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卡罗尔》导演首次尝试纪录片,将呈现地下丝绒乐队的故事

地下丝绒乐队是活跃于 1960-1970 年代的著名美国摇滚乐队,虽然商业上算不上成功,却因为音乐上的实验风格和虚无、极简主义的价值观都成为了后来很多经典的启蒙。关于乐队的首张专辑《地下丝绒乐队和妮可》,有这样一句广为人知的评述:“每个买了那三万分之一专辑的人,都组了自己的乐队。”

今年是专辑发行 50 周年,而关于这支乐队的故事也要被搬上银幕了。负责执导这部纪录片的,是《卡罗尔》的导演托德·海因斯。

这不是海因斯第一次操作音乐相关的电影,早在近 20 年前,他就自编自导了以 1970 年代华丽摇滚为背景的剧情片《天鹅绒金矿》(Velvet Goldmine)。10 年前,他自编自导了关于鲍勃·迪伦半传记、半剧情风格的电影《我不在那儿》(I'm Not There)。

不过这是他第一次执导纪录片电影。他将和老搭档、《卡罗尔》的制片人 Christine Vachon 和制作公司 Killer Films (同时也是《我不在那儿》的制作方)再次合作。

图片来自:《滚石》杂志

谈到这部还没有定名的纪录片时,海因斯表示电影会“依赖安迪·沃霍尔的电影以及实验性电影的风格”。在海因斯看来,美国正在丢失电影的实验性。

1966 年,沃霍尔在自己的工作室 The Factory 中和导演 Paul Morrissey 拍摄了一部名为《The 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 A Symphony of Sound》的电影。一小时长的电影纪录下了地下丝绒乐队和妮可排练的场面。

波普艺术家沃霍尔曾短暂担任过地下丝绒乐队乐队的经纪人。乐队在作品中不断重复的简单和弦、歌词无疑受到了沃霍尔商业艺术思想的熏陶。在沃霍尔的引荐下,德国歌手妮可被推到了乐队面前,双方由此共同演绎了后来成为经典的《地下丝绒乐队和妮可》。专辑封面上的香蕉也是出自沃霍尔的手笔。

不拘一格、打破界限的人是海因斯电影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角色,无论是模糊性别界限(《天鹅绒金矿》)还是冲击保守道德观念(《远离天堂》)。从 1960 年代反主流文化土壤中出来的地下丝绒乐队延续了这样的角色脉络。不过摆在海因斯面前的一个挑战是,历史上关于这种隐秘的乐队留存的影像资料并不多。乐队的灵魂人物娄·里德于 2013 年去世。

《地下丝绒乐队和妮可》专辑中大部分的词都是里德写的。专辑歌词中的毒品、卖淫和性虐待等元素一度引起过争议。不过,在喜欢阅读雷蒙·钱德勒、艾伦·金斯堡等人作品的里德看来,把这些粗糙露骨的元素和摇滚结合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他说:“这些都是你可能读到的东西,为什么你就不能用听的?既然读的时候感到愉悦,摇滚起来也会让你获得乐趣。”

海因斯说会通过大量调查收集文献和视觉材料,并会对乐队仍然在世的成员进行采访。电影还会表现出 1960 年代光怪陆离的艺术背景。

题图来自:《地下丝绒乐队和妮可》封面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