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说,要我写一篇专栏,主题自选。

这四个字对于一个完整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且上学时成绩还算不错的人来说,简直比“阅读,并背诵全文”还要让人挠头。命题作文,它起码有个方向啊!忽觉这两年自己在写作上并没有什么进步。以前心里没底的,现在依旧慌张。

因为不知从何起笔,我便顺着这个思路胡想了一番。想来想去,模模糊糊地似有所得,那索性就把自己的这一点想法记录下来,拿去交差吧。

记得上学的时候,语文试卷的最后一页,我总是要先写。就是怕时间不够,担心自己想写的东西来不及写完就被监考老师一把抢去了。事实上,在我的学生生涯的确发生过这种事,那简直比交白卷还让我痛苦。所以后来我总是选择先把作文完成,把更多的时间先留给它使用,想想对于其他题目来说,我确实有点不大公平。那会儿从没想过自己非要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作文的分数占比最多?那会儿我是班里最淘气的,好像没怎么考虑过分数的问题;那是因为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擅长?说实话,当时我觉得我所擅长的事情,没一件跟学习有关。我为自己的这个行为找了很多个理由,发现竟没一条站得住脚。此刻我想不出个所以然,却又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这篇文章写完的感觉,像极了十五六岁,我面对命题作文时候的态度。随即我便想出了个能说服自己的原因,那就是——我有话要说。

我确实有话要说,想清楚的我想说出来,看看还有谁跟我一样想。想不清楚的我也想说出来,也许其他人那里正好有个答案。可我总担心说不好,或者说我是在想怎样才能说的更好。我恬不知耻地称赞自己这是对语言的敬畏,可根本原因呢,还是自己想说的太多,同时又不想被误会。所以我要先写作文,我要先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了,起码说完整了,再去完成那些别人设定的,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想到这,胡思乱想的东西就开始变得更多了。一直以来,我觉得我都不是一个能做到随意的人,我经常会紧张,会执着,甚至会妄想。我把这总结为:在我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形成的对时间的紧迫感,和对身处环境的危机意识。所以在身边人看来,我好像总是少了些年轻人身上该有的明媚,多了些莫名其妙的阴郁,和没来由到看起来甚至有些无礼的抗拒。这些呈现在外部的状态,有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就是话少。

生活当中我话确实不多,可是刚刚不是才说过有很多话想说吗?确实,可是还有另一点,同时也害怕被误解啊。所以往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当然这种时候极少,大多数都是开不了口就一语不发。我好像从来就没拥有过点到为止这门手艺。

我在微博上写过这样一句话“言语,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料理。出我口,入你耳,就已变了味道。”可能当时,我也是想到了这儿吧。

直到现在,我入了演员这个行当。我可以说话,说好多话,自己的,别人的,大人的小孩儿的......我发现我好像不用那么为说话这件事担心了。说话成了我的职业,而且我可以在说话的时候风轻云淡告知所有人:我不是我。我突然发现因为做了演员,我能说的话竟然可以比我想说的话还要多,多到我得特地去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话,这感觉真太幸福了。

说到底,我所讲的说话就是一种表达。说,不过是人在表达中的一种手段而已。我们都太渴望表达了,我们太希望通过表达来证明自己还思考着,存在着,生长着。我们想要通过表达获得理解与赞同,我们想要通过表达赢来关爱与尊重。不过这样的机会好像本就不多,即便偶尔有个天赐良机,也可能会因为我们自己的愚蠢给搞砸了。尤其是在一个热闹的,融洽的场合,即便人人都带着善意,笑声充满了整个房间。我们也会在某个瞬间突然地慌张起来,惊觉自己刚刚说出来的话,就那样消散了,随后强烈的孤独压将过来,无从抵挡。怎么办?那就赶紧说上更多的话吧,趁着身边还有人,让孤独再等一会儿。

文章写到这,看起来或许有些悲观,可我并不是这样想的。如果恐惧来自未知,那我们先想好我们为何恐惧,换个说法,我们为何担忧。那就算是我们依旧找寻不到解决之法,在我们心里是否也会多一层缓冲的空间呢?或者也许我们终将有天会认同:事情原本如此嘛。那与其人到中年,无奈慨叹,倒不如现在稍花些功夫想清楚一些。这样看起来主动权就好像还在自己手里的样子。

本文系2018年度网易娱乐星小编系列专栏,作者:吴昊宸,热播剧《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饰萧元启,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吴昊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