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9月29日报道 9月28日下午,第二十七期“胡同里的百家讲坛”在大钟寺社区活动室开讲。戏剧大师、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93岁高龄的北京人艺元老级表演艺术家郑榕以“艺术应时代而生 戏剧因观众而盛”为主题讲述了他一生话剧舞台生涯的故事以及对话剧的认知、思考,并分享了他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

此次活动,不仅有海淀区北下关地区的观众,还吸引了从山西等地赶来听讲的观众。由于郑榕年纪高龄,此次活动采取了访谈形式进行,在主持人和现场观众的提问下,郑榕耐心地、一一地跟大家分享了他主演的话剧《雷雨》、《茶馆》、《龙须沟》难忘的事和有趣的故事。同时,他还主动与观众分享了自己的恩师焦菊隐导演的故事,还跟大家分享了一些生活的感悟和经验。郑榕虽然93岁高龄了,但整个人的状态和心态还是非常健康、积极的,整个现场的氛围显得尤其的热情。听了郑榕老爷子的讲座,现场观众也被郑榕老爷子“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所感动!

从艺70年多,郑老爷子先后塑造了50多个脍炙人口话剧角色和80多个电视角色,话剧《龙须沟》里的赵大爷、《雷雨》里的周朴园、《茶馆》里的常四爷、《智取威虎山》里的座山雕、《武则天》里的裴炎、《胆剑篇》里的伍子胥、《明朗的天》里的赵树德、《耶戈尔•布雷乔夫》里的耶戈尔•布雷乔夫、《丹心谱》里的方凌轩、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孔融•••特别是在北京人艺保留剧目《茶馆》和《雷雨》当中饰演的常四爷和周朴园形象,堪称话剧舞台上人物塑造的经典。

当台下听众提问如何理解话剧时,老人立马打开了话匣子:“话剧其实就是真实可感的一些人在舞台上做各式各样的交流,无需做过多理性分析,主要在形象思维层面下足功夫。最要紧的是,把戏中人的情感、性格展现在观众面前,打动大伙儿。”对于社区剧社有人担心自己演的戏太“土”,郑老爷子主动为他们撑腰。在他看来,百姓从身边事儿里找寻创作灵感,再以朴实的表演呈现出来,丝毫不逊于那些所谓的时尚戏剧。“让话剧反映老百姓关切的问题,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喜爱。”

如今已经年过九旬的老爷子,虽然眼不花、耳不聋,但是走路已经无法直起腰。对于离开舞台,郑榕说没有遗憾,舞台就得换底下年轻的力量。而自称“原来什么都不会”的老爷子,说自己非常幸运,作为焦菊隐的学生,现在还要坚持学习,整理老师的传承,“我觉得活得很有意义,我的晚年很幸福”。

在谈及话剧《龙须沟》为何取巨大成功时,郑榕老师这样回答:“因为在这之前,大家看到的大多是“表演情绪”。突然看到焦菊隐导演用一种新方式——体验生活的方式排出了《龙须沟》,很新鲜,也很好。第一,在题材内容上,《龙须沟》演的是劳动人民,符合解放后文艺表现劳动人民的要求。第二,反映了真实的生活。这是十分难得的,以前演劳动人民,大多都是做样子,而这个戏真正把劳动人民演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