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9年6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信息,并配发一张照片:一个面颊丰腴、白发苍苍的老人慈祥地坐在轮椅上,在这位老人的旁边站着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和老人一起看画报。从这条信息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贺子珍。那个小女孩便是贺子珍的外孙女孔东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条消息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要知道,这是贺子珍离开延安40年后重新走入大众视野,而且当时的社会环境刚刚稳定,其引起的反响可想而知。“贺子珍出来了!”这是人们在看过报纸后发出的感叹,一方面是叹息贺子珍当年的离开,一方面是叹息毛主席几年前的离世。然而,就是这一次“复出”却经历了千难万阻的过程。

“贺子珍跟了我这么多年,受了这么多苦,但她是对我最好的一个女人。”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对“第一夫人”的印象只有江青,在各大报纸上和广播里听到的和看到的,都是江青和毛主席出席会议,会见外宾。所以,贺子珍鲜为人知,她和毛主席的爱情更是很少人知道。这次贺子珍奇迹般地出现,引起的反响不难想象,故此,他们的故事跨越半个世纪再一次浮现在人们的记忆中。

实际上,贺子珍对毛主席的思念完全没有一丝的衰减。自从回国后,她就一直在想尽办法和毛主席取得联系,但是事与愿违,她和毛主席在将近30年的时间内,只见了一面。

图 | 贺子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秋,枫叶刚红,在上海武康路的一栋别墅里,贺子珍静静地坐在院子里,看着满地的落叶,思绪满满。时间来到9月9日下午,3点的时候,广播里传来了播音员的消息,说一个小时后,会播放重要新闻,希望广大群众及时收听。贺子珍把收音机调好了天线,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和往常一样,贺子珍习惯性地抱着收音机,调好音量和位置,静静地听着里面传出的关于自己爱人毛泽东的声音,她希望最好还是有毛主席讲话的声音,这样她就会偶尔发出笑声来。

这台熊猫牌收音机是毛主席送给她的,几年前,女儿李敏告诉父亲毛主席,说母亲思念你,天天抱着收音机,几天不关机,烧坏了。毛主席听闻后买了一台新的收音机,送给了贺子珍。贺子珍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下午4点,身体不适的贺子珍微微闭着眼睛听着收音机,中央广播员准时播放了这条重要新闻:我们敬爱的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于1976年9月9日0点10分在北京逝世。贺子珍微微睁开眼,她突然觉得心口剧痛,想做些什么,但行动不便的身体让她突然手足无措,差点把收音机打翻在地。一阵秋风快速掠过院落,枫叶沙沙作响从高处坠落,在地上打了好几个圈,安静地落在了一角。贺子珍独自推着轮椅,回到了卧室,几天没有出来。孩子们只有在晚上听到她那呜呜的抽泣声,声音刺穿深邃的夜,回到了50年前那个同样的秋天。

图 | 贺子珍和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7年9月,18岁的贺子珍跟随江西永新暴动队伍来到了井冈山,与其同时,34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辗转千里也来到了井冈山。时值深秋,金黄色的秋风从他们青春的脸上掠过,毛泽东一回头,看到了这位年轻貌美的姑娘,贺子珍。

贺子珍被称为“永新一枝花”不是说说而已,别人都说毛泽东,能娶到贺子珍真是福气啊。实际上,毛泽东也认为这是上天给予他的福气。贺子珍1909年出生于江西永新县,17岁就成为共产党员,和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被称为“永新三贺”。处在少女时期的贺子珍,中等身材,皮肤白净,眉心上有一道浅浅的小沟,她喜欢穿白衫黑裙,留着一条自然的长辫子。除了这些外表上的美,她还喜欢看书,喜欢思考,还会打枪,说白了就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在井冈山上,她无时无刻不在收获别人赞叹的目光。

贺子珍在和毛泽东的接触中,慢慢地爱上了这个男人。那天毛泽东正在伏案写作,贺子珍一声不响地倚在门框上,就那样静静地注视着毛泽东,当毛泽东抬起头来思考的时候,正好撞上了贺子珍那双炙热的双眼。两道深沉的目光,碰撞出了相互爱护的火花,促就了这对战火中的恋人。毛泽东喜欢贺子珍的有文化,也有性格,所以对贺子珍公开了自己的追求,但贺子珍毕竟是个女孩,面对自己心爱的人,她也会扭扭捏捏地倚在门上,不自然地搓着衣角。毛泽东笑着说:“你是个好同志,好姑娘,我很喜欢你!”1928年5月,毛泽东和贺子珍在井冈山结婚,开始了这段旷世奇恋。

图 | 毛泽东和贺子珍在延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十年,贺子珍跟随自己的爱人走过了最艰苦的岁月,1934年,夫妻二人携手踏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这期间,她遭遇了敌机,身中数十弹,险些丧命,毛泽东也曾握着贺子珍的手泪流不止。1935年10月,红军到达吴起镇后,贺子珍生下了一个女儿,乳名娇娇(李敏),但是谁又想到,凤凰山下的吴家窑居然成为了毛泽东和贺子珍最后的家。

贺子珍离开延安的故事,当年的老同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议。然而,几十年后,这段故事再一次被提起时,连毛泽东都是无限的感慨。毛主席曾说过:“贺子珍跟了我这么多年,受了这么多苦,但她是对我最好的一个女人。”

尽管在苏联经受了越来越多的苦难,但贺子珍没有忘记这一切,拖着疲惫的身体,她选择了回国。能和爱人在一起最好,倘若不能,那就和爱人共同葬在一片土地上。贺子珍不知如何诉说自己心中的痛,或者说,她也不知道该对谁诉说。所以,女儿成了她唯一的依靠。

贺子珍和毛主席共有6个孩子,但唯一在世的只有李敏了。新中国成立前,贺子珍带着李敏回到了祖国,不久后把李敏送到了她父亲身边,而贺子珍选择隐居在了上海。她已经做好了安静离开的准备。然而,庐山的一次重逢,治愈了贺子珍半个世纪的伤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