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贺子珍已经故去几年。

在接受采访时,她的好朋友水静,总会下意识谈起她的故事。“其实毛主席常常给贺大姐写信,那些信一直被贺大姐珍藏着。”

她作为旁观者,往往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两人的缘分和挣扎。天人永隔之前,他们二人始终没能见上一面,水静也非常惋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静

晚年时,贺子珍常与她聊天,也曾经拿过一封信给她看。关于信件称呼这一细节,她记忆犹新。毛主席在信件开头写下的称呼,是“桂妹”。

桂花,这是贺子珍原本的名字。这个称呼,足以看出她在毛主席心中的位置。主席和贺子珍同志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故事?他们二人为何始终不能见上一面呢?

苏联归国,未曾得见

作为旁观者,我们在了解贺子珍的人生故事时,总是会为1937-1947这苏联十年而无限叹息。选择去苏联,这个决定不知是对是错。

之所以义无反顾地离开延安,贺子珍除了想要治愈身上的疾病之外,还想要专注于工作,真正提升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和贺子珍

1935年长征时,她因为掩护战友,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受了重伤。后来两年,她始终因为身体问题而无法专注于工作。这样的现实对于一个心存高远的革命女战士来说,完全是无法接受的。

所以1937年,不管毛主席怎么挽留,贺子珍都选择了离开。他们二人的感情,在那时也出现了裂痕。

原本是打算前往上海,但因为上海当时已经被日军占领,所以贺子珍只能转道苏联。此时的她未曾想过,她会在革命圣地苏联失去人身自由。

苏联医生说,她身体里的弹片无法取出,她的情绪非常低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子珍和其护士

既然病治不好,那学习一段时间,她就打算回国。

可来这里容易,离开这里却很难。她被苏联的医院认定为精神疾病患者,彻底失去人身自由。若无特殊情况,她甚至不能离开医院半步。

就算是一个正常人,在不见天日的监禁过程中,也会逐渐精神崩溃,更何况是贺子珍这样本就出现了情绪问题的人呢?

一直到1947年,因为王稼祥夫妇从中协调,她才终于重获自由。不久后,她就坐上了回国的列车。

当时毛主席的身边已有他人陪伴,贺子珍心中万分难过。即使已经过去了十年,她对毛主席的情感也并未消退半分。她实在不知道,回国后该如何面对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和贺子珍

但是如果不见面,她的内心又会有诸多牵挂,甚至有时会胡思乱想。左右为难的境地,常常让她夜不能寐。

她去了南方定居,南方的水土养人,那里的环境也很适合她恢复精神。只是,她内心始终惦记着主席。

他们的女儿李敏知道母亲的忧虑,所以有时会问毛主席,为何父亲始终不愿与母亲相见。

那时候的李敏年纪尚小,很多事情都无法理解。毛主席的个人情感问题,有时候不仅仅与他自己息息相关,还与整个国家息息相关。

他是国家领袖,是一国主席,他在做出任何一项行动之前,都必须反反复复地权衡利弊。相比起普通群众来说,他反而更加没有人身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子珍与毛泽东

因为需要承担表率的职责,所以随心所欲这四个字,早就远离了毛主席。

虽然两人无缘得见,但主席还是牵挂着贺子珍,常常给她写信,为她送去一些吃食和香烟。

五六十年代,李敏经常南北方两地跑,所以就成为了父母的小邮差。上学前,她会从南方回到北京,回到毛主席身边。而在节假日,她又会从北京跑到南边,陪伴母亲,把父亲给的信件与东西送到母亲手里。

李敏还记得,每一次贺子珍看到她来,表情都十分兴奋。一方面,她着实思念女儿。另一方面,她也很期待李敏带来的毛主席的信件。

在拆信之前,她总会特意跑去水龙头底下洗洗手,确保自己的双手干干净净,这才会回到座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子珍

她拿起信封,先是前后看看,爱不释手。而后,她又会小心翼翼地把信封边缘撕开,唯恐伤害到里面装着的信纸。

等到信纸露出来,她又谨慎地将纸铺平,放在桌上,来来回回地阅读。毛主席的一个字,一个词语,一句话,她都会反复观看,反复品读。

看到母亲那样满足的神色,李敏的内心十分酸楚。女儿总是妈妈贴心的小棉袄,她也总是最心疼她的妈妈。

李敏知道,贺子珍这些年吃了不少苦。过去在革命年代,她经常受伤,身体至今都留下了顽疾。后来在苏联,她又饱受折磨,心情抑郁。如今回国后,她还孤孤单单地生活,时常感到空虚迷茫。

她捧着信件的样子,就像是一个贫穷的小孩儿,偶然间得到了一块糖,总是想去尝尝滋味,却又舍不得将它放在嘴里,唯恐糖果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

可以想象,贺子珍内心对于毛主席的情感有多么深重。

他们二人是曾经共患难的夫妻,正因为经历过诸多风风雨雨,他们才会珍惜彼此,才会珍视这段感情。

携手共进,情深意重

贺子珍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主席的状态其实不太好。

那是1927年,毛主席率领着秋收起义的队伍,寻找下一个根据地。虽然部分人员认为,我们应该在大城市对国民党反动派予以回击,重振威严,但毛主席却对这样的认知不敢苟同。

主席认为,当下中国革命的形势非常严峻。国民党反动派对各大城市都重兵把守,力量十分强大。我党的武装组织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所以如果与他们正面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子珍和毛泽东

再加上毛主席有着新的考虑,当时中国农村,正好是国民党防守的薄弱地带,力量非常松散,也正好适合我党吸纳新的力量,壮大人才队伍。

思来想去,毛主席选择了井冈山。在井冈山上,主席和贺子珍首次相见。

那时的贺子珍是一个年轻精干的小姑娘,浓眉大眼,神采飞扬,不管说话还是做事,都十分干脆利落,让毛主席非常欣赏。

而见到毛主席的第一眼,贺子珍却十分诧异。

眼前的青年人,状态看起来颇为疲惫。他的头发有些凌乱,脸上还带着一些灰尘,身上穿着的衣服有补丁,看起来勤俭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

更关键的是,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脚上似乎有什么问题。

贺子珍低头一看,这才发现毛主席的脚上磨起了血泡。应该是没有来得及处理,所以血泡有些化脓和发炎。看到主席忍痛走路的样子,贺子珍内心极为钦佩。

从小到大,她最佩服的就是铁骨铮铮的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如此。在中国社会形势危急的当下,她相信,这群人一定能够为中国革命破开一条血路。

她的哥哥贺敏学,从前就是她的榜样。对于他人的优点,她总是有着一双极为敏锐的眼睛。

两个人就算是相识,一有空闲,他们也常常在一起交流学习和工作的心得。

几个月后,贺子珍成了毛主席的工作秘书。他们一同走到田间地头,倾听乡亲们的声音,争取为党组织队伍吸纳更多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子珍与毛泽东

那是毛主席常常听不懂这里的乡音,贺子珍就负责为他翻译。他们非常默契,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够马上领会对方的意思。

和贺子珍在一起,不管是工作还是日常相处,毛主席都觉得非常舒心。

而那时,他又正好处于情绪的低谷期。1928年发妻杨开慧烈士的消息,毛主席心痛不已。

当时杨开慧其实还处于敌人的监禁当中,但为了动摇毛主席的心志,他们对外散播消息,告诉大家,杨开慧烈士已经牺牲。毛主席信以为真,万分悲痛。

可他是中国革命的领袖人物,绝对不能因为私人的情感而影响革命工作的进程。因此他只能勉强压抑自己的情感,有时甚至觉得憋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子珍非常心疼他,也告诉他:“不要伤心,不要难过,身为革命者,我们必须要向前看。我会照顾你,也请让我照顾你。”

这番内心剖白,算得上十分大胆。毛主席很是动容,也接受了贺子珍的感情。

其实之前他本就对贺子珍有好感,只是由于两人之间有着年龄差距,他的生活又居无定所,所以他才不敢主动表露,生怕耽误了对方。

而现在,他们在党组织的见证下进入婚姻关系,组建了属于他们的小家庭。

其实与毛主席在一起后,贺子珍的生活反而更加辛苦。她需要照顾家庭,也需要兼顾工作,有时候还得陪着毛主席一起吃苦受累。但是作为一名意志顽强的战士,她甘之如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子珍晚年

转眼间,贺子珍还怀上了身孕。那是30年代,党组织一边进行秘密转移,一边应对敌人的猛烈进攻。毛主席工作繁忙,身心俱疲。

而她虽说是个孕妇,但一点儿也不娇气。一直到预产期快要到来时,她才会暂时歇歇脚,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正因为环境的恶劣,她的所有孩子中,除了李敏之外,没有其他人存活。只不过当时因为工作关系,她忍痛将大女儿留在了福建老乡家中,后来一直不得相见,也不知对方是死是活。

1934年,在毛主席经历工作低谷期,她也一直死心塌地的陪伴在丈夫身边,安慰主席,帮着主席振作精神。

那时候主席身患重病,也是她在身边事无巨细地照顾,这才让主席转危为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和贺子珍

他们二人经历过太多风雨,一同走过太多的磨难,可以说是同生死,共命运。他们的分开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后来的这些年里,他们也一直牵挂着彼此。

称呼细节,令人动容

身体虽然相隔遥远,但心却紧紧靠在一起,这一点点通过信件带来的慰藉,已经足以让贺子珍开怀。

贺子珍晚年时,水静常常去她的住处看望她。有时,两个人会坐在一起说说悄悄话。

她是一个非常坦荡和真诚的人,她如果信任谁,就一定会对对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也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水静看到了一封毛主席写给贺子珍的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在信纸的最上方,毛主席珍而重之地写下了称呼,“桂妹”。

他们二人相识几十年,主席一直都是以“桂妹”来称呼贺子珍的。

贺子珍出生在九月,那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金灿灿的桂花挂在树桠上,芬芳四溢,小巧又精致。

所以当时贺子珍的父亲给她起了个名字,桂花。有时候他们也会叫她的另一个名字,桂圆。

总之,跟“桂”是密切相关的。

后来投身革命,贺子珍时刻提醒自己,自我珍重。那是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自珍,又写作子珍,这个名字也才流传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青年时的称呼,毛主席一直保留到了晚年。虽然他们无缘再继续做夫妻,甚至无缘再见一面,但对于过去的情谊,毛主席一直万分珍重。

一个简简单单的称呼,主席就寄托了非常深厚的感情。贺子珍看到这一称呼,也能够明白主席的所思所想。

他们身处特殊的位置,所以常常身不由己。但是人的感情不会为外界所转移,所以他们像以前一样赤诚。

八十年代末,水静接受采访,回忆起往事,每次谈起贺子珍对于毛主席的思念,她都总是忍不住落泪。她打从心眼里心疼贺大姐,心疼对方的一切遭遇。

1976年毛主席去世,当时贺子珍的头脑已经有些不清楚。但得知消息那天,她就好像是短暂清醒了过来,沉默良久,几乎快要追随主席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子珍晚年

1984年,贺子珍走完了她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她的故事,也将被人们永远铭记。

结语:

革命伴侣的故事,总是令人惋惜。

因为时代的缘故,白头偕老成为了最遥不可及的美梦。

种种现实因素的阻碍,让毛主席和贺子珍最终天各一方。可是每一封亲笔信上的小小称呼,都能让我们窥见他们的深厚感情。

革命战士,既有铁骨铮铮,也有百转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