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网百万稿费活动投稿,作者 Solitary Wayfarer,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哪怕是不怎么玩游戏的人,都会知道当下最火热的游戏是《Pokemon GO》(精灵宝可梦GO)——一款目前的装机总量已经超过了1亿次,尤其在安卓系统仅用19天便创下5000万次下载量新纪录的游戏。甚至是在央视、报纸,以及一些娱乐圈、足球圈的资讯App内,都能时不时看到名人们“沉溺”于它的新闻。甚至于,就连参加奥运会的各国健儿们都在Twitter上密集吐槽,巴西奥运村无法玩《Pokemon GO》。

而在上周的ChinaJoy上,也正是因为《Pokemon GO》的兴起,让AR技术的展台们也能一举从“茫茫多”的VR展台中脱颖而出,同样吸引不少玩家和业内人士的关注。相比于年初《皇室战争》对原生玩家群体的吸引,如今的《Pokemon GO》才是真正的全民级游戏,它大量吸引了那些原本不怎么接触游戏的群体,也产生了更多的话题与社会关注度。

各大网站、媒体早已对《Pokemon GO》的玩法、成功学等做了无数分析,而在本期的《手游深八度》,我们则带大家走近游戏背后所发生的开发故事……

“史前文明”:

关于《Ingress》乃至它的前身

我们的故事并不是从许多人都知道的2014年愚人节说起。而是要把日历再往前翻到2010年。

这一年,一家小型的开发商在旧金山成立。他们淘金时代前往旧金山的一艘捕鲸船的名字“Niantic”命名,公司Logo上的热气球则象征了探索和无穷的想象力。

这样的创业开发公司在美国硅谷乃至世界比比皆是,不过这家公司却是大有来头。它的前身是Keyhole——一家成立于2001年的、三年后被谷歌以3500万美元收购的小企业。

谷歌之所以投下资金,主要是看中了Keyhole在卫星影像领域的旗舰级产品——Earth Viewer,后来这款软件更名为“Google Earth”,而Keyhole的诸多技术也被应用在谷歌地图等利用。

在Keyhole被谷歌收购的数年,John Hanke这个德州小镇出身的前老板为谷歌担任了五年的产品管理副总裁,最终按捺不住重新回到了开发的一线,重拾自己地图和空间软件开发的老本行。他接受谷歌的资助内部创业,成立了Niantic。

Niantic成立之初并没有第一时间投身游戏产业。经历了接近两年的研发后,他们在2012年发行了第一款应用程序《Field Trip》,一款基于谷歌地图和增强现实技术(AR),引领人们去寻找世界上酷炫、隐秘且独一无二事物的导览软件,这款软件仅仅在安卓系统上发行,也并未造成很大的回响,不过它的开发并非没有意义,最近为我们熟知的Pokemon便是以此为技术基础发展而来。

与Pokemon的初次结缘:

源自于对方高层对《Ingress》的喜爱

然而就当时而言,Niantic纵然是谷歌内部的创业公司,但是两年的成本换来一个无法表现魅力的产品,Niantic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对于新的科技往往第一时间会用于军事用途,第二时间会应用于游戏。

思前想后,Niantic决定投身手游行业,但他们并没有跟风开发卡牌、三消和跑酷游戏,而是尝试在《Field Trip》基础上,将AR技术作为战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出游戏《Ingress》。

比起风头更盛、提供完全沉浸体验的VR游戏,AR技术虽然比较低调,但更为外向而且“很谷歌”,新鲜的游戏方式加上谷歌这个和全球不少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巨头的影响力,《Ingress》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据Niantic统计,《Ingress》拥有超过百万注册用户,可算是十分成功。在芸芸粉丝中,有一个特殊的存在,那就是Pokemon Company的总裁石原恒和,他和妻子都是这款游戏的资深玩家,他们的游戏等级比起Niantic的员工都要高。自然而然,这位Pokemon Company总裁对于能够开发出这样特别游戏的Niantic充满兴趣。而这个并不算明显的交集却为未来提供了无限可能。

首度合作

谷歌出面获得授权

2014年,谷歌希望在愚人节让自己旗下的谷歌地图增添点节日气氛。思来想去,他们最终和Pokemon Company取得了联系。

不少人知道Pokemon Company任天堂和子公司creatures,以及开发商Game Freak三方持股的企业,它不是一家开发商,而是推广和引导“Pokemon”这个IP健康地发展的联合公司。

谷歌的方案很快便打动了石原恒和,他从方案中看到了《Ingress》的影子。作为该游戏忠实玩家的他努力推促成这项合作。

在谷歌的方案中,他们并没有要求一直拥有“Pokemon”正统作品开发权的Game Freak出手,当然那时的Game Freak正在为“销量超过千万份为目标”的《pokemon X/Y》而火力全开,也没有时间兼顾这种活动。

谷歌最终从Pokemon Company那里获得了初代150只Pokemon的形象授权,然后将项目交给了Niantic负责开发。Niantic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他们设计的活动中,用户按照地图的相应提示找到并捕捉散落在世界各地的150只“Pokemon”。如果能够在一日之内捉到所有Pokemon的玩家甚至能够获得一份到谷歌工作的机会。

比活动更加吸引的,是谷歌为此拍摄了一条广告,在这段短片中玩家要上天入海,足迹踏遍全球的险地,通过AR技术找到附加在险地上的Pokemon,能扔出精灵球将其捕捉。两年后的今天,我们会恍然大悟,这仿佛就是《Pokemon go》的预告,但现实并非如此。

在当时这只是依附在谷歌地图上的一项“迷你产品(mini product)”而不是一个纯粹而完整的游戏开发,玩家也不用真的在一天内环游世界各地寻找这些pokemon的踪影,只要在地图APP上找到所有精灵即可。这样的玩笑在愚人节显得合情合理,随着这项活动也在全球范围得到不错的反响,坚定了不少人的信心。

在任天堂和Pokemon Company的促成下,从另一个项目的预告片变成今天《Pokemon Go》也变得并非遥不可及。

携手共进

岩田聪也为作品点赞

事实上,任天堂操控了Pokemon Company的大部分股份。而当成果和资料都反馈到岩田聪和石原恒和的桌面,尤其是他们看到那段广告片之后,都彼此意识到,这将是“Pokemon”乃至任天堂的新出路。

任天堂手游《Pokémon GO》预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任天堂手游《Pokémon GO》预告

岩田聪的初衷是将游戏引入到3DS上,毕竟那时他还依旧坚持在他的治下,任天堂不会做手游。然而AR游戏对于移动网络和地图软件的高度依赖,3DS都难以满足。而随着3DS进入发售第三年、加上掌机和移动游戏行业的此消彼长,2014年3DS的销量大幅下滑超过30%。这让岩田聪下定决心,调整任天堂这艘巨型航母的走向。尽管之后不久他就遭受到胆管肿瘤困扰,但并没有影响任天堂掌舵人的理念,身处病榻上的岩田聪将运作的权限交给了石原恒和。

石原恒和主动联系了Niantic,并且将任天堂、Niantic和Pokemon Company撮合在一起。

《Pokemon Challenge》成功为合作打下基础,石原的“Ingress核心玩家身份”与“Pokemon”的IP影响力使他们能够很快了解彼此,合作自然是水到渠成。不过对Niantic开发理念影响最大的竟然是来自游戏的作曲家。当然,这名作曲家的来头不小,他是 Game Freak的创办人之一,一直担任“精灵宝可梦”系列的作曲家,而且Game Freak 的开发部长,“Pokemon”系列的制作人——增田顺一。

不仅是国人喜欢在酒桌上谈生意,日本人也是如此。在一次日本的“Ingress”活动之后,Pokemon Company的高层拉着Niantic的一行人去吃饭喝酒。意气相投的他们谈至兴起,John Hanke和增田顺一干脆坐到一边,开起了迷你开发会议。增田顺一建议开发者们遵循“Pokemon”系列一贯的理念,这样有助于他们取得老用户的认同感;考虑到这只是一款手游,再去除那些复杂的元素,利用AR和地图技术还原游戏“捕捉精灵”的本质,将会使游戏展现最大的魅力。

来自于IP开拓者的建议可谓是金玉良言,《Pokemon Go》也在成功理念和新技术的融合下得以顺利开发。

顺利开发

增田顺一鼎力加盟

随着2015年8月谷歌重组成Alphabet,Niantic顺利从谷歌旗下脱离,成为了独立游戏开发商,但仍和老东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独立开发商的身份令Niantic有了更高的自由度和更好的创造力。凭借着和任天堂和谷歌的良好关系,John Hanke得以迅速募集了超过3000万美元的资金,并且在旧金山建立了新的工作地点,这个只有41个人的小型工作室开始迅速起步,在兼顾《Ingress》更新和维护的同时,开始着手《Pokemon Go》的研发。

当一切准备就绪,2015年9月10日,任天堂、Pokemon Company和Niantic的高层坐在一起,宣布三方合作开发《Pokemon Go》。遗憾的是,坐在任天堂主席位上的已然不是那位将他们带入手游领域的岩田聪,他在一个多月前因为胆管癌复发而去世,作为岩田聪去世前公开力主开发的最后一款游戏,《Pokemon Go》的成功也是对这位游戏巨匠最好的致敬。

游戏采用第一代“Pokemon”,它们的形象早就在宫本茂带领设计师们完成并且深入民心,省却了不少功夫,游戏主要的地图设计由谷歌的地图设计师、韩国人黃正穆担任,增田顺一除了担任游戏的音乐制作人之外,作为过来人的他还经常参与到游戏的研发工作中。

有这样的强援,加上这款游戏可谓是Niantic过去几个作品的优化升级和集大成之作,Niantic的开发显得驾轻就熟。整个过程并没有遇到多少困难,在确认开发之后仅仅半年,《Pokemon GO》就在日本和北美进行上线测试,游戏也在今年的7月6日,正式开始了风靡全球之旅。

结语

关于《Pokemon Go》,我们还发现了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在IGN、GameSpot、Metacritic等知名网站上,《Pokemon Go》的评分都不算出色,大概都是70分左右的评分与如今火爆程度并不匹配。其实玩家们对于其的评价,也有不少负面之音。但这依然不影响它的持续火爆,游戏已上架1月有余,抛开“新鲜感”三字,也自然还有别的原因能吸引着玩家们。

其实,除了因为“Pokemon”的IP影响力外,开发者注重本质之余所注入的新理念,AR与地图技术的融合,社交方式的加入都是游戏获得成功的重要元素。作为早期的产物,它一定不是最好的,我们也不知道它的生命力最终会有多久,但这无疑为正处于低潮期的手游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其实,如此技术门槛未必比那些页游式3D MMO手游来得要高很多,不是吗?

欢迎参加——爱玩网百万稿费活动:当金牌作者,开网易专栏,领丰厚稿费,得专属周边!

详情请看这里

游戏专栏投稿信箱:otaku@vip.163.com

欢迎订阅爱玩APP的《百万投稿每日精选》,更多精彩等着你!

作者:Solitary Wayf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