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空把好评如潮的《周处除三害》给看了,然后便觉得好评是实至名归的。与此同时,之前疯狂宣传的《热辣滚烫》被拉出来痛斥。

因为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今天,在文化市场不断繁荣的今天,文化作品制作方再也不能一边放肆地挣钱,另一边给观众使劲地喂屎。

而且,他们还不断PUA观众,说这不是屎,这是巧克力,你觉得难吃,那是因为你不懂欣赏,你细嚼慢咽地品尝一下,然后你就会发现……确实是屎!

——这谁受得了?!太不拿掏真金白银的人民群众当回事了,为人民服务都是给谁说的?

好了,今天的主题并非文艺作品创作。《周处除三害》再度揭露了台湾地区黑帮横行、邪教泛滥、暴力犯罪广泛的状况。

随着经济被对岸的大陆不断超越,原有带有主观色彩神秘而美好的滤镜逐渐褪去,越来越真实的台湾被摆在世人面前。原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国民党反动派败退台湾,而凯申唯一可圈可点的也仅是对一个中国的坚持,以及对分裂势力的遏制。至于建丰,其任内将台湾带到“亚洲四小龙”的地位,以及所谓开启了台湾政治民主化之路,一直以来被津津乐道。

但是,革命不彻底等于彻底不革命。哪怕一贯反对分裂,但并未彻底铲除其土壤,建丰在“接班人”问题上的“走眼”成为导火线。

再加上百年烂党的“底色”,党内不团结,派别林立,导致分裂势力做大做强,不止生存空间被挤压,丢失执政权,党产被“打劫”,近两年曾“豪言壮语”“占领”立法会48小时,结果不到24小时就被清场;再者,为一己私利在统一问题上被裹挟致立场不鲜明,甚至故意含糊其辞。

扯远了。回到影片,至今不能解决所揭露的问题,哪怕是开展了“一清”、“二清”和“三清”,仍不改烂状,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白中有黑、黑中有白。此之情况在另一部有关台湾的电影《黑金》中可见一斑。

——也正是《黑金》这部影片,可以看出(当然现实亦如此)所谓的政治民主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因为连黑社会都可以成功洗白,成为议员而获得政治庇护,这不扯淡吗?同样的,该片也揭露了邪教、暴力犯罪等丑态。

《周处除三害》被人所震撼的是其所谓的暴力美学,但是暴力是没有美学的,除非被冠上行侠仗义的帽子。

是的,主人公陈桂林固然是为了“成名”的私欲,却又做了匡扶正义的“壮举”,是以获得人民群众的普遍好感。

但摊开大背景去看,就像清末民国和近代武侠小说的盛行,读者对“侠义”的渴望和对“大侠”的推崇,是对正义在现实世界得不到主张的另一种释放和寄托。

影片中,犯下多起命案的罪犯竟可以隐姓埋名逍遥很多年,甚至于继续犯罪,甚至于化身洗白,甚至于主人公去自首竟无人问津。

没人关心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境遇,仍有正义感的人们也似乎仅有一条以暴制暴、以恶除恶的路可以走,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但,没有那么多仍保有善良的陈桂林。对良善的人来说,在现实世界,依托罪犯去实现正义,无异于与虎谋皮。

罪犯只是罪犯,不能天真地抱有“良心未泯”的希冀。当走出犯罪的那一步,他其实已经突破了人伦底线。指望其“回头是岸”“放心屠刀,立地成佛”,还不如相信我是秦始皇。

陈桂林也不过是在“成名”的道路上顺带实现了正义,不要忘了“周处”本身也是“一害”。倘若有良知,便无后来的剧情。

当然,可以为其辩护,一开始为外部环境所逼而杀人越货,但不能就此推掉内因这一决定性因素。善良是一种选择,这是每个人都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如果人人都为铤而走险开脱,那么世界将变成一个都不负责任的状况,而人人都将成为受害者。于是,回归丛林法则,我们将不再拥有文明。

那么,正义就无处彰显了吗?影片最大隐喻或许就在于有责有权机关不作为乱作为(缺位失位),给了罪犯逍遥法外的空间,也造就了“独行侠”。这本质上是对司法失灵、除恶不力的无情鞭笞。

上个月,河北邯郸3名未成年人残忍杀害一名初中生一案令人震惊,其后最高检核准追究刑责。仍让人抱有愤慨的是,行凶者并不会被判处死刑。这在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

除此以外,人们对张扣扣、于欢等人的朴素同情乃至支持,奉为“英雄”,都是世俗的道德在和法律发生强烈冲突,挑战着国家的社会治理和司法。

如何使公平正义得以有力有效实现,这不仅是普罗大众要面对的普遍性话题,也是决策者管理者司法者应当承担起的永恒课题。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