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2年淞沪会战爆发后,陈独秀谴责蒋介石卖国独裁,被国民党逮捕。在法庭上,章士钊、傅斯年、胡适等人纷纷出来为陈独秀辩护。国际方面,西方科学家爱因斯坦、杜威、罗素等人也纷纷来电,请求释放陈独秀,但蒋介石不为所动,判处陈独秀13年监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独秀提前出狱,他表示,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去延安工作。对此毛主席表示欢迎,但提出两个条件,第一,坚决拥护党的正确路线,第二,承认当年所犯下的错误。

陈独秀回道:“回党工作,固我所愿;承认错误,则碍难从命。”陈独秀的意思非常明白,重新回到共产党工作,确实是我的愿望,但让我承认错误,实在难以从命。不久,陈独秀隐居到了四川。

图 | 陈独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独秀的功劳:解放了国人思想

我们都知道,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生于1879年,从1900年便开始参加反清运动,至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这27年中,他忧国忧民一直从事于旧中国的解放事业,其功劳不容置疑。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先来总结陈独秀的“功”。

一、五四运动的推动者

五四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转折点,其意义非凡。其发生的背景是“巴黎和会”,当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我国是同盟国,按理说,在战后本来租给德国的青岛应该还给我国,但日本趁着世界大战对德宣战把青岛的德国人赶走,迫使协约国同意把青岛转租给日本。

其中的问题不仅仅是青岛问题,而是中国人的自尊的问题。按理说,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凭什么协约国要把主权属于中国的青岛交给日本人呢,所以,在巴黎的和谈中失败后,中国的青年学生愤懑不平,引起了强烈反响,形成了极大的抗议,即北京学生全面罢课,迫使政府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最终迫使日本让步,不得不把青岛还给中国。

图 | 外交官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领导者之一便是陈独秀。实际上,在五四运动之前,我国有过相同的事件,但是却没有起到作用,那就是公车上书。所谓“公车上书”是当年恰逢京城会考,数千名考生在京城时正好听说了签署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引发了抗议,所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众多学子,公车上书,反对签字。但是效果并不好。

所以通过对比就知道,这说明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五四运动中,通过学生联名抗议,致使全国人民加入这种反对签字的爱国运动中,而“公车上书”中,全国的普通民众,几乎没有反应,这足以说明,五四运动时期,全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基础性的开放,知道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自尊,其功劳莫过于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

二、创立《新青年》

毛泽东曾说过,在湖南师范上学的时候,就经常阅读《新青年》,他曾回忆说,最爱读的就是陈独秀和胡适的文章,读完让人感受到了国家的现状,心中会产生一种波涛。当时在杨昌济的推荐下,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首次刊登在了《新青年》,所以毛泽东也是《新青年》的忠实读者,真是《新青年》的潮流之魅力,这种解放思潮传遍了祖国,让每个学生心中都燃起了革命之火。

图 | 新青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青年》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当然也不是偶然的。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是在海外留过学的高材生,当时我国的中学、专科和大学已经逐渐增多,也在全国形成了相当的规模,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等主张的白话文运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主要原因还是《新青年》形成了较为广大的读者群。

据统计,在1919年,仅北京的大学生就有2万人,全国更是众多,通过阅读《新青年》,他们在国内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这些大学生心中,他们感受到了陈独秀先生心中的爱国情怀,开始懂得,自己也是国家的一份子,当国家出现了问题,就应该站出来,抗议游行。

毛泽东和众多大学生一样,陈独秀对毛泽东的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当毛泽东读了新青年,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带来的影响后,豁然开朗,所以毛泽东毕业后,到北京工作,在北京大学有幸认识了陈独秀和李大钊,彻底打开了毛泽东的思想。可以说,李大钊和陈独秀是毛泽东革命早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引路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