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29日是林昭的忌日。

限于水平和史料所知有限,关于林昭,可以聊的不多。

为了澄清误会,必须指出,1980年8月,上海高级法院以“沪高刑复字435号判决书”宣告林昭无罪。

所以我们今天聊的是一个无罪的人。

林昭其实是个笔名,本名叫彭令昭。由于她比较喜欢林黛玉,所以给自己起了个林昭的笔名,并让林昭这个名字走入历史。

其实林昭的个性跟林黛玉一点都不像。林黛玉是有点幽怨的,孤僻的,她的个性其实没有那么冲,正义感也有限,对于现实的关怀兴趣不大。而且,林黛玉的才华背后,有非常刻薄的一面。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林黛玉就嘲讽她为“母蝗虫”。这个是林昭干不出来的。

1954年,以江苏高考状元考入北大的林昭,最初的想法是当个记者。记者需要面对的公共性的问题,就不是林黛玉擅长的领域,林黛玉对这些也不感兴趣。

一定程度上,林黛玉的才华和个性,其实是被大观园的环境所保护出来的,如果让林黛玉出去上几天班,上班按时打卡,下班自律健身按照某些心理学网红的逻辑,还抑郁个屁啊,让林黛玉每天锻炼,跑个十公里,她还抑郁,还去葬花吗?但是从美学的层面,显然不是这么回事。

林昭可能喜欢林黛玉的才华,但是在个性上,两人真的一点都不像。

林昭倒是有点像行动派的鲁迅。

给林昭带来麻烦的,一个是在杂志上写了两首长诗。另外一个,是给张元勋说情。

当时,反右运动席卷,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明哲保身,不多说一句有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的话,但是林昭却很高调的给张元勋说话,这是需要付出勇气的。

据说,那天的场景是林昭跳上桌子,说:“今天晚上的会是什么会?是演讲会还是斗争会?斗争会是谈不上的,因为今天不需要斗争。斗争谁?张元勋吗?他有什么地方值得你们一斗?”

人家问她叫什么名字,林昭说,“你记下来,我叫林昭。林,双木之林;昭,刀在口上之日!”

林昭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个性,她不是东方式更为常见的委婉的、妥协的、沉默的、幽怨的个性。她是有点刚毅的。

包括入狱后,曾有人对她说,你只要承认一句自己错了,就可放你出去。林昭回答说,“不,我没有错。”

她的母亲也劝,“孩子,你就认个错吧。”林昭回答:“我怎么能认错,我没有错。”

直到林昭被枪决的时候,她留下《历史将宣判我无罪》。

依然是一种很刚毅的,很勇毅的表达。

林昭之所以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被一些人给“神圣化”,从我个人的视角,其实是跟她的性格关系比较大。

林昭当然是一些重要事件的坐标,但是假如没有林昭的性格,可能也就没有接下来的命运了。

林昭和林黛玉,都属于那种活得很累的人。

林昭是跟时代较劲的人,和林黛玉是跟她自己较劲的人。

而有些时候,我想,才能本身,就是一种愿意较劲的倾向。如果太舒服,太安逸,太想委曲求全,太想明哲保身,那么庸庸碌碌的过着小日子,也没什么不好,大部分人就是这么过的。再时不时的说一些违心的话,生活就能更加美满。但是回去还是能告诉自己,这是不得已的,其实自己真实的想法是另外的。

但是,总有一些愿意较劲的人,不想选择这种活法,他们比较认死理。而这种执念,也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很沉重的包袱。

这是两种人生态度,没有什么对错,看你怎么选,有的时候,也不由你去选,性格的作用比较大。

但是,我私心也不免感到惋惜,作为一个北大才女,如果林昭可以稍微放下一些对于外在世界的执念和冲突,那么她或许可以更加享受自己的人生。不过在一些时代,享受人生,这个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也可以说,林昭是被时代选中的。

她本来可以躲进北大,让北大成为她的大观园,自己就可以安安心心搞学术,但是在她所处的时代,身不由己的事情比较多,她不得不回应她的时代。

如果再说一点关于林昭的遗憾,我总觉得,“历史将宣告我无罪!”这句话,还是沉重了。“我无罪”三个字,其实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