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日晚10点,北京保利剧院,《敦煌·慈悲颂》演出落下帷幕。

现场气氛热烈,最后一个音符结束,观众席上立刻传来叫好声,表现出北京观众的素养。接下来是长达八分钟的掌声与欢呼。谭盾率众向观众鞠躬,台上的艺术家们笑容满面,倒是台下的观众泪光闪闪。

由于疫情原因,剧场座位只允许开放75%,演出完毕,《敦煌·慈悲颂》以往特有的长时间鼓掌、数次返场谢幕等也表现得十分克制。

《敦煌·慈悲颂》取材于丝绸之路上敦煌壁画中的故事,是国际知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历时六年,十数次拜访敦煌后的最新力作。敦煌壁画中记载的4000多件乐器、3000多名乐伎,以及500多个古乐队,令谭盾深深感动,他仿佛从画中听到从远古而来的声音,于是决定用交响乐形式写出来,带去全世界。

千年中华文明之浩瀚宏大,一度让谭盾无从着手,直到他拜访一位智者,得到启示:“艺术的创作要独立和与众不同,才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但是写《慈悲颂》,你一定要从普罗众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把话讲清,把音写明。”这让谭盾如醍醐灌顶,一下打开创作思路:用老百姓喜欢的旋律和节奏,用老百姓熟悉的音乐故事来写,让他们的心灵可以参与,能产生共鸣。

这就是今天大家听到的《敦煌·慈悲颂》。作品于2018年在德国德累斯顿音乐节首演,后应邀到澳大利亚、香港、洛杉矶进行世界性巡演。2019年6月开始中国巡演,先后在西安、敦煌、长沙、青岛、上海、海口等城市演出,所到之处均一票难求,观众表示:“感受到中国人和中华文化的高贵”,媒体则称之:“西有欢乐颂,东有慈悲颂”。

事实上,谭盾一直在寻找一个东西方共同的哲学平台,一个可以沟通的平台,让自己的作品既能被西方人接受,更让父老乡亲喜欢。通过《敦煌·慈悲颂》的创作,谭盾从结构和技巧上找到了这种沟通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重温了那些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如何做人的故事,也看到了未来,因为壁画艺术其实具有很强的未来感,我从中感受到了未来音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