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逐渐变好,野猪逐渐成为一种在媒体上常见的野兽。比如说,2008年,一头野猪闯入了中国丝绸博物馆馆区,“杭州的野猪”甚至成为一代网络名梗。野猪凶狠敏捷,“猪突豨勇”在《汉书》中,被作者班固用来形容王莽招募来对抗匈奴的囚徒人奴。再看豢养在圈里的家猪,似乎温柔之中略带一丝萌感。这种反差不由得让人起疑,野猪何以变成了家猪之后就如此不同呢?二者看起来差异也太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家畜驯化的魔力。

野猪鼻子长脑袋大,雄性野猪的犬齿呲出嘴外,显得凶猛,那是因为野猪生活在森林之中,需要用鼻子把喜欢吃的植物果实根茎种籽、昆虫甚至动物尸体从地下拱出,所以有人利用猪的这一习性来寻找松露。此外,两头发情的雄野猪相遇,会打架以争夺交配权,所以发达的犬齿既有威慑力又有杀伤力,历史上私生活异常丰富的齐襄公被站立起来的野猪吓掉了鞋子伤到了脚,以至于大将政变时难以躲藏,也是情有可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如果要和人一起生活成为家畜,活动的范围变小了,和人的关系密切了,野猪的这两个特点,就变得不利了。猪身子要比脑袋肉多,喜欢争斗也会提高圈养中受伤死亡的风险。于是,在驯养过程中,野猪的体型从鼻子长脑袋大变成了躯干长臀部大,突出的犬齿獠牙也退化了。更有意思的是,因为嘴短了,下颌骨也变短了,但是牙齿的数量没有变,所以家猪的牙齿排列就不如野猪整齐了。甚至连野猪身上浓密的硬毛,驯化成家猪的过程中都变软变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世界上并非所有的物种都可以被驯化。野猪之所以能够驯化,是因为具备下面几个要素:

01猪的性情相对其他牲畜来说比较温顺,很少主动伤人;猪还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可以群居,和人类一起生活的时候比较容易服从人类对它们的管理。暴躁的犀牛就没有办法驯化。

02猪是杂食性动物,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猪可以吃人类剩余的食物,不用太为饲养它们操心。这一点和早早被驯化的狗是一样的,牛羊马喜爱吃的草也容易获得,吃蚂蚁的大食蚁兽就没法驯化,捉蚂蚁对于古人来说太麻烦了。

03养猪经济上合算,吃人类剩余的食物就可以快速长膘,现代养猪甚至能做到吃两斤多饲料就长一斤肉。而且猪的繁殖能力强大,雌野猪每年能怀孕1到2次,每胎能产4到5只小猪,现代家猪比野猪繁殖能力更强。吃得更多长肉更少、繁殖能力更差的猴子就难以驯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驯化可不仅仅是人类改变了动物,动物也在改变人类。拿猪来说,中国人在祭祀或者求神的时候,按照礼节要准备猪头,猪除了吃肉之外还参与了人类社会的礼仪活动,有句俗话说 “ 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 ” 就是证据。在更加远古的石器时代,比如在距今 7000 到 5000 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考古学家还发现当时的古人把猪的下颌骨放在逝者的墓葬边上,作为葬礼和祭祀礼的一部分,用来维系古代社会的向心力。这种行为,就是驯化行为是人类和动物双向选择的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的内容,主要来自一本大象出版社的新书,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考古科技与实验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鹏博士撰写的《有豕白蹢 中国古代家猪的考古研究》。文史爱好者可以从中汲取考古学的研究观点和结论,了解从野猪到家猪的细节和规律,考古工作者还可以获取大量的相关考古材料和论据,感受动物考古学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需要说明的是,书名“有豕白蹢”出自《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是一首战歌。蹢,是猪蹄的意思。白蹢就是白色的猪蹄,现在常见的家猪,引入了外国大白猪的血缘,所以全身都是白色,白猪蹄似乎理所应当,不过中国本土的传统猪种,大多数是黑色,所以才有“乌鸦落在猪身上——看不到自己黑”这句俗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 王 超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