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3月23日报道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针对当下浮躁的中国影视行业,德艺双馨的委员们积极地建言献策,更是直言不讳地痛批业内的不良现象。张国立呼吁,对于那些大量用文替的演员,导演就不该让他们演。宋丹丹、陈道明、陈凯歌等委员则表达了关于小鲜肉的焦虑。著名编剧高满堂更是多次强调,创作者在追逐收视率和金钱的同时,也应该担负起责任,为后代留下些好的作品。

委员们的担忧是在为行业敲警钟,虽然资本的注入助推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大量的资金都用在了抢IP,支付流量小鲜肉片酬上,并未真正惠及创作和制作环节,造成了电视剧产量逐年走高但优质作品却屈指可数的现象,长此以往,不利于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不得不说,这两年的小鲜肉确实有点肆无忌惮。从明显的文替到赤裸裸的抠像。

以前观众只是在好剧和烂剧中选择,如今却要在真戏和假戏中挣扎,现在我们真的是在看一场场的假戏。

但就在这个春天,中国影视产业似乎正在酝酿着变革。3月1日,《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条例中明文规定要封杀劣迹艺人,并要求艺人德艺双馨。

我们相信这些虚浮的泡沫终会消散,因为观众对于品质越来越有要求,不会盲目地再为大IP的噱头和小鲜肉的颜值买单,内容仍然是影视剧的黄金准则。近期,国产剧《大秦帝国之崛起》首播、《大明王朝1566》复播,两部剧受到观众的喜爱。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也登陆B站,不仅引起老粉的回忆,又继续圈了一众粉丝。

为什么国产剧会有这样的强势回归?怎样才能做出这样的良心剧呢?

对大IP和小鲜肉说不,抵制全盘娱乐化

八年之中,《大秦帝国》已经接连推出了《裂变》、《纵横》、《崛起》等三部作品,且部部精品。

在谈到创作初衷是,《大秦帝国》制片人焦阳认为,当时想的既然要做就要做成一部史诗,有了这样的目标剧组在制作经费上也没有丝毫的吝惜,“《大秦帝国》第一部拍了15个月,单集成本近100万,第二部和第三部每集成本甚至到了200万。”可贵的是,即便有了如此高的制作经费用,片方也并没有执着于请高价的“鲜肉演员”,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了道具上,“剧中女主角的一套服装就有20万,将军的靴子必须是皮的,分量够重,人物在体态上才好看。”

当然作为一部历史剧,对于整体叙事的把握直接决定了《大秦帝国》能不能把观众留在电视机旁。但少有人知道在开拍前,焦阳和原著作者孙皓晖对于剧本的想法并不一致。“比如张仪和苏秦,在历史上两个人并不在同一时期。我们看了杨宽的文章,看了《史记》还参考了许多出土文物和考古资料。作为重大历史题材,最后我们决定在关键剧情和人物上不能偏离历史太多,所以就在剧本上做了大改,改成秦国视角,把苏秦的故事挪到第三部。我们要尽量客观公正地塑造人物,坚决不走娱乐化路线。”为此,作为古代历史发烧友,焦阳还对晚晴民国时期对战国历史的各种学术文章做了系统性学习。

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就是真诚,道理质朴而有效,当影视公司普遍迎合年轻市场,将目光放在现实题材剧上,满足广大父辈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表达他们的心声才是取胜之匙。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和行业,坚持初心更加艰难,而坚持住了初心就显得尤为可贵。去年,一部反映知青教师生活的电视剧《三妹》异军突起,成为了收视黑马。对此《三妹》导演习辛却显得很平静,“把故事讲好,用良心做戏,无论多长时间观众都忘不了你。”

情怀先行,拍戏还要有工匠精神

继2007年在湖南卫视首播之后,时隔十年《大明王朝1566》又在今年登陆了重庆卫视,并引发了行业内外的热议。

而对于该剧制片人兼编剧的刘和平来说,做这部剧与他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想法有很大关系,“当下中国处于文化转型期,这就需要我们坚守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

具体到《大明王朝1566》,刘和平认为,“一部历史剧一定要坚持历史真实。写历史剧,一定要搞明白历史的合理性。”但与此同时,刘和平也在试图做更多的艺术加工。所以他在写剧本的时候并没有提纲,而是随着人物的深层心理奥秘和隐秘的行为动机来铺排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走向。从开始的“改稻为桑”到后来的各种权力争斗,虽然很多重要情节都不符合历史,但却符合人性。”

作为热播剧《北平无战事》的编剧,刘和平在回忆自己拍摄这部作品的过程时提到:“创作《北平无战事》的时候,这部剧定的是8月份要拍摄完,我当时就跟剧组提要求配两个打字员,因为我不会打字。因为工作强度大,有一次有个打字员早上5点来打了一个小时,然后头就磕在键盘上睡着了,大家都很累,但依然接着干。我几乎天天干到12点还要去看回放,戏快拍完了,我已经开始尿血了,出品方帮我联系了协和医院,后面到了医院一检查,就是疲劳过度造成的。”

刘和平编剧作品《北平无战事》

剧本之外,演员也非常重要。该剧启用了陈宝国、倪大红、闫妮等实力演员,这样的配置就是该剧质量的保障,“我们拍戏时没有人带剧本来现场,都已把词背熟,来了就是飙戏。收工后也没有人去喝酒,都在房间里做功课。”刘和平坦言。

近几年傅晓阳和他的笛女团队推出了《母亲母亲》等家庭题材作品,以及《突围突围》为首的战争时代的电视剧,而且《突击再突击》还被列入了庆祝建军90周年的参考剧目名单。这位来自于山城重庆的影视人坦言,“我拍现实题材剧,并不是因为政治因素而刻意去做,而是怀着一种情怀去创作的。我的家乡历史故事非常丰富,很多都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而这些传奇故事从年少时期就影响了我。”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观念,这个团队才能够不断的推出一些为广大观众所接受的作品。近期笛女制作的《我的仨妈俩爸》即将在中央八套开播,虽然没有小鲜肉以及宏大的场面,但这部讲述知青生活的电视剧还是凭借着自身的质量以及接地气的风格,在开播之前就受到了业内外好评。

《我的仨妈俩爸》

无论是焦阳、刘和平、傅晓阳还是习辛,在拍摄的过程中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在抒发自己的情怀,并努力的把作品打造成了一个艺术品。做好剧其实难也不难,只要从导演到演员,所有人能够用心,在故事、服化道以及后期制作上做足功夫,真正意义上尊重电视剧的制作规律,以作品而非演员为核心。而对于一个影视工作者来说,就应该爱惜艺术的羽毛,珍视观众的口碑,对自己的作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