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864年7月,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都城天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这个大家伙本应齐声叫好的时候,慈禧却陆陆续续收到了十来封不怀好意的奏折。这些奏折语调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却出奇的相同:太后,朝廷当务之急乃收拾曾国藩兄弟也。

这帮窝里斗的行家给出的理由十分古老、十分高大上,太后,莫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啊。

当然,也有直接羡慕嫉妒恨,不那么弯弯绕的,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僧格林沁。这位彪悍凶猛的蒙古老贵族向来视曾国藩的湘军为乌合之众,眼睁睁地看着乌合之众立下这不世之功,老贵族心里的怨怒之火别提有多旺了,为此他建议慈禧,朝廷应该宣示湘军洗劫江宁的罪行,注销曾国藩爵位,将曾国荃、萧孚泗等人押至刑部严讯,并立即将湘军全部解散。

听到这说法,连慈禧都觉得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僧王很过分。

阴坏的阴坏,龇牙的龇牙,由此可见曾国藩当时的处境很不乐观。

那曾国藩是怎么应对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当时,这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曾国藩压根就没想枭雄继续,他想的是急流勇退、自剪羽翼,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去。

所以,攻陷天京的头号功臣曾国荃很快被曾国藩劝回了老家,曾国藩本人则旗帜鲜明地提出将大规模裁撤湘军。

按理说,曾国藩都如此这般地自废武功了,那接下来就应该没啥问题了才对。

远没有这么简单。

在中国人的权斗传统中,越是棋子已举但又没落定的时候,越是争斗最微妙最暗流涌动的时候,因为所谓的“诚”字从来就不在中国人权斗的字典里。

相反,中国人在面临此种局面时一向将“诚”字视成伪装的“欺”。

就拿这事来说吧!虽说曾国藩在裁军的具体动作上有些磨蹭,但实质上却没有以诚当欺的想法。但到了满清朝廷、慈禧那里就不同了,你曾国藩说裁军可为什么没有立马就裁呢?这是不是你的缓兵之计呢?

如果你打着裁军的旗号暗地里却干着运筹帷幄的事,那朝廷就麻烦了。直接办你,舆论会说朝廷亏待功臣;再进一步,舆论会说朝廷兔死狗烹;更要命的是,你曾国藩要是抓这样的把柄,说是被逼反的,那朝廷就更被动了。

其实这是个典型的中国式问题。强势下属说要缴械却总不见具体动作,在这微妙的局面下,做领导的是打也打不得,甚至骂也骂不得,干等吧心里不踏实,开诚布公谈吧又总显得做领导的是以小人之心度了君子之腹。

那究竟该怎么办?

在顾及所谓道德面子的中国,高明的办法只有一个,使阴招,把一个逼字做到既不动声色又让对方心知肚明。

说的直白点,就是造几座大山围压对方,逼对方赶紧下决心去履行前面说过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玩这一套,慈禧可谓是绝对的高手,下面咱们就来看看老妇人是怎么玩的?

很多时候,高明的权谋来自于一个人敏锐的洞察。

一开始,慈禧对怎么收拾逼迫曾国藩也是没有想到一个万全之策。但就在她为此暗自琢磨时,两个无意间出现的细节提醒了她,进而让她不动声色地谋划出了一套对付曾国藩的办法。

第一个细节,他从僧格林沁那里听说湘军里有混有大批哥老会成员。这是不是事实呢?慈禧告诉我们,是不是事实一点不重要,用手段造成事实才是关键。

第二个细节,湘军攻陷天京的首功之臣萧孚泗因为老爹病故,恰在这时提出要回籍奔丧。在慈禧看来,这是个好机会,一个揭曾国藩短的好机会。

说到这,大家伙一定好奇慈禧的具体玩法,不着急,朝下看。

用这两个细节拿捏出一整套阴招后,两份绝密的慈禧上谕随即以每日五百里的速度,分别向武昌和南昌飞奔而去,接上谕的人一个是官文,一个是林则徐的外甥女婿沈葆桢。与此同时,正在京城的僧格林沁也接到了慈禧的第三份上谕。

先来看官文接到上谕后干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一直在湖广监督制衡曾国藩的满臣大员在接到慈禧上谕后,随即带领一帮鸡鸣狗盗之徒乘小火轮向江宁驶了去。

到江宁后,官文没有立刻面见曾国藩,而是躲进了一座叫先觉寺的偏僻寺庙中。当晚,官文带来的那帮草上飞随即潜入了曾国荃的吉字营,人不知鬼不觉中,吉字营的花名册这就失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