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一天,鲁迅之子周海婴在家中接到了女儿周宁从日本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诉他:

“正在日本留学的大哥周令飞,突然放弃了学业,与来自台湾的一名张姓女孩儿成婚,并当众宣称此举是为了爱情。”

周海婴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宛如晴天霹雳,他有预感,这件事未来一定会对他造成影响。

果不其然,周令飞的行为给父母惹来了祸患,他的主管领导立即将他叫来,开门见山的对他说:

“你儿子周令飞的事情,你知不知道,这是叛逆行为?政治影响极坏,现在向你宣传了三条纪律,你必须无条件服从。”

一、最近一段时间内不允许会见任何记者,尤其是外国记者;
二、要与儿子周令飞划清界限,断绝父子关系;
三、暂时不能出国。

事实上令周海婴想不到的是,影响还远不仅如此……

无形的方框

对于周海婴、周令飞父子而言,对他们一生最大的影响,莫过于那个伟大的名字。

鲁迅

这个在今天国人看来十分了解,并且是家喻户晓的名字,尤其是随着近期《觉醒年代》中出现鲁迅的形象后。

鲁迅这个名字在许多年轻人的心中,刮起了一股旋风。

比较有意思的是,早年间我还接触到过另外一句在年轻人口中常说的一句话:

“我们都知道鲁迅很伟大,但是却都不去读他的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的文章,是需要契合时代背景才能够理解,它反映的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一个文人的风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依然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所以,鲁迅的文章该读的时候还是要读。

这里就不介绍鲁迅的伟大,单说他的子孙。

鲁迅先生一生只有一个儿子——周海婴。

1929年9月,周海婴出生于上海。

鲁迅先生的爱人许广平生这个孩子时,一度难产,当医生问鲁迅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时,鲁迅毫不犹豫的说:“保大人。”

所幸的是,后来母子平安。

面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鲁迅倾注了所有的情感,并为孩子取名为“海婴”,意思是,上海出生的婴儿。

遗憾的是,鲁迅1936年病逝。

他所设想的对孩子的教育模式,未能完全地在周海婴身上展现。

鲁迅去世时,周海婴年仅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此,周海婴对父亲还是有印象的,他晚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就父亲对自己的教育说过这样一句话:

“父母对我的启蒙教育是顺其自然,从不强迫,不硬逼。”

鲁迅曾在遗嘱中表示:“希望后代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

周海婴没有和父亲选择一样的道路,而是选择了无线电技术,据说小时候家里有一个叫做“积铁”的玩具,周海婴时常用这些拼成汽车、火车,拆了装装了拆。鲁迅从来不干涉,反而还鼓励儿子。

只是随着长大成人,周海婴发现,自己是生活在父亲光环下的。

1952年,周海婴考上了北大物理系。

本想做个默默无闻的他,却惊奇地发现,一走出门,大家都会对他指指点点,说这就是鲁迅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行为一度让周海婴很是苦恼,他回忆起自己上学时的经历:

“同学可以打桥牌,跳交谊舞,自己只要好奇,过去看看,就会有人指指点点,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

很显然这种无形的压力,也加注到了下一代身上。

周令飞就是饱受其害的一个。

周海婴与妻子马新云是邻居,两人的感情几乎是顺理成章,没什么波澜,本来按照计划,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周海婴一度准备到苏联去学习,临走前与妻子完成从订婚到结婚的全过程。

结果后来苏联没有去成,周海婴考入辅仁大学读社会学,而马新云则考入北大俄文系,辅仁大学取消后,学生分流,原本准备到清华大学的周海婴,因为是调干生的身份,被组织安排到北大读物理系。

两人婚后第二年,周令飞出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周令飞对祖父的印象就更淡了,毕竟他出生以后鲁迅已经去世十多年了,唯一印象深的是奶奶许广平,为了这个大孙子的身体健康,许广平还把烟给戒了。

周海婴自己不愿意活在父亲的光环下,周令飞同样也是如此。

不过周令飞身上的反抗精神更强烈一些。

周令飞第一次知道祖父,是在景山学校上课时,老师教了一篇鲁迅的文章,大家被要求学习鲁迅“怎么战斗,怎么投匕首”。

果不其然,一放学,一些调皮的学生就喊他“鲁迅孙子、鲁迅孙子”。

周令飞回忆称:

“叫得特别顺,听上去就像是用北京话在骂人……”

上学时期,鲁迅的课文是要背诵的,每到这个时候,周令飞也会被伙伴抬出来:“又要背你爷爷的课文了。”

老师也时常教导周令飞:“作为鲁迅的后代,要时刻注意自己一言一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令飞觉得,自己每天都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众人的监督,以前无忧无虑的快乐日子从此不复存在,到哪儿都有人指指点点。

“好像有一万把红缨枪正对着你的背。”

相比于父亲选择无线电专业作为自己的事业,周令飞后来的选择,完全就是为了躲开家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