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5月5日报道“传道,谓修己治人之道;授业,谓古文六艺之业;解惑,谓解此二者之惑。”曾国藩认为师徒间的传承,不仅是技法、学识的传递,也是做人、品德的授受。民间手艺的延续,靠的是家庭世代相传和拜师学艺,师徒间的传承,让众多优秀的民间手工技法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大型纪录片《传承》第二季第四集《师徒》,通过5个不同的故事,一一阐释传统技艺传承中的“师徒”关系。

苗绣作为记录苗族千百年历史的“无字天书”,以彩线为墨,绣出苗族人心中美好的世界。兰玉,这个来自城市里的女孩子,完全被这种民族的美深深折服,下定决心拜师学艺。她一心要通过创新设计把苗绣推向国际舞台,可师父王金花对她的做法大惑不解。苗绣讲究把植物的生命融入到多彩的布料中,把自然穿在身上,并与之融为一体。变还是不变?传承还是推翻?师徒二人僵持不下。兰玉采用中外结合的方式继承了传统技法的真谛,也完成了师父王金花多年的夙愿,不仅让国人领略到苗绣技法的精湛,也让世界见识到来自东方深山的神奇画卷。

打铜作为传统的手工艺,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广州西关打铜技艺声名远扬。传统的打铜手法,无需划线,要一锤锤敲打,锤印行间清晰工整,锤印不重锤,正所谓“千锤百炼方成器”。事师之犹事父也,如果老师就是自己的父亲,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已经而立之年的苏英敏从父亲手中接过经营多年的老店,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实现了市场的效益呢?喜欢赛车的苏英敏,如果从最基本的打铜技艺学起已经不太现实,面对父亲的质疑和顾虑,他向学习多个技艺高深的师傅,打破传统,创造出新,采用现代工艺,把铜器和鸡尾酒结合,通过网络,极大拓宽了产品的销路。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有锲而不舍,才能真正成为心意把的传承人。和打铜一样,功夫就是反复锤打自身。嵩山脚下,被江湖上誉为“万全之王”的古轮拳法第五代传人吴南方,日日拳不离手,三十年间从未中断。拳法的外在形式是动,一个招式就能达到攻而不克、防而不漏的至高境界;而内在是精神世界的静态。练功的同时也是修禅,修炼无处不在,行走坐卧融于其中,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师徒间的传承中找到功夫的真髓。

“沉香久郁悉清豁,无复沴气东西斜”。沉香香品高雅,珍贵无比,除了其清新而又丰富多变的香味,也是中国古代书法大家普遍体会到的审美通感。孟浩然有“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的诗句。沉香树生长于哪里?是怎么形成的?又该如何采香呢?来自海南乐东的关万候,打算利用新的方法出香,在人工造香渠道上寻找线索。并计划把祖传的人工造香技艺传扬出去,他会得到父亲关义光的同意吗?

68岁的金梅泉,是御窑金砖制作工艺的第五代传人,他亲手烧制的150块金砖就铺在故宫坤宁宫大殿外的走道上。苏州陆慕的金砖已有600年的历史,但现代需求量小,整个行业陷入后继乏人的窘境。女儿金瑾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教师行业,解决了父亲面临的制作工艺失传的难题。她以四种燃料烧制为实验,和“师父”共同努力,实现了传统29道工序烧制古法的复原。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师徒之间相辅相成、荣辱与共,世间万物传承,先从师徒开始。师徒就是共同修炼,从心出发,只有革新创造,推陈出新,世间才会有百花齐放。师徒间的技艺传承,体现的是虚心好学、谦虚谨慎的中国人探索内外世界的不断努力与进步。泱泱我中华,巍巍礼仪邦,“工匠精神”,薪火相传。一对对师徒架起的是传统技艺传承的桥梁,不断向世界诉说着一个个来自中国的东方传奇。敬请关注5月5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大型人文纪录片《传承》第二季第四集《师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