种,都是很基本的如何拍摄电影的方法。

我觉得这个行业里面,不管那个规模多大多小,其实做一个制作是很贵的,很多人在里面工作,合作性很强。要是他们,像现在很多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香港都有电影学院,学生出来他们大概知道流程了,可是他们的经验是需要建立起来的。经验建立起来其实要靠个人的工作态度,这种态度是你要很勤奋,在很多情况要学东西,一边学一边做,适当的时候要创意,因为工作是很紧密的,每秒钟都要懂的,没有人在现场解释给你听,你不能这样,你就是从旁边在学,学经验很重要。

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他必须个人的能力很高,吸收能力很高、兴趣很高。他有基本技术,把经验结合起来,他可能就有机会再发展下去。所以这一发展下去,还是要讲这个人在工作里面的人员,有没有人脉。这方面涉及机会的问题。机会好像有点不是能预估的,好像我们讲命运一样。

所以这个行业其实是你要有基本的技巧、技术,你要非常勤奋,有往上发展的心,对电影要比较热爱,自己要很有点子,关于电影故事,怎么发挥,怎么讲,社会上有没有题材,背景故事你要怎么拍出来,一分一秒这种状态里面,你要再看有没有机会,你要这样子。我觉得这个行业是这样子。

网易娱乐:大家也都说,觉得好像拍电影跟拍电视差别还是挺大的。大家也都觉得电影的画面可能比电视的画面更有质感的感觉。想知道拍电影的时候,它在画面上确实有它的电影的思维在是不是?就是区别于电视的这种感觉?

潘恒生:我觉得电影是电影,因为现在电视电影,微电影,网络电影,网络剧,这种都是媒体的不同平台展示故事的方法或者平台。这样说吧,我们电影是在电影院里面看的,主要是在电影院里面看,电影院是一个黑漆漆的地方,银幕很大,它是个两维,主要是两维的银幕。其实我们的世界是三维的,在三维里面。现在我们当然有3D的电影,可是大部分的电影就是两维,就是从一个银幕里面看一个故事。所以观众第一他就在一个很沉默、很黑的环境,看一个很大的屏幕的时候,他视觉的感受还有听觉的感受就非常的敏感跟接受的。

我们作为电影工作者,必须要从两维的银幕里面怎么讲一个三维的故事。这是拍电影手法的不同,要在一个很宁静的地方,很大的银幕,把观众带进去那个世界里面,这个是电影工作者,包括导演、摄影、灯光、声效,所有这种结合起来的,让观众投入他们三维立体的故事里面,这是电影的手法要注意的。

可是电视,现在电视屏幕也很大了,50寸、60寸的都有。普通的家庭里面,它不是一个黑漆漆的环境,不是全黑的环境,它有生活在活动的,还有周期性,你适量的还是要有灯,要有窗户,要有光线。所以它不是在一个绝对黑的环境里面,是一个平台在讲故事。电视很多骚扰,比如广告啊,突然见有人过来跟他聊天,很多骚扰,所以电视里的故事,不是在观众很集中注意力的看着这个故事。所以我们真对这种环境,就是观众在这个环境里面接受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们有些人不懂的处理。

要是在好像电影这边,电视也是两维,你要把两维的变成三维,它的三维,其实那个电视机很小,其实看不出分别。所以很多电视因为那个流程,它必须要看很多演员的大头特效,是因为这个电视这么小你还放远景,也不知道是谁在讲话,也不知道谁在演。所以电视剧是差不多是这种,很多特写的平台。由演员去用对白讲故事的,不适用剧情的画面变化讲故事,因为观众没有,很难注意到,不同于电影,这是一个不同的平台。

从不同的平台来讲,我们看现在的网络电影,网络剧,还是网络大电影,不管什么名气,它大部分是在手机平台里面看的,这个平台是流动的,光线就不同,不管是在室外还是在地铁里面,还是在户外,光线完全是变动的。所以那种平台讲故事,由电视机这么大的,变成一个小的,还是要关注在移动里面它的东西。那种影像的处理又要注意有不同了。除了很多特写以外,我觉得是应该有很多吸引观众的一种构图、颜色,还有演员们的剪接的一种魅力。这样就变成哪一种也要注意。

所以这样说就是不同平台的处理,同一个故事,也有不同处理的手法,这个是专业的行业的人应该了解,可以互相变化的,要注意的。

网易娱乐:也跟您聊聊您个人在电影拍摄上的风格。您的作品风格还是挺多的,可能早期您比较拍那种偏向文艺的作品多一些,后来九十年代以后又拍了很多商业片,包括您刚才说的《功夫》这一类的作品。您自己怎么定义您这种,可能范围特别宽的这种风格呢?

潘恒生:关于这个问题,因为电影我从九十年代,八十年代开始在电影刚刚在香港非常蓬勃,在九十年代,一直到2000年的时候,大部分都是跟很多国外的合作。在这个流程里面,我觉得几乎我在同香港新主流、新浪潮他们…

网易娱乐:八十年代初的。

潘恒生:八十年代初独立制作差不多一同成长。这个成长过程,有幸那个年代很多不同类型,很多不同题材的电影发生,我很多类型都参与过。早期的从文艺片的那种手法进去,也算是有点好评吧,直到《滚滚红尘》也是一个,在业界拿了奖,所以在肯定这个地位吧。

后来就变成很多,因为香港的电影也是动作比较出名,动作好像市场比较广,能卖,还有很多不同派别的武术的处理,我跟着武术指导每一个都有合作过,所以风格,他们都有从,差不多拍一个片就能学到一点东西,就知道他们的分别。有机会掌握不同的武术理论拍摄的,有不同,因为摄影机要捕捉这种动作的,因为每一个武术指导的动作设计都有他们的风格,所以你要把他们的风格拍在镜头里面,需要一种经验跟处理。我有这个记会跟他们合作过,就都学了这个东西。

因为我的影龄比较厂,就可以从事不同商业类型的片,每一个片他们资金投入也比较大,比较有名,拍出来还是也认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在这个时间里面,文艺片、武打片,不同的类型片都可以掌控。那就变成多类型片吧。至于我的风格,是没有特别个人的风格去连续、连贯的表现在每一个电影里面。其实我没一个电影拿到剧本,跟导演聊,既聊剧本,也要看景,也要研究这个拍法,都是根据那个故事,独到的故事研究而设计出来的。基本上每个电影其实都有它故事的需要,我认为摄影里面要更为彰显那个故事。

有一些人跟我讨论过就说你的风格是什么,开始的时候我是觉得,我是很注意每个电影的处理,所以没有特别我应该怎么样,在电影里面应该这样表现我摄影的东西,我没有。可是有一点,有一个朋友,也是一个好朋友,他说有风格,我说举例呀,你怎么知道,你怎么知道我有风格?他说你的片子我一看就知道是你拍的?我说怎么知道?他说就是一看到那个片子,你的片子很多移动的镜头。

我是很喜欢镜头在动,移动,是有理由的,刚才讲,其实因为我们看电影是两维的,一个屏幕、平面的。怎么把观众带到那个故事里面,感受这个影响呈现的故事?必须要用移动的视点,而视点移动它就跑去,两维变成三维的世界,使用轨道跟机器升降移动带进去。所以我特别喜欢这种移动。可能每个戏,不管它的颜色,什么大小、构图不同的要求,可是这种移动的,我因为喜欢,就是讲故事的时候,就是一个镜头人在走,我就不会这样,当时镜头不动,让他走,还是不停的摇这个景头,我可能要轨道跟,从这个视点逼近那个视点。

还是这种技巧,技术上的处理,其实没有特别,特意改动这个故事。就是说这种移动不影响整个故事的,还是帮助它讲故事的,而且不会让观众觉得,哎,为什么镜头在动,它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我们不管构图、拍每一个镜头,其实都是服务那个故事,现在讲的,是不是一个特写、是不是一个全景,是不是这个故事从这个特写里面,是不是带到另一个全景里面,是下一个发展。这个是不是用移动镜头去处理,还是用卡对镜头,这个都是要细抠,都要跟导演商量的,而不能自己乱定的。

网易娱乐:您也是从九十年代到之后一直在拍武打片,后来也有了很多特效的加入。这对武打片的拍摄,对您摄影来说,有没有什么改变,在拍摄上?

潘恒生:其实这种…

网易娱乐:比如说您拍《功夫》,跟您一起拍成龙的那些电影,它是有一些区别的吧?

潘恒生:对。拍摄方面,现在拍的动作,还是一些不可能发生的情景,现在都是用这种电脑特效来处理。电脑特效,我们开始拍的时候,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是没有电脑特效的,有电脑特效,但是很贵,它是由底片那边做特效的,所以我们在那个年代,拍动作片、爆破,就真的爆破,就是安全要注意,动作什么的都钢丝吊来吊去的。那个钢丝吊来吊去要观众看不出钢丝来,要看出钢丝来就不真实嘛。这个拍不出钢丝来是摄影师的责任的,摄影师怎么可以拍动作片,是他懂,怎么把这些东西,用什么方法隐藏起来,看不到,观众看不到。

网易娱乐:对,是不能修的。

潘恒生:因为修很贵的,在底片修不可能,所以他就找一些能拍的动作片的设计,因为他们都懂一点小妙招,就把这个钢丝用什么方法隐藏,比方说灯光的处理,还是要环境放点烟,还是背景的隐藏这种方法。把钢丝隐藏,这个是摄影师要做的工作。

从那个年代发展到电脑特技的年代,因为电脑发展了,有特技就改过来了,以前就是钢丝很细的,看不出,现在的钢丝很粗的,后期要把它抹掉的,要是很细找不到,那个很麻烦,就变成另外一块了。这样摄影师再不需要用方法去把这个钢丝隐藏了,反而还要用方法把那个钢丝彰显,突出来,让后期可以很清楚的把它去掉,所以反过来了。

这种电脑特技,作为摄影师,电影工作者,他必须要知道这种电脑特效的变化,还有更新。他做到什么东西,他能做到什么程度。你要在镜头实拍的时候,你怎么配合。这种(30:29)老美的,因为老美电脑特级比较发达,我们看,就看,他们也有这种花絮,你看看花絮,哦,原来是这样处理,举一反三嘛。你学了这样东西,在你拍的动作片里面能不能尝试这个东西,在那个情况下要尝试。

举个例子,比如说《功夫》里面有个镜头,是梁小龙不是有个功夫,蛤蟆功嘛,周星驰被打后不是一直在那个店,不同的店铺里面,他就像炮弹一样穿过每一个店铺,到这个走廊的最后。

网易娱乐:对。

潘恒生:那个时候,我们在八十年代拍这种电影,也是有这种电影,有这种拍法的,都可以拍的。那怎么拍?他是把每一个铺,每一个店,都先钻一个洞,然后用钢丝把那个人拉起来,能不能过,能过了,试的时候能过了,钢丝拉到起点,你要把每一个洞都补上,然后再实拍的时候就拍,然后开始就拉,然后再穿过每一个洞到最后。这些东西都可以实拍的。那个时候我们就放一个长的轨道,大概150米这样的长轨,然后几个这样的,八十年代演戏要一个长轨这样拍。

可是八十年代拍这种镜头,我们灯光打好了,摄影就,试好了,这个灯还没补上的时候,试好了,轨道都试好了,我们就等,等武术组把那个洞填起来,要花点时间,道具,很麻烦。肯定这个镜头,一拉,就跟之前没有补上洞的,完成的速度稍有不同,又补,又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快点慢点。肯定这种情况到,可能从第一个洞能过,第二洞能过,第三个洞就堵住了,堵住了再重来。就拍这一个镜头。

网易娱乐:就一遍一遍的。

潘恒生:就拍这个镜头,一天只能拍一个镜头。可是我们拍《功夫》的时候,那其实它起点就一冲,最后轨道这样过的时候,是没人的,是CG做的,洞也不用挖,然后直接回到最后,停机,人再放在最后的位置再演这样子,需要轨道拍好,需要拍15分钟就可以搞定了。这种比较,这种实际出来银幕是一样的,对观众效果是一样的。可是那个制作的流程就完全是,一点跟15分钟的分别。

所以现在的武打片,你必须要知道,那个动作,在现场做的动作,跟特效的延续,中间需要什么补充的,需要什么注意的,这些技巧、技术上的一种需要。特效这种动作现在就比较简单,就是说你怎么想象出来的东西都可以用特效做出来。可是你要做这个东西,反而就变成前期的工作,跟后期的工作很繁重,很长,现场的很快。

可是这个,我们拍电影现场很多人,所以对资源特别消耗,前期的可能几个主创人员,后期可能那个电脑一帮人在那边做。现在这种拍电影,完全这个资源分配改了很多了,技术人员跟艺术工作者还是要配合,有多少技术在幕后,有多大的艺术在幕前,是这样的。

网易娱乐:您说现在可能拍电影,就是更便捷,但是可能现在拍一个电影怎么也还是要几个月,过去可能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可能也就很快,一周就可以拍出来一部电影,您个人参与的经验来看,过去怎么能拍的那么快呢?这个量产的那么大那个时候?

潘恒生:我们那个时候电影是90分钟,大概银幕出来是90分钟、100分钟的东西,然后它每一天都要拍多场,肯定要看那个电影的题材。比如说动作片的,可能5分钟、10分钟的动作片,可能要拍一个星期,因为动作要连贯,动作要接下来,要有爆破有什么东西,要流程比较长的。文戏可能就快很多,文戏只要室内活动的,它不需要太大的关系影响其他的,它也很快。

从以前的那种拍戏的方法,它通常就是放在实拍的,就是开机到关机的那段时间,实拍的那段时间,那个时候就比较要,因为很多,比如这个动作,它完全是现场做的,它就需要长一点。文戏有个计算出来就不会太长。所以大概以前拍的是三个月周期,大概一百天的周期。一百天一天拍1分钟,当然还有休息的时间,那就1分多点的东西,很轻松的。要看这个景要转的时候是不是很远,那就要预算。

现在拍,可能现在开机、关机不会那么长,因为很多是变成后期那边处理。后期处理,整个电影制作周期,以前可能很短,现在很长,因为后面电脑需要很多时间做。要是一个电脑特技片,它大概起码要九个月到一年的制作期。文戏的,大概只有一个月、两个月左右的周期。里面大概,你看这个多大的一个片,可能是二十几天,可能是三十几天,最多是四十天的文戏。打的戏可能就一倍这样子。

所以没有说是应该多长,还是以前是不是拍的特别短,还是周期特别短,现在周期是不是很长,是看你的题材跟资源。现在也是拍片很快的,有些很短时间的。我最快的拍一个片是14天就拍完了。我们中间有休息时间的,香港拍电影也不是七天一周,不是,是六天吧,有些时候中间可能休息三天再准备,然后再拍这样子。不一定一段时间。

可是老美就不同,老美通常就是十二小时一天,要是大部分大公司的片,主流的就五天一周,那些独立制片的六天,没有人去拍的,他们肯定要休息的,他们很多人保护的工作制度。

网易娱乐:就是到点一定下班,不会像,可能还要通宵、加班拍的这种很少吧?

潘恒生:它可以通宵,可以加班,付钱就行。你怎么算出来,它保证认的自由,人的休息作息时间。还有就是他们要超时的时候要花钱。所以他们情愿在安排工作上比较小心一点,变成前期做的非常仔细,每一天拍多少镜头,完全掌控。所以他们其实拍,他们的流程很清楚,他拍的很快的。没拍之前他全都预算出来了。

我们有些时候,八十年代还是九十年代,很多时候都超支了,超支这些工作人员还是主创人员,比较要要求,要加班,加时,变成资金流失很多。结果那个资金拍的时候不知道,结果在结算的时候发现超支很多,那个老板就很惨。

现在拍电影就不是这样了,他必须要把前期里面计算每一天用多少钱,还有意外的预算,可是不能超很多的,没有10%,大概5%、7%的这种,就是意外预算,就是天灾呀什么东西,他有一点钱能弥补这种损失。可是超过这种损失,老外就不行的,没有付钱,不可以,没有人能负责这个东西,所以他们很小心这个东西。

现在香港好一点,中国预算是蛮紧的,可是因为现在中国市场很大,能赚很多钱,那个老板要是这个片能赚,现在花多少无所谓。其实现在有些中国剧组七天不停的拍,拍完,工作人员累,可是一直拍,他们就没有预算,永远累的时候,大概整个工作的效率就减慢了,其实影响资金的浪费。

网易娱乐:潘老师,您也是这么多年跟很多香港的那些大导演都有一起拍过片,就想知道您的经验里面,哪个导演在片场是对镜头要求最严,或者比较苛刻的在这方面?

潘恒生:跟很多导演合作过,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拍戏的方式。作为摄影师要跟这么多人合作,你要适应能力很强,你要配合他们。因为其实这是导演的故事,不是你的故事,你不能把导演的岗位变成你的岗位,你要拍一个东西让他不满意,这个不行。我们知道,我们很尊重我们的工作流程,尊重每一个专业工作人员的岗位。

关于导演,我觉得我在年轻的时候就碰到一个广告的导演,那个广告导演其实在电影也拍了很多片,拍的时候差不多,因为他本身是一个英国籍的人,是中国人,可是他讲英文,他的脑筋想法是走欧美的那种手法,处理电影的手法。因为他是广告的导演,所以他的广告特别要求那个画面要讲什么,一个广告的画面,它一秒里面一个画面要讲很多东西的,讲东西的时候要观众吸收这里面的内容。

所以我们跟他拍的时候,年轻的时候去拍一个电影就很累,因为我拍电影之前其实在电视台工作了差不多七八年的时间,所以我有很多拍戏的经验,不管哪个地方,哪一种题材纯文学的、戏剧的、教育的、访问的,每天就是这个事情。所以我就拍摄的经验里面是很多资料,经验很多。可是我拍这个电影的时候,碰到这么严谨的导演,因为他生活在广告摄影的世界里面,他觉得这种摄影里面必须要达到、达标,必须要达到广告画面很漂亮、很突出,要故事性,这个要求很特别。因为他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

我出来是一个电视的,那时候是一个电视台工作经验很多,可是还是没有刚才我讲的那个平台,这种专业的平台,年轻也没有经验,所以那个电影他就非常的困难,要我想怎么拍,每个镜头应该怎么处理。我设计以后,他老是否定我,把这个东西再改。从这个方面当前很难受的,是因为我在工作,我在拍电影,你觉得需要我这个技术,我来帮你拍,然后你觉得我技术不够,可以换我,你不能这样侮辱我,这样强迫我。

那个时候年轻,不懂。后来一直从那个电影以后,我就变成觉得那个导演真的,心里很难有脾气跟那个导演。因为在影响上这么多要求的导演,他要我注意倒在以后的工作里面,都会对这个画面是不是很清楚这样一个主题,是不是特别要特别的构图,是不是要均衡的影像这样。这个要求是每一个摄影师需要具备的,可是经过一个很严苛的一个电影的训练,那我那时候就成长,就好像这个窍门打开,我能升了这样子。

网易娱乐:对你来说,可能大家比较熟知的那些作品,比如说《似水流年》再到《阮玲玉》这些,你在创作这一类的作品,可能对风格要求比较强的作品上,可能会不会花的力气比那些商业片要多很多?

潘恒生:我觉得这种比较艺术性强的,还是要要求完美多一点的文艺片。其实也需要所有的工作人员,第一对剧本非常了解,对这些演员的感觉,你把演员那个造型、那个演戏,因为导演是有一些要求的,那个时候还是没有电视监视器的,导演跟你讲,然后你在画面里构图,你给他看一看,至于开拍的时候,你机器运动的时候,导演没有办法知道。

网易娱乐:他看不到的?

潘恒生:看不到的,他很信任你,你必须要投入这个故事,你觉得了解导演的要求,还是演员的那个表达方式,还是演员在这个美术的环境里面怎么走动,要演什么戏,再培养灯光、摄影、运动,去讲故事。

网易娱乐:所以您那时候应该就是很经常跟演员来做互动比较多一点是不是?

潘恒生:对,这个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打光的问题。演员打光,不能把演员放在那打光,因为演员要休息,要准备演出下一场戏,不能消耗。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光替,没有替身打光的,打光都是工作人员去打光,工作人员位置从那边过来,走到这边,工作人员走到这边,然后灯光师看到这边,就把这个位置放灯。

网易娱乐:先走一遍戏?

潘恒生:演员是先走一遍戏是肯定的。演员走一遍戏之后他走了位置,演员就休息了,不能叫演员,这边叫演员打光,这边再叫演员过来打光,本身消耗他的体力。所以通常我们的工作人员过来打。工作人员是技术输出的人,他不会投入到故事里面,所以他也不会演的,所以他只是站在那边。结果演员出来的时候,他演,他低着头在演,演到这边往后看的,完全那个灯就用不着了。

演员演的时候,哎,导演,等等,我要调个光,所有的人觉得不专业,你刚才不是打光了吗?给了你时间打光,你又再打?因为这个是问题,通常都会遇到很多的争议。那变成,我注意,就开始注意,后来注意到了,因为我摄影师,作为一个摄影师,他对故事比较熟悉,所以这个演员走位置,他大概怎么演你就知道,他走出来肯定低头了,如果看过他表演的时候就这样子,比如他可能这样,可能这样可能这样,都是不同的,所以摄影,我那时候就,我走一个位置,我说这边灯怎么打,因为看到这样子,这里不个灯,因为看不到。

你要到那边往高看,那个灯不能直接打,我在演的时候,后来习惯了,习惯演一下打灯。导演那个时候有监视器了,就看到我在演了,他以为怎么演,哎,要演戏,不要演戏这样子,我说不演戏,我走位置打灯。然后导演说,演得不错,找我演一个角色。

网易娱乐:所以就开始演了?

潘恒生:不是我开始演戏,是导演要求我客串一个角色,客串这个、客串那个,变成很多时候变成一个绿叶。

网易娱乐:最早从八十年代就开始客串了?

潘恒生:最初客串,主要,比较…

网易娱乐:哪个导演发现你这个天赋的?

潘恒生:很多导演发现的。发现以后就用我的是杜琪峰吗,他拍…

网易娱乐:哪个片?

潘恒生:周星驰的济公,那个济公不是我饰演的,是另外人饰演,他找我来演周星驰的师傅一点的角色。后来的片子陆陆续续也演点没有庙祝啊。

网易娱乐:好像就是周星驰的电影里面偏多。

潘恒生:其他的制片也演,演法官啊,演演岳父,因为周星驰演个岳父,也找我演岳父,就是很小的角色。可是无所谓啦,都是朋友,帮帮忙一样的。然后变成有些时候在街道上,人家认出我的时候,都是因为老是在电视上看到我的角色。其实他们很少人知道我是电影的摄影师,他反而觉得这是个跑龙套的演员嘛。

网易娱乐:您自己也挺享受做演员这部分的?就是拍戏的感觉?从幕后转到幕前,您自己享受做演员的这个身份吗?

潘恒生:其实我没有特别享受这个东西,因为电影,我不管做摄影师、导演,都很享受,这是个工作。这个工作是能把你想的东西,你要表现出来,最后在银幕上人家肯定的。这个东西是肯定这样子。我没有特别因为我享受做演员,然后就演出来。

其实演员这个东西是工作的一部分,我只是做好这个故事里面,他需要我怎么演,我怎么演绎这个角色去演出来,我没有说我刻意要找一个,我演员的形象,还是那个表现这样的,没有。我都是根据故事讲的。所以主要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性格嘛,就是人家看你是什么样子。我不管哪个戏,其实都有一点统一的性格,观众就变成觉得我是个跑龙套的。

网易娱乐:您觉得最经典的应该还是阿发岳父那个角色是不是?

潘恒生:阿发岳父是因为周星驰教我演爬到饭桌上面跟人家讲,我看到他跑到那个妓院里头,然后周星驰说你能不能这样演啊,就爬上去,我说无所谓呀,我应该怎么演?我没有特别抗拒这种夸张的演技。因为你想我怎么演,那我演了,他就问,你能不能这样子,能不能?能啊,你希望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演。结果这个比较夸张的手法,就变成…

网易娱乐:对,包括台词大家也都一直记得。

潘恒生:对,很简单的台词,大家也记得这个。所以也通过一些陌生的朋友,说哎,我昨天看过你呀。哪里?在电视里面。我说什么电影?阿发岳父。可是那个时候好像样子比你年轻,我说那是二十年前的事情,难道不能年轻嘛?有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嘛,我没有刻意设计那个角色。

可是有些时候,比如说阿发岳父有比较强烈的,演的成分比较多的那个设计。比如说拿奖的那个片,那一段,他们说潘生你拿过奖嘛,你怎么演?我说台上拿奖的时候,很平淡的,没有什么激动,因为我觉得做完了工作了,那个东西交给公司、交给导演,其他所有的认可的,不认可的,还是过去了,那些已经发生了。你现在认可我也是工作,也是那样的表现,你不认可,我也交出来完全是一样的,没有别的多余的东西。为什么要特别高兴?不知道。

当然拿奖的时候通常都是跟这次接受评委邀请一样,我第一次拿奖感觉很平淡的,就是看到家人朋友很高兴,周围的人很高兴,那我觉得哎,原来拿奖还是有这个作用。你是工作肯定的部分,但是额外的奖赏也令家人高兴的,这个很值得。

所以那时候,第一次拿奖是个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导演压迫的很辛苦的,剪辑拍完了之后,从来没有发行过。他拿奖的时候很意外,天上掉下来的东西,好像不像你应该有的东西。家人很高兴,朋友很高兴,特别是父母很高兴。可是父母为什么高兴?因为他的朋友很久没有跟他联系的朋友打电话过来,恭喜他,恭贺他。然后觉得原来他,所有的父母都会很骄傲他的儿女,不管他有没有成就,他都会觉得儿女就,哎呀人渣、垃圾,没有这样子嘛。

可是突然见,他的朋友肯定他的子女,那我觉得哎,这个奖还是有这个作用。我们中国人以前一句老话,就是我们要扬名声,显父母。不是显自己,不是你看,我多厉害。扬名声是个责任,他必须要努力的做一些事情,把自己的名声让人家知道,因为要对父母孝顺的表现。我突然见明白。

所以我们中国人的老话还是有道理在里面,现在就是这样子。我们要成功,不是因为我们多伟大,要表现伟大,是表现我们父母,还给父母一个,他们养育我们,就是父母没有把我们白生出来这样子。要是每个人是这样子,那个社会就很正面的,每个人都很努力,就不是为自己个人奋斗,而是为家族、为朋友,他们没有白认你这个朋友,白送这个机遇这样子。

网易娱乐:潘老师,您跟周星驰拍过那么多戏,他在片场做导演的话,就是那种要求非常严的人是不是,他在片场?

潘恒生:我是从拍片里面比较认识他。我觉得他对工作要求非常严格,他是百分之百的要求,就完全要达到他的标准。要是演员达不到的时候,他会继续要求,这是他的风格,他做事的风格。他自己个人生活也是这样子,他也很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他不是,不只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

网易娱乐:他私底下也会跟大家经常,做朋友啊,或者说打成一片那种嘛?

潘恒生:我觉得他作为一个导演,他很细的跟演员,要求演员怎么演,怎么演,他不会,我觉得他特别不善于沟通,他不懂得,讲得很清楚。是因为他,其实他是感觉,这个应该是这样子啊,应该这样子啊。所以他特别,演员的时候,他特别挑这种人物是不是他想象的,就是故事里面的人物。所以看他故事里面很多人物都很有趣,个性很强,很特别,就是周星驰这个人本身很有趣,他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的不同。

不同的特色的就是他故事里面的人物的设计,所以他很放手这些人在演,怎么演,可是他会要求这个节奏,他很知道这个节奏,可能他是演员出身嘛,讲话、眼神、姿态、语言,这种节奏,他不能让这个人一句话讲很长很长,没意义,他会剪掉。他会讲,每一个字很清楚,不管形象的处理,讲这个话的模式,这个人应该怎么表演,他要求很细,务必把这个东西不要浪费。

所以你看他的电影,每一句说的话很容易记得是怎么讲,然后那个表情特别表现出来,因为他在现场就把这些全过滤了,他不能让这个演员,只想演一点,可是很长时间大不出来,他不可以。所以他在现场可能很要求。可是演员达到他要求的时候,他就马上可以了,他没有特别来一种,我们在片场里面尝试很多没有经验的导演就说,拍完一条,我们再来一条保险吧,就很,保险就是因为我们拍菲林的时候,很多意外,可能很多意外会出现,你不知道的。所以保险是什么?万一这条可以的时候,还不可以出问题,还有一条保住这样子。

他拍不是说保险哪一条,他绝对是这一条不可以,再来一条吧,不好,再来一条。可能他没有说这个好处,不好在哪里,反正他觉得有点不好,再重来吧。演员不知道要求是什么,那就继续演吧,演吧,要很明显的要改善的,他会说,这里不要用啊,这种,不要啊,只是讲好了,他会这样子,可是他其实很多演员的空间。

网易娱乐:就是话不多是不是?

潘恒生:他不多话的,我感觉他是,自己感觉应该是不是应该这样做,他没有像很多很理智的一种分析,然后解释。有段时间我觉得是,可能他那个想法比他的嘴巴讲出来的话更快,所以他想到这个,还没…

网易娱乐:想的比较远?

潘恒生:对,可能吧,可能吧,这个没有证实,我想,因为我想,他想的,已经想到点了,可是嘴巴还没有讲出来,他认为人家知道了。要求这样子,那合作的人就要非常的,跟他思想类似的,要明白他大概讲什么,他表演出来给他看看,然后他会在表演里面调这样子。我觉得他这样不是苛刻,他是要求完美的人。有些时候就令到有些演员觉得,我演,我没有办法再演了是吧,还硬要要求,我演不出来,是不是过分了?其实可能有些演员,或者有些合作的人会这样批评他,而他从来没有辨过,他从来没有跟这些人争辩是对还是不对,从来没有的。所以他是,我觉得他是演了,可以了,他就没有问题,没有老是记住,哎呀你曾经怎么怎么样。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很怕那种情况,来一次就是因为这样拍很多,就把这个时间消耗,发生什么问题,老是这种,他没有,他什么都没有讲,他以前什么什么,哎,那个人怎么怎么,绝对没有在任何人面前批评人家。我跟他在现场的时候没有听过,没有看到。

网易娱乐:最后一个问题,您也是从八十年代,等于香港电影最辉煌的那个阶段您也经历过,到现在可能后来慢慢的有一些滑落,从您个人在香港电影这么久的经验来说,您觉得可能香港电影的未来怎么样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您个人怎么看?

潘恒生:我觉得每个地方有个生命周期,每个地方有。国家、地域还是这个地球南北,都有差不多的一个生命周期。作为电影来讲,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刚刚是香港电影生命周期最旺盛的时候,是因为那个市场不但是香港,还有东南亚,甚至全世界都有卖到,所以它比较商业决定这个行业能不能再继续发展。现在我们这个地球都很,以前地球去哪个地方要签证什么东西,很多手续,很多步骤。现在容易了,就走了。

这个市场突然间也很大,也很封闭,因为每个市场有自己的东西。还是电影是娱乐的一个主要的环节,现在娱乐这么多,不同的方式的娱乐。一个人,你工余时间有多少,能在娱乐里面很多选择,电影不是独树一帜的东西,这个决定那个环境,那个市场变得萎缩了。

还有就是以前在东南亚所有的都买香港的电影,他们东南亚现在有自己,不管是娱乐,不同的选择,他有自己的电影。那变成电影市场可能明显萎缩了,萎缩以后就没有像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那时候我们都拍大的片子,那时候2000万的片子的制作,2000万、4000万的都有,普通的起码都要700万、800万的制作。现在的制作,当然那个时候不是很成熟,很多浪费。现在的制作也是700万、800万,也有一两千万,当然也有一个亿、两个亿,这不在香港发生,都是中国发生。

因为中国市场那么大,它已经开放了,很大,一直在生长,所以它的电影市场现在来讲还是有增长的空间。人多,新的设备,在电影院变成一种享受,不是单纯去看一个电影,吸取一种资料,它是变成一种家庭的跟朋友之间的一种…

网易娱乐:就是消遣?

潘恒生:消遣,一个人联系的一种关系,就变成好像六十年代、五十年代,电影就是这种,这样,是吗。香港很多以前的懂得,有经验的电影工作者跑到中国,因为他懂,所以很多资金一方面可以协助这种成长,还是可以提供技术的建议这样子。

我觉得香港电影好像突然一个光环就没有了,放在中国来。其实我在,因为这几年在教书,其实突然间电影的故事内容,不但在电影屏幕里面发生,不但在电视机里面发生,现在在很多手机平台也在,它需要大量的资料,大量的故事,变化年轻人很多机会推人。

因为年轻人他没有经验,可是他技术不难掌控,现在技术很容易掌控的。他很多不同的理想、念头、故事这种。因为手机平台在互联网里面是同时间发生的,那个市场就变成,世界那么大。当然你这个题材能不能跑到世界上是一个问题,你去看你的能力在哪儿,能力问题。可是这是可能的。平台突然间很大。

那变成年轻人不是突然见很多机会吗?那个机会不一定好像我们那个时候,认可以后,它有固定的请你去拍片,请你,有固定的收入,你变成一个很好、很稳定的职业,它是不稳定的。可是他可以展示这个才华,从一个影像的才华,跳到什么行业里面,你不知道的。主要是说,机会从一个很大的东西,变成一个很零碎的,不同的机会,都放到这种年轻人接触的平台。

其实从这里开始,这些年轻人继续在这各平台里面训练,有一天他变成可以,用他的题材变成一个大的电影。这种种子还在不断的种,在这里面不断地散发。其实未来我觉得电影不局限在一个区位,没有说香港的电影,中国的电影,美国的电影,电影就是电影,它能全世界走的。

所以我觉得年轻人,那些电影工作者,他要知道如何把他的技术性,讲故事的方法,想的方法掌控好,然后就容纳所有世界各地的人,地球就住的人嘛,人是主人,人里面有什么共同性,把这共通的地方,变成地方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世界的共通性,有人类的共通性,所以这个故事能跑到世界各地,能在地球上跑。

那就变成市场突然见很大,所以我觉得这就不管是香港还是其他世界各地,未来的三十年就是你们年轻人的世界,你们是主人翁嘛,所以你们很多机会的,每一代人都有他的机会。可是他们讲的不是,他特色是有时代的特色,年轻人的喜好,一些年轻人的语言,新的一种构思,新的方法。完全不会变的,就是人需要的东西,尤其是电影,我觉得是这种影像的东西,它不单是它里面是要感动人,里面唯一相同的,人类的一种心态,一种心动。

这种心动是会把人唤醒的,方向错了唤醒,把人类一帮人连起来,继续更上一层楼,把人类的长处,人的这种好的特性往前推。我觉得这种才是电影,才是影像最后的那种责任。它不但是一个娱乐,娱乐只是一个表面,肯定有的,引起观众兴趣,关心,还是要把观众那边达到一种感动,多方面的感动。感动就是观众里面不同观众,大众里面缺乏的东西,弥补他的缺乏,这是我觉得这是影像不管是什么类型,电视的、电影的、手机的,微电影,什么短片,这个是没变的,不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