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飞

过去,社会不时传出有长者长时间排队,等候来之不易的公营牙科诊所筹位,令人痛心。审计署近期发表报告,再度揭示本地牙科服务严重不足,需要尽快进行改革,应付市民庞大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审计署报告无疑为社会各界敲响警号,当中提到,11间政府牙科诊所的派筹数目,由2014/15年度起约每年4万个,减至2018/19至2022/23年度每年2万多个,大跌接近五成。署方还特地派人实测排队时间,发现4间诊所下午约5时就有市民排队,求诊者需要轮候至少7小时以取得翌日的筹号。

的确,香港拥有全球排名第二的牙医学院,技术享誉国际,但遗憾的是,再优质的服务,也敌不过人手短缺问题。截至2022年年底,本港有2786名注册牙医,大约相当于每1000名人口有0.37名牙医。据世卫资料显示,工业化国家及地区的平均比例为每一千人有0.5名牙医,诸如日本和德国等地则对应0.8个左右。这些客观数据都充分反映,本地牙科人手严重落后世界上不少发达经济体。

值得一提的是,牙医严重流失,不单只影响普通市民,就连公务员享有的牙科服务都大受影响。直至2023年9月1日,卫生署牙医职系的实际人数为276,空缺率为25.4%,远远超过2019/20年度的2.8%,同一时间,公务员牙科定期检查整体轮候时间由前年同时期最长的32个月增至48个月,一个简单的定期检查居然要等待大约4年,令人震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根结底,造成人手短缺的主因不外乎回归之后特区政府未有正视问题。事实上,过往并非缺乏途径,承认持有非本地学位的牙医在港执业,例如,在1992年10月之前,所有持有认可资格,包括在英联邦国家毕业的牙医,都可以在香港注册。后来,非本地培训牙医必须通过由牙医管理委员会举办的许可试。现时,每年新注册牙医中持有非本地基本牙科资格的比率已由90年代约五成,大幅下滑至近年平均20%左右。

粗略估算,以目前的情况,按750万人口计算,香港至少需要3750名牙医,追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要追上日本和德国水平,就要有6000名牙医,大概现时的两倍。如果单靠港大牙科每年培训约70名牙医,再加上约10多名通过执业考试的非本地培训牙医,本港每年只有约90名新注册牙医,显然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应付市民的合理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区政府经常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但再强的身体,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有需要治疗的一刻。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若然一个发达地区的政府连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都无法向大众提供,所谓重预防、早治疗的医疗政策,只会沦为空谈、政治包装,更让人觉得公务员抱着“拖得一时得一时”的态度,无心解决老大难的医疗问题。

有见及此,笔者欢迎政府提出修例,以多管齐下方式,增强本港牙科服务,例如,容许非本地牙医在有限度注册;提升牙齿卫生员的角色,让他们以更灵活方式执行程序简单的洗牙工作等等。当然,要真正见效,或许需要五至十年时间,特区政府可以考虑善用内地和本地私人企业的优势,以成本效益为大前提,资助公务员及合资格人士使用私营服务,以分流目前公营牙科诊所面对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所言,香港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笔者认为,既然审计署点出牙科服务问题所在,特区政府更加要把握机会,攻坚克难,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施政成果为他们带来裨益。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