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人来说,人生有三件大事:买房、结婚、生子。

其中,尤以“买房”最为重要,是能否完成后面两件大事的重要条件。房子,是中国人的命,也是中国人的宿命。

11年前,电视剧《蜗居》横空出世,道尽了现代人的买房焦虑与还贷焦虑。

蜗居

11年后,编剧六六再次执笔,重拾房产题材,推出了一部炙手可热的新剧——

《安家》由高分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翻拍而来。

孙俪和罗晋,在剧中共同担当主演。为了打破文化壁垒,改编过程中,六六有意识地对原作素材进行了本土化改编。

知名IP+实力演员+著名编剧+买房话题,诸多看点汇聚在一起,使得这部剧早在开播之前,就已被观众寄予厚望。

开播之后,它更是不负众望,以平均收视2.227%的超高收视率,拿下了省级卫视的收视冠军。

然而,与傲人的收视率相比,《安家》的口碑,则多少显得有些惨不忍睹——豆瓣评分仅6.2。

就剧集本身来看,《安家》的质量,要明显高于同档期的《完美关系》和《我在北京等你》。

可就剧集的期待值来看,《安家》的水平,又远远达不到观众早前对它所寄予的厚望。

01、

行业剧的面子,狗血剧的里子

《安家》本身所讲述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

女主房似锦(孙俪 饰),是安家天下中介公司的金字招牌。上级委派她前往上海静宜门店担任店长,命她在三个月内撬走前任店长徐文昌(罗晋 饰)手上的客户和房源,将其取而代之。房似锦雷厉风行的铁血做派和徐文昌乐天知命的佛系做派,在管理过程中产生了难以调和的冲突与摩擦。

一系列故事,顺势就此展开……

《安家》的拍摄初衷,是意在以房产中介为切入点,引申出中国人的买房故事。

可是在讲述过程中,它却慢慢偏离轨道,走入了伦理剧般的死胡同。

全剧一上来,便套用了一个非常标准的职业剧开端——刚上任没多久,房似锦便为门店解决了两个棘手的老大难。

一个,是十多年未能成功出售的跑道房;一个,是看房一年多仍未有满意房源的奇葩客户。

解决问题的同时,《安家》还用一个连环单,串联出了两个有购房需求的普通家庭:为生二胎换大房子的博士夫妻和为儿子全款买房的包子铺夫妇。

透过这两宗房产买卖,《安家》不但展现了房似锦的工作能力,还折射出了普通人的买房困境以及中介行业背后的酸甜苦辣。

可谓是一举三得。

这样的起笔,一下子便架构起了全剧的行业基调。只可惜,这样的态势,《安家》却并没有保持太久。

从第三集开始,它便高开低走,初现颓势,通过“5分钟卖房、30分钟办公室斗嘴”的剧情,释放出了注水的信号。

日剧《卖房子的女人》,总共只有10集体量。

可《安家》翻拍之后,却将集数延伸到了53集,把原剧一集至少卖出一套房子的故事线,彻底打破重组。越到后面,故事越垮的厉害。

不少剧情设定,都与现实相距甚远。公司一面规定,要求员工六个月没有业绩就可以走人。

一面又存在,像朱闪闪这样入职两年零三个月依然没有开单的公司员工。

结果,面对质问,身为领导的徐文昌却理直气壮,直言:她是我们店的吉祥物。

类似这样的剧情弱项,在《安家》中比比皆是。

比如,在没有任何保障的前提下,房产中介预先按照客户需求装修房子,然后再卖给客户。

而且卖房过程中,靠得还是诗和远方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情怀忽悠。

这种完全理想化的情感带入,显然并不符合大多数买房客户的真实情况。

除了不甚专业的行业描绘之外,剧中对房产买卖的关联桥段与原版相比,也有了大幅缩水。

其中大部分剧情,都主要围绕主角的私生活和各种狗血小事展开:婚内出轨、亲妈手撕闺女、离婚后“喜当爹”、原配斗小三……

各种老掉牙的伦理剧套路,竞相植入剧中。

家庭主妇发现丈夫出轨之后,第一反应不是质问渣男吊打小三,而是直接跑到中介公司掌掴中介,指责对方帮他丈夫买房给小三。

这种脑回路,也是相当清奇了??完全就是逻辑牵强,为了冲突而冲突。

不难看出,编剧编排这些剧情,本意无非是为了让主角惨上加惨、难上加难,以此来制造戏剧冲突,推动剧情发展。

可是,这些生硬的桥段,最终却适得其反,不但拉低了行业剧的专业性,而且还一路大洒狗血,在家庭伦理剧上渐行渐远。

话题量有了,精气神却没了。

02、

国产翻拍,道阻且长

国产翻拍剧,近几年早已成了无数人挥之不去的可怕梦魇。

早在《安家》之前,就已有包括《深夜食堂》《求婚大作战》《不负时光》在内的多部日剧,被先后搬上荧幕。

几乎没有哪一部,能够逃得出“翻拍=翻车”的黄金定律。

坦白说,与前几部翻拍作品相比,《安家》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翻拍过程中,它成功克服了照搬照抄、水土不服等翻拍恶习。

除了继续套用三轩家万智(《卖房子的女人》的女主)的口头禅“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之外,剧中大部分剧情和人设,都由编剧原创写就。

而《安家》最大的问题,也同样出现在本土化上。

原作《卖房子的女人》,表面讲述的是房产中介故事,实际上讲述的,却是日本社会不同形态的生活方式。

透过卖房案例,来透视边缘群体,关照不同人群的内心世界:蜗居、养老需求、啃老族、极简主义者……

有专业素养,更有生活智慧。

而翻拍过来的《安家》,却在无形当中,丢失了原剧最重要的精神内核。

先是用节奏拖沓,取代了原剧的短小精悍,然后又用家长里短,模糊了原剧的温暖励志。

最终,因为填充进了过多的生活、情感、家庭支线,而削弱了本应占主导的行业故事,让全剧彻底沦为了主角的个人秀。

和当下绝大部分行业剧一样,《安家》也犯了一个屡见不鲜的类型通病:

过于沉迷于展现行业“人情”,而由此忽略了展现行业“专业”。

写人情,其实很简单,因为什么样的人情梗,投放在各类剧情当中都是放之皆准的。

可写专业,却很难,因为往往需要编剧潜下心去,进行深入的行业挖掘与摸索。

于是,用“人情”来投机取巧,便成了不少编剧的上佳选择。

而这,也正是不少行业剧最终沦为爱情剧的主要原因所在。

国产翻拍剧“十翻九扑”的命运,在《安家》这里,显然并未得到改善。

归根究底,翻拍其实并不是口碑扑街的原罪,真正的原罪,主要还是源于创作层面上的敷衍:

对行业缺乏敬畏心,对创作缺乏想象力。

谁都不知道,这样的行业剧,到底何时才是尽头?

只希望,未来有一天,编剧们能够真正回归创作。

对创作多一分用心,再多一分敬畏。

转载或投稿请联系邮箱:major_en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